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乡土地理;教师要求;南阳市
本文共分为两部分,分别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来论述新课标下的乡土地理教学。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我认为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包含有四层意思:
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虽然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许是学生熟识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2.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课程标准把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从上边的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乡土地理”的教学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是因为学生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得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4.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指即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削弱满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只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实践。因此,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也就能充分体现学习乡土地理的重大意义。
1.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 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3.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在乡土地理中的作用
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应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出发,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从而才能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乡土地理作为小区域地理,其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都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中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空间性等共同特点;然而其又有不同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
鄉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都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由于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际,这就为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2.开放性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开放性特点是由其实践性特点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所决定的。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这是教学形式上的开放,由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为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就应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放手由学生自由选择单一的或综合的地理问题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这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教师选定学习内容转变为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
3.综合性
这里所指的综合性是指学习的综合性,这与地理学固有的综合性特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进行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学中,虽也强调综合性,但在教学中总是按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分为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等章节进行教学的,其间虽也探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但是,在乡土地理学习中,应更强调学习的综合性,亦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认识家乡地理环境。 (二)乡土地理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熟悉家乡的地理
熟悉家乡的地理,是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必备的基础条件。很难想象,对自己家乡的地理都不熟悉的教师,能很好地教好乡土地理。当然作为一个地方的地理教师,很可能是外乡人士,那么你要教好当地的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将自己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
要熟悉家乡的地理,应尽可能地收集有关家乡各方面的资料,如地方志,特别是近期的有关家乡建设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对家乡的认识。这时,一说到家乡,你便可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这样,就可能以你对家乡的深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情感。
2.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乡土地理教学中最显著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地理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因此,还应具备组织、指导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
3.了解学生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乡土地理教学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中,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确立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而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或调查的课题。
(三)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解析
课程标准中关于乡土地理的教学要求共有十多条(包括“活动建议”),现择要加以分析。
1.“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特点” 以南阳市为例:
位置: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河南省地图,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南阳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居“襟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的南阳盆地之中,为豫西、鄂、陕三省交界处的重要城市。市区北、东、西三面均为伏牛山脉所环抱,南面与湖北重镇襄阳市(原襄樊市)相通,同为“宛襄盆地”。
地势: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南阳周围的地形分析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并作出评价。
南阳市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自然倾斜,东北面有盛产碧玉的独山,标高367.9米,为市区最高点。整个市区处于白河的地势平坦的二级阶地上。
2.“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變迁及原因”
例如;南阳旧城格局为六关。即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小东关、小西关。老城内的主要街道布局基本上是三经四纬相互交叉,将城区划分为十二个方块,保持着棋盘形的民族特色。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很多地方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利用假期走访老城老街,感受乡土文化的变迁。
对于类似问题的研究提示学生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乡土地理教学已经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B.D原则,那就是Back to Basic(回归基本面),Down to Detail(落实到细节)。因为我坚信,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将历历可见。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我,一直在路上。
【关键词】新课标;乡土地理;教师要求;南阳市
本文共分为两部分,分别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来论述新课标下的乡土地理教学。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我认为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包含有四层意思:
1.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虽然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许是学生熟识的,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了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知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2.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是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课程标准把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从上边的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出“乡土地理”的教学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最后部分,并作为综合学习的载体是因为学生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可能将所学得的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好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
4.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指即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削弱满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只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实践。因此,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也就能充分体现学习乡土地理的重大意义。
1.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 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3.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在乡土地理中的作用
教师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应从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出发,才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从而才能实现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点
乡土地理作为小区域地理,其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都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中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空间性等共同特点;然而其又有不同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
鄉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都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由于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际,这就为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2.开放性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开放性特点是由其实践性特点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所决定的。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去考察、走进社会展开调查。这是教学形式上的开放,由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为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就应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性放手由学生自由选择单一的或综合的地理问题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这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教师选定学习内容转变为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探究的内容。
3.综合性
这里所指的综合性是指学习的综合性,这与地理学固有的综合性特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进行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学中,虽也强调综合性,但在教学中总是按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分为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等章节进行教学的,其间虽也探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但是,在乡土地理学习中,应更强调学习的综合性,亦即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认识家乡地理环境。 (二)乡土地理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熟悉家乡的地理
熟悉家乡的地理,是教师能按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必备的基础条件。很难想象,对自己家乡的地理都不熟悉的教师,能很好地教好乡土地理。当然作为一个地方的地理教师,很可能是外乡人士,那么你要教好当地的乡土地理,就必须尽快地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将自己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
要熟悉家乡的地理,应尽可能地收集有关家乡各方面的资料,如地方志,特别是近期的有关家乡建设的新闻报道,甚至包括乡土文学、乡土历史方面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对家乡的认识。这时,一说到家乡,你便可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这样,就可能以你对家乡的深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情感。
2.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乡土地理教学中最显著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地理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因此,还应具备组织、指导开展地理实践的能力。
3.了解学生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乡土地理教学也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中,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确立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而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考察或调查的课题。
(三)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解析
课程标准中关于乡土地理的教学要求共有十多条(包括“活动建议”),现择要加以分析。
1.“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特点” 以南阳市为例:
位置: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河南省地图,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南阳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居“襟三山而带群湖,枕伏牛而蹬江汉”的南阳盆地之中,为豫西、鄂、陕三省交界处的重要城市。市区北、东、西三面均为伏牛山脉所环抱,南面与湖北重镇襄阳市(原襄樊市)相通,同为“宛襄盆地”。
地势: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南阳周围的地形分析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并作出评价。
南阳市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自然倾斜,东北面有盛产碧玉的独山,标高367.9米,为市区最高点。整个市区处于白河的地势平坦的二级阶地上。
2.“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變迁及原因”
例如;南阳旧城格局为六关。即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小东关、小西关。老城内的主要街道布局基本上是三经四纬相互交叉,将城区划分为十二个方块,保持着棋盘形的民族特色。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很多地方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利用假期走访老城老街,感受乡土文化的变迁。
对于类似问题的研究提示学生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乡土地理教学已经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B.D原则,那就是Back to Basic(回归基本面),Down to Detail(落实到细节)。因为我坚信,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将历历可见。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