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可取”

来源 :当代教研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曾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历来备受文学界推崇,然其文在周作人眼中却是“一无可取”的“坏文章”。本文究其原因为:两人的生活理想、政治追求和处世态度以及其文学观的差异是造成周氏无法认同韩愈的缘由之所在。
  【关键词】
  周作人 韩愈 生活理想 政治追求 处世态度
  【中图分类号】 I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1—0046—03
  文学家周作人在《我的杂学》中坦言:有两种臭味是我所不大喜欢的,一是道学家气,一是八大家气。韩愈身为八大家之首曾被苏轼称颂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身为古文运动的领袖长期以来一直备受推崇的韩文公的文章在周氏眼中却是“情理不通”、“文理不通”甚至是“一无可取”的“坏文章”。其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周作人和韩愈的生活理想、政治追求和处世态度及其文学观的差异来究其原因。
  周作人在《自己的文章》中表示:陶公的闲适是我的一理想。由此不难看出周氏喜爱陶潜的生活态度,其《吃茶》、《谈酒》、《乌篷船》、《苦雨》等佳作中,表现的是一种不谙人间愁苦的陶然之境,一种悠然闲适的人生兴味,而隐居香山的那段日子,自然是实现了他的生活理想。
  与周作人的闲适遁世的生活理想相对,韩愈则是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积极入世的。建功立业是他一生的强烈愿望,出仕是他唯一的选择,退隐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在韩愈多次考试不第之后,被迫离开长安,他写信给朋友解释自己“退归”的理由说:“惧足下以吾退归,因谓之我不复能自强不息……冀足下知吾之退未始不为进,而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 儒家的入世精神在韩愈身上得到某种极致的体现,甚至“退”在韩愈那里,也成了另一种意义的“进”,是“进”的新的起点。
  生活理想与人生追求的强烈反差,必然造成思想上的背离,由此造成的文学观与文章呈现出的风格相去甚远也是毋庸置疑的,周氏对韩文公的所作所为、所写文章的厌恶与鄙弃的根源即在于此。
  从周氏向往隐逸的陶然之境的生活理想,可看出他实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不可否认,“五四”时期的周作人曾积极地融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里,创作的那些具有反帝反封建精神内容的作品,迸发着民主主义的思想光芒,贯注着浮躁凌厉的战斗意气。然而,他的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太短了,“五四”落潮之后,周作人思想上的进与退,斗与隐的矛盾逐日加深。
  自1928年起,他身体里的“绅士鬼”打败了“流氓鬼”,政治由此于他失去了吸引力,在那个动荡的年月,他希望苟全性命于乱世,选择“闭户读书”。“我看,苟全性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所以最好是从头就不烦闷”;“宜趁现在不甚适宜于说话做事的时候,关起门来努力读书,翻开故纸,与活人对照,死书就变成活书,可以得道,可以养生,岂不懿欤?” 其另一文《关于命运》中的一段话佐证了他的立场:“万物都逃不脱命运……我们没有这样的本领只好消极地努力,随时反省,不能减轻也总不要去增长累世的恶业,以水为鉴,不到政治文学坛上去跳旧式的戏,庶几下可对得起子孙……吾力之微正如帝力之大,无论怎样挣扎不知究有何用?”
  三十年代中期的周作人,不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推崇“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和“全身保性”的严推之,企图与政治划清界限。
  与周氏的逃遁、自保截然相反的是韩愈“天下舍我其谁”的自负和他欲“做就一番惊天动地、伟烈超常的大事业,青史留名”的抱负。然而,韩愈自十九岁到长安应举,困顿了整整九年,毫无成就,终因贫困潦倒被迫离京。陷于困顿的韩愈,一反其好奇反俗的性格,在环境的重压下,他不断地向有权势的官僚上书,以吹捧对方,使之赏识自己,其文流露出的媚态可想而知。他曾经三上宰相书求仕进。其文辞恳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行文之才可见一斑,其积极入仕之志管中亦可窥。然其类“情隘辞戚,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宁独如此而已,湍湍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 之言,以周氏的自诩为贵族的姿态来看,肯定认为其求哀乞怜是件“略不知耻”的事情。而韩愈在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希望别人能帮他做些宣传以扩大自己的声誉之文《应科目时与人书》言:“阁下其亦怜察之。”这样的请求哀怜体察之态也是不令人喜欢的。韩愈此类文书将媚态发挥得最淋漓的一文是《上李尚书书》,这是贞元十九年,韩愈为求新任,竟投拜在臭名昭著的权奸李实门下,在此文中竟用“愈来京师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这样肉麻、谄媚的语言来吹捧李实,以使自己的仕途畅。通常人看此文尚且会鄙视,更何况向来排斥科举取士。
  “十一岁时还在读《中庸》上半卷,勉强读完经书,八股文凑得起三四百字,可是考不上一个秀才,成绩可想而知” 的周作人,对他来说,韩愈以文为载体,跪拜颂扬,想挤入仕族的行为是遭人唾弃的,是为正派人士所不屑的。想必这是周氏厌恶韩文公的一大理由。
