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岳艳萍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龙头镇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中学新课标中提到要取缔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发扬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进课堂,对课堂内容进行探究。传统的灌输教育,在历史课堂当中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沉闷,这对历史课程教育是不利的,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转变策略,发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近距离的参与感受历史,善于利用历史史料,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让学生在对历史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去探究挖掘历史。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知识量;帮助理解;核心素养
史料教学的核心在于提高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老话说学校是学知识的地方,也是学做人的地方,初中历史的教育的目的始在让孩子们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总的了解,认识我们的古老文明并以史为鉴对当下社会产生思考。对此,学校应当提高教学质量,让中学生拥有足够的历史储备,一个优秀的名族应当为自己的古老文化而自豪。但是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总是困难且不够深入的,所以需要老师来帮助理解消化。
一、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大辞典》当中说到: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而它面向的对象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和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规范教学方式,把授课老师的能力包括潜能发挥到最大化,简而言之为“十字方针”:深、实、精、活、新、勤、严、细、公、轻。但是也不简简单单的照做,在历史课堂中,我们要把这些意识贯彻到历史史料教学当中。
例如在初中历史课本当中,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同学们认识到初中历史,深入挖掘教材,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制度对当今的政治体系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踏踏实实的向学生们施教,不搞预演公开课的花架子。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和家长一起制作ppt或者大字报的方式来取缔枯燥的做题,这就是精,精于目的。在课堂教学上要能做到活与新,中学生更愿意看到有活力的课堂,创新的施教方式能让学生们更加投入,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历史短片电影或是让学生们亲自扮演历史人物,这样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至于后面四个方针则是针对学校管理层面了。
二、增强历史储备
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出类拔萃之人无一不对国家报有很深的情怀,为自己的文明感到自豪。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腔报国热血不可不谓感人。而司马迁本人也是在牢狱当中身患疾病也要写下《史记》这样的传世巨作。牢狱当中,他凭借的是自己为官多年的丰富知识储备,以及经验累积,才能完成自己的夙愿。史料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就像打仗一样,要把粮草备足,所以怎样增强学生的历史储备量是关键。
以《近代中國反侵略》为例,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以来被进行的压迫和打击,并了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走出法西斯的压迫,逐渐强大起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认识这些,有句话叫: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他们的民族敢于直视他们的不足并以此为耻。中学生当记住帝国主义已经日本军队是怎样侵略我们的土地,迫害我们的人民,再进一步我们要怎么摆脱过去,奋发图强,打破过去的阴影,让我们的民族国家富强起来。这时候不单单需要靠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老师需要把历史画面引入到课堂教学里来,结合一些比喻把整一个历史流程串联起来,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教导大家怎么去记住这一段往事。多媒体相当于史料教学中的眼睛,能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这一段历史,声情并茂的情况下,也更便于记忆。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历史兴趣与自信,这样他们在课外也会有兴趣去了解去学习知识,能够有更好的历史文库储备。
三、帮助学生理解
历史是过去的一个片段发生的事,也是现在的我们回想起过去的事对现在产生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理解的定义也不单单是了解,是要更深入的去认识这件事情背后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帮助学生来理解,师生共同确定好一个目标,由老师先为学生进行讲解,然后进行探讨,再通过活动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指正,最后由老师为同学进行评价打分。
这里我们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来说,首先由老师来为学生们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宋明理学等文化的概念。然后我们以儒家文化的变迁举例,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的,但是它却经久不衰,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明清时期仍为活跃,是由谁将它发扬光大,推崇到至高的地位,且为何统治者要大力推崇儒家文化。这些都是老师可以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固然老师可以照着课本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但是如果这些是由学生自我发掘出来的,他们会更加有历史自信,从而每一次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就能够举一反三,去思考这些问题。当然由学生自己理解的内容肯定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偏差,这时候就可以在班里展开一个关于儒家学术探讨的主题班会,先由各组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别的同学指出其中的错误,最后由老师总结并改正错误,在这样的基础下,学生再去学习儒家文化的内容,就会轻松很多了。
四、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在了解历史之外,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个性品质。历史学科的五大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国家情怀。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当带着这几个点去看待。通过这些我们能够自我判辨历史的公正与否、真实与否,才是我们旨在达到的目的,历史教育绝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当中,更多的历史等待我们在生活中进行挖掘,所以我们要学的是相关学习历史的能力,因此历史素养就格外重要了。
我们以《古代中国的科学艺术》为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下,光靠劳动力来解决问题是肯定不足的,所以诞生了一批能工巧匠,发明了各类便于人类生活的器械与工具。这就是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而古代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基础的不断尝试努力,这就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则是结合时代来看,造纸术的发明对于古代以丝绸竹帛写字无疑是跨时代的发明,而对于现代的造纸业也相当于起源,历史与时间是密不可分的。史料实证则能对各类工具按功能或按朝代进行分类,去推测考证一项技术或一个文物的年代以及价值。用历史解释历史,这就是历史解释,例如火药的发明对推动之后战争的开端有着必然联系。最后在考究历史上,我们应当承载家国情怀,去学习去自豪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结合历史史料教学,教师应当抛去陈旧的概念,以新的方式去教导引导学生,将历史史料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去学习去认识历史。
参考文献
[1]王艺润,刘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有效史料的原则[J].教学与管理,2015(27)