  面对现世的不平,两者所选择的处世态度亦截然相异。“沉默是一切的最好的表示。‘吾爱——吾爱’的私语尚不是恋爱的终极成就,天乎天乎的呼唤也还不足表示极大的悲哀;在这些时候真的表示应是化石般的,死的沉寂。” 这是周氏的选择。哪怕对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他认为最好的应对也该是沉默,“三月十八日以来北京有了不少的奇迹,结果是沉默,沉默,再是沉默,这是对的,因为这是唯一适当的对付法”。对于现世的中国他劝人缄默,说:“沉默的好处第一是省力。”“沉默的第二个好处是省事。”“自己想说服别人,或是有所辩解,照例是没有什么影响,而且愈说愈是渺茫,不如及早沉默,虽然不能因此而说服或辩明,但至少是不会增添误会。”“我费了三张纸来提倡沉默,因为这是对于现在中国的适当办法。”
  而“不平则鸣”却是韩愈自始至终坚持的处世态度:“大凡物不平则鸣。” 最能体现韩愈“不平则鸣”的处世态度和创作原则的是我们熟悉的《马说》,文中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泄怀才不遇之愤,抒无人赏识之痛。他以千里马自况自喻,借《马说》一吐为快。全文以“愤”为基调,既愤个人的报国无门,更愤执政者对人才的无视和践踏。另一篇为李贺而作的《讳辩》,是为他人鸣不平。李贺上京赶考,但其声名招来嫉妒,有人散布言论说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按子避父讳规定,不应参加进士考试,韩愈为其鸣不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以假设将论敌谬说的荒唐可笑暴露无遗。由上述可看出,“默”与“鸣”之如此迥异的选择亦是周作人不认同韩愈的缘由。   从两者的生活理想、政治追求与处世态度的差异来看,他们的文学观必定是有出入的。对比两者的文章,不难发现三个对立点:
  1.言志与载道的对立
  1921年,周作人提出“美文”概念,提倡“人的文学”,强调散文的“言志”,他将“载道”与“言志”相对,推崇独抒性灵、不拘一格的晚明小品。他的“言志”其实就是要表现真实的自我,抒写真切自然的性情,不事造作。他认为:“文学是没有感情的。” 这和韩愈的“文以载道”的主张相对立。在文学创作理论上,韩愈认为道(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他强调文道合一。他在《寄崔二十六立之》中写道:“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这里的道是儒家“治天下之道”,很显然,韩愈的主张是文学为政治服务。而周作人则主张“人生的艺术”,认为作文追求的是审美性和无功利性。因此他对韩愈的“文以载道”甚至是以文载一己之“功利名禄之道”是很反感的。
  2.文学无用论与文学工具论的对立
  “文学是无用的东西”是周氏一贯的看法,他认为文学“只是以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为满足的,此外再无目的可言”。倘若硬要说文学有用那也只是“使作者胸怀中的不平因写出而得以平息”。再者说“有益社会也并非著者的义务”。“文艺只是自己的表现,所以凡庸的文章正是凡庸的人的真表现,比讲高雅而虚伪的话要诚实的多了。”
  也难怪他在《大人的危害及其他》一文中如是嘲讽韩愈:“当时韩文公挥大笔,作《原道》,谏佛骨,其为国为民之心固可钦佩,但在今日看来不过是他感情用事的闹了一阵,实际于国民生活思想上没有什么好处。”这里“闹了一阵”分明是一种嘲讽。“我们到底是一介中国人,对于本国种种事情未免关心,这原不是坏事,但是没有实力,奈何不得社会一分毫……文字在民俗上有极大地神秘的威力,实际却是无一点教训的效力,无论大家怎样希望文章去治国平天下,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自慰。” “虫呵,虫呵,难道你叫着,‘业’便会尽了么?” 从周氏的这一系列作品中的话来看,很显然,他是认为文章于政治是无用的,在政治上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实则无甚用处。因此他对于韩愈以文为经世治国之道为政治服务是以嘲讽的态度观看的。
  3.平和素淡、自然质朴与奇肆险怪、虚骄粗犷的对立
  自“五四”退潮后,周作人的散文追求一种轻松率性的闲谈风格,透露着舒徐自在,平和素淡的不故作高深、不刻意修饰、语言朴实无华、情感自然流露的“简单味”。
  而这与“少小尚伟奇,平生是悲咤”(《县斋有怀》)的韩愈奇肆险怪的文风,又是两个极端。现代学者钱仲联先生说:“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具有多样的艺术特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可是周作人却称韩愈奇岖瑰怪的风格为“装腔作势”、“虚骄粗犷”。周氏在其《鳄鱼》一文开篇便道:“读过古文的人大抵记得韩愈的那篇《祭鳄鱼文》,一则因为那文章里装腔作势的好玩,二则……”,又在《杨柳》一文中断言以韩愈为首的八大家一路的作品“一无可取”,理由是:“文章自然不至于不通,然而没有生命”;“可是很不幸的是却易于学,易于模仿”;“好文章学不来,坏的偏偏好学,学好的结局还写成坏文章,学坏文章必然更坏,自然就不通”;“不通而不可救”。周氏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及韩文的“装腔作势”、“虚骄粗犷”,而收入《秉烛谈》的《谈韩文》更称“韩退之留赠后人有两种恶影响:一是求统制的道,一是讲腔调的文”。由上显而易见,文风的差异,也是周氏讨厌韩愈的理由之一。
  周氏对韩愈的反感与批评,从新文化运动初期对唐宋八大家的追慕者桐城派的批判开始,一直到五十年代初,周作人依然将韩文作为“情理不通”、“文理不通”的“坏文章”的代表。可以说,周氏的一生几乎都在不失时机地对韩文进行犀利的批判。
  正所谓:“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周韩如此之巨大差异,注定了后者在前者那里找不到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李毓芙.成语典故文选上[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2] 周作人.周作人散文选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 唐宋八大家散文[M].北京出版社,2006.
  [4] 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散文集 苦口甘心[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 韩愈.韩愈散文选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7] 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散文集 苦茶随笔[M].江苏出版社,2003.
  [8] 周作人.周作人文选[M].广州出版社,1996.
  [9] 钱理群.周作人传[M].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进行解剖、特征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思考: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构建校企合作联合体;促进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机制建设。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模式创新 法律保障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
期刊
【摘要】 本文利用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农村进入城市暂住户两份调查数据对非正规就业群体和正规就业群体间的就业差异进行了考查。结果显示:与正规就业群体相比,非正规就业群体获得白领的概率下降了15.67个百分点,这些差异中市场结构因素可以解释的部分达到了100.45%。与此同时,如果非正规就业群体与正规就业群体面临着相同的就业结构,非正规就业者从事白领工作的概率会上升8.85%。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全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用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以达到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企业目标、提高生产效率的企业管理活动或过程的总称。它的推行对企业了解自身家底、有效调动和分配资源、把握机遇、争取主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利润竞争空间的狭小性,管理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自然扩大到影响经营过程和经营质量的方方面面、影响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方方面面。可以认为
期刊
【摘要】 目前,我国图书批销企业经营销售的图书品种繁多、退货率高,应收账款余额大、账期长,三角债严重。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图书批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事实证明,应用“3+1”信用管理模式科学可行。本文从图书批销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如何建立及运用“3+1”信用管理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企业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  【关键词】 “3+1”信用管理模式 图书批销 企业 应收账款管理 应用
期刊
【摘要】 本文选择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经济影响力进行定量评估。在模型的建立中选择了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建立影响力定量的计算公式,对世博会的影响力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在投资乘数模型中,基于宏观分析下建立了投资乘数模型,并量化了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力,在结果分析中运用了模糊数学的方法定义影响力的大小,判断出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影响力较大。为了进一步量化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我们建
期刊
【摘要】 产业集群自20世纪90年代被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以来,广泛用于研究其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文章从地理位置、人力资源、产业基础、交通状况、政府政策五个方面分析盱眙县为小龙虾产业提供的便利,从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效应、衍生产业发展三个方面探求小龙虾产业的发展为盱眙县经济发展做的贡献,得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结论,即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持,一个产业集群的深化又
期刊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知识教学态度暧昧,用“五不”的提法对语文知识教学予以否定;然而“三维”目标中似乎又给予“知识存在”以一席之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与明晰性与此截然相对,致使语文新课程实施步履维艰。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新课程 语文知识 态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1— 0034—02 
期刊
【摘 要】  度量衡为测验一切物品之标准,人们对它的认识历史悠久。近年来,量词的研究早已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对于度量衡词汇所反映出的各个文化层次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衡量词为主要考究目标,试图对其进行剖析,进而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背景,以期揭示其关于物质、精神等各个层次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衡量词 权 衡 文化  【中图分类号】 H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
期刊
【摘 要】  教学鲁迅文章时,可以充分利用其文章思辨性强的特点,结合青少年的实际,从他们的思维训练开始,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再通过层递设问、举一反三的方法促使他们掌握常用的论辩方法;最后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办法培养他们的论辩能力。  【关键词】  论辩能力 辩证思维 论辩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1—0059—02
期刊
【文章摘要】  本文就文学风格在文艺行为社会学研究过程中的中介机制,对文学风格在文艺社会学研究中的中介性质及其可能性作初步探析,并对文学风格的内涵和外延作出新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  文学 风格 中介 文艺 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I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1—0013 —05  “中介论”文艺观认为, 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介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