[2]邵静.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价值[J].教育科学论坛,2014(07)
摘要:中学新课标中提到要取缔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发扬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进课堂,对课堂内容进行探究。传统的灌输教育,在历史课堂当中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沉闷,这对历史课程教育是不利的,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转变策略,发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近距离的参与感受历史,善于利用历史史料,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让学生在对历史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去探究挖掘历史。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知识量;帮助理解;核心素养
史料教学的核心在于提高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老话说学校是学知识的地方,也是学做人的地方,初中历史的教育的目的始在让孩子们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总的了解,认识我们的古老文明并以史为鉴对当下社会产生思考。对此,学校应当提高教学质量,让中学生拥有足够的历史储备,一个优秀的名族应当为自己的古老文化而自豪。但是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总是困难且不够深入的,所以需要老师来帮助理解消化。
一、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大辞典》当中说到: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而它面向的对象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和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规范教学方式,把授课老师的能力包括潜能发挥到最大化,简而言之为“十字方针”:深、实、精、活、新、勤、严、细、公、轻。但是也不简简单单的照做,在历史课堂中,我们要把这些意识贯彻到历史史料教学当中。
例如在初中历史课本当中,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同学们认识到初中历史,深入挖掘教材,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制度对当今的政治体系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踏踏实实的向学生们施教,不搞预演公开课的花架子。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和家长一起制作ppt或者大字报的方式来取缔枯燥的做题,这就是精,精于目的。在课堂教学上要能做到活与新,中学生更愿意看到有活力的课堂,创新的施教方式能让学生们更加投入,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历史短片电影或是让学生们亲自扮演历史人物,这样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至于后面四个方针则是针对学校管理层面了。
二、增强历史储备
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出类拔萃之人无一不对国家报有很深的情怀,为自己的文明感到自豪。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腔报国热血不可不谓感人。而司马迁本人也是在牢狱当中身患疾病也要写下《史记》这样的传世巨作。牢狱当中,他凭借的是自己为官多年的丰富知识储备,以及经验累积,才能完成自己的夙愿。史料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就像打仗一样,要把粮草备足,所以怎样增强学生的历史储备量是关键。
以《近代中國反侵略》为例,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以来被进行的压迫和打击,并了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走出法西斯的压迫,逐渐强大起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认识这些,有句话叫: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他们的民族敢于直视他们的不足并以此为耻。中学生当记住帝国主义已经日本军队是怎样侵略我们的土地,迫害我们的人民,再进一步我们要怎么摆脱过去,奋发图强,打破过去的阴影,让我们的民族国家富强起来。这时候不单单需要靠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老师需要把历史画面引入到课堂教学里来,结合一些比喻把整一个历史流程串联起来,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教导大家怎么去记住这一段往事。多媒体相当于史料教学中的眼睛,能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这一段历史,声情并茂的情况下,也更便于记忆。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历史兴趣与自信,这样他们在课外也会有兴趣去了解去学习知识,能够有更好的历史文库储备。
三、帮助学生理解
历史是过去的一个片段发生的事,也是现在的我们回想起过去的事对现在产生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理解的定义也不单单是了解,是要更深入的去认识这件事情背后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帮助学生来理解,师生共同确定好一个目标,由老师先为学生进行讲解,然后进行探讨,再通过活动的方式为学生进行指正,最后由老师为同学进行评价打分。
这里我们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来说,首先由老师来为学生们介绍儒家、道家、法家、宋明理学等文化的概念。然后我们以儒家文化的变迁举例,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的,但是它却经久不衰,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明清时期仍为活跃,是由谁将它发扬光大,推崇到至高的地位,且为何统治者要大力推崇儒家文化。这些都是老师可以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固然老师可以照着课本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但是如果这些是由学生自我发掘出来的,他们会更加有历史自信,从而每一次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就能够举一反三,去思考这些问题。当然由学生自己理解的内容肯定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偏差,这时候就可以在班里展开一个关于儒家学术探讨的主题班会,先由各组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别的同学指出其中的错误,最后由老师总结并改正错误,在这样的基础下,学生再去学习儒家文化的内容,就会轻松很多了。
四、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在了解历史之外,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个性品质。历史学科的五大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国家情怀。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当带着这几个点去看待。通过这些我们能够自我判辨历史的公正与否、真实与否,才是我们旨在达到的目的,历史教育绝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当中,更多的历史等待我们在生活中进行挖掘,所以我们要学的是相关学习历史的能力,因此历史素养就格外重要了。
我们以《古代中国的科学艺术》为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下,光靠劳动力来解决问题是肯定不足的,所以诞生了一批能工巧匠,发明了各类便于人类生活的器械与工具。这就是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而古代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基础的不断尝试努力,这就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则是结合时代来看,造纸术的发明对于古代以丝绸竹帛写字无疑是跨时代的发明,而对于现代的造纸业也相当于起源,历史与时间是密不可分的。史料实证则能对各类工具按功能或按朝代进行分类,去推测考证一项技术或一个文物的年代以及价值。用历史解释历史,这就是历史解释,例如火药的发明对推动之后战争的开端有着必然联系。最后在考究历史上,我们应当承载家国情怀,去学习去自豪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结合历史史料教学,教师应当抛去陈旧的概念,以新的方式去教导引导学生,将历史史料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去学习去认识历史。
参考文献
[1]王艺润,刘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有效史料的原则[J].教学与管理,2015(27)
[2]邵静.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价值[J].教育科学论坛,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