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火锅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口宽腹”,黄里泛绿,铜火锅美观且萌,流线型的外观分为三层——下层为空心炭炉,一空心圆柱直达三层顶端,内可置炭火,中间层是一个平底的大盆,以圆环状紧包于炭炉壁,两侧分别铆有两个手拉环,方便端起,盆中可放置汤料及食材,最上层有一盖子可从空心圆柱顶端处盖下,严丝合缝,没有间隙。
  铜火锅的使用,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开场,自带仪式感:小心地从厨柜顶层拿下,打开外部包装,搬至院子,拿些木炭敲碎塞进空心炭炉,挪个小条凳坐着,手摇扇子,待浓郁的香味腾腾冒出,木炭的烟火也弥漫期间之后,才小心翼翼拎着两个手拉环放在桌中央。
  这时,一家子早就凑齐在灯光里,秩序井然。人多锅小,里外三层,阵势有点讲究:
  辈分大一点的围着铜火锅坐毕,形成第一圈。把食物捞起来放在小碟里,沾些酱,热浪浪、滚烫烫的感觉,即刻钻进了骨子里,辈分最高的人还可以开瓶小酌几口,口里嚷嚷:“别急,慢慢吃”,不紧不慢悠闲自得。
  桌子外围站着的年轻人,猛扒几口饭以便让碗腾出上半部的空间,然后站稳,瞅准了猛地来一筷,筷起手落,毫厘不差屡试不爽,大快朵颐“吧唧吧唧”的声音此起彼伏。
  最外面的一层是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儿,踮起脚跟使劲往里凑,边喊着烫啊烫啊边将东西往嘴里送,张开小嘴让妈妈使劲吹气……
  围着热气腾腾的铜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豪迈之余旨趣高远,唇齿间的暗香,令人愉悦。
  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仅见锅底。再次将铜火锅移至院子,一些人忙活,添汤、放料、加炭、摇扇,如此几次,炉火筋疲力尽,集会随之结束。小心翼翼把铜火锅洗净,用塑料或油纸包起,重新放置柜顶。
  束之高阁的铜火锅,总能时时拽住孩童的视线。放学后,书包没来得及放下,就直奔厨房,一声“饿了”,余音未了,抬头仰视柜顶,目光聚焦处似有取之不尽的好料。于是,大人们就会去哄:“好好读书,等你考上大学我们用铜火锅来庆祝……”往往能把孩童唬住。
  高三那年,儿子经不住好奇,决意一睹为快。小心打开包装的那一刻,像是捧着一件极其珍贵的礼物,紫铜色的锅身有点泛绿,岁月浸蚀的厚重迎面而来。“这有铜绿,不能直接盛放食物,铜器皿内要挂一层其他金属才行”,懂事儿子显然也拥有了许多新的知识,一下子点出要害,惆怅之情随即溢于言表。
  偶然间,我看到这样的一段话:在相对封闭的室内,炭火容易造成轻微的一氧化碳中毒,让人产生一种类似醉酒般的微醺感,舒服,还可能上瘾。我所迷恋炭火的感觉竟然还有这种别样的理解,得知缘由,让我唏嘘不已……
  “要不,我们买一个新的好了”,儿子的反应迅速,大概是真的怕有一天考试成绩突然好了起来,失去饱餐机会。再三斟酌,终于买了一个电磁炉……新的器皿更为科学舒适:火力可随意调整,能自动化保温,价格便宜,完全将铜火锅的诸多元素保留了下来。
  铜火锅束之高阁,渐渐地被遗忘。家庭集会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年轻人是喜欢热闹的,往来穿梭欢笑雀跃,心仪的饮料、丰盛的食物,器皿更换没给他们带来任何影响,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美好。
  我还是喜欢铜火锅,有时我会在深夜的某个时间,小心拆除包装纸,月光给铜火锅罩上一道圣洁的柔光。古人推崇铜火锅,一句“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道尽人间极致,引得多少人向往。思绪所至,木炭的烟火轻扬,印象中铜火锅带着挥之不去的温馨,此刻的我,也算是人生的一种至福状态。
  實现美好生活,每个人都是亲历者、享有者、建设者,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品,最终都能实现有序交替,这应该感谢一种追求精神。
  铜火锅、电磁炉,还有更多一以贯之的其他各种风格传承,莫不如此。
其他文献
地处平和大山深处的家乡发生的沧桑巨变,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今日的家乡不再是从前那个贫穷落后和脏乱差的模样,她变美了、变富了、变年轻了,充满朝气、活力和魅力。今年国庆节回老家的所见所闻,让我感慨万千,意犹未尽。  山村也闹堵车  我的老家平和县芦溪镇蕉路村,土楼中的“美女楼”、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绳武楼,就坐落在蕉路村。国庆节不想远行,不想给景区“添堵”。10月2日早,我选择从漳州回
期刊
唐朝年间,有个陕州人叫张玄靖, 科举考试后进入朝廷做官。由于他依附当时朝中权臣慕容宝节,和慕容宝节走得非常亲近,官慢慢做大了,从左卫仓曹升到了监察御史。刚刚到御史台为官,张玄靖显得比较低调和谦虚,一律称呼当时年长和比自己官阶高的同事为“兄长”,待人也非常恭敬。時间慢慢一长,他自恃有慕容宝节作后台,自己又升官至殿中御史,就开始没把同事放在眼里了,再也不称呼年长的同事为“兄长”,改为直呼他人名字。后来
期刊
提起中国历史,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大概就是三国时代了,三国时代之所以深入人心,和小说《三国演义》产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其情节有极大的虚构成份,不可当正史来读。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三国史话》一书,对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三国史进行了权威性的阐释,高屋建瓴、抽丝剥茧,把历史真相逐一还原;其中的一些独道见解,让我们看到了史学大师眼光的独特之处。  作者首先归纳出了后汉
期刊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值得回忆的老师,会时常想起,时常动容。文学名家们妙笔生花,追忆师恩师情,讲述他们与老师之间难忘的故事和深厚的情谊。  王蒙感激不已的老师,是启蒙老师华霞菱。王蒙在《华老师,你在哪儿》一文中写到:二年级时平生第一次造句,用“因为”造了一个长句,受到华老师的激赏,并在班上念了这个句子,王蒙因此爱上了写作。只是,王蒙在后来的写字课上忘了带文具,按规矩
期刊
访亲的时间段一般会集中在春节和农闲期间。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终身大事,事关传宗接代,实在非同小可。因此,在我的故乡扬泰地区以及苏北一带,男女间婚嫁的第一道程序就是访亲,访对方贫富,访脾气秉性,访兄弟姊妹,访祖宗八代。  男女到一定的年龄,媒人往往就会不请自来,向你提亲说媒。说有些职业媒人巧舌如簧,是一点也不假的,他们有时能把丑的说美,死的说活。对方明明有缺陷,也会被媒人说成朵花。所以,媒人的话
期刊
入职二十几年来,第一次碰到自闭症的孩子。  他有一个帅气的名字——祺。人长得相当清秀,细皮嫩肉,尤其两只眼睛比常人更圆溜,更闪亮,但是经常飘忽不定。  上课时,我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专注看黑板或电脑屏幕,总会大声说:“小朋友,眼睛、眼睛在哪里?”孩子们的嘴巴应道:“眼睛、眼睛在这里!”所有的目光立马集中了过来。  觉察出祺的异样,是在开学后两三天。每次他坚持不到五分钟,脑袋就耷拉下去,要嘛望着
期刊
受文友水静之邀,去参加文友铁杆的扑克展。这个展览在某古玩城。  铁杆多年收藏的扑克牌,果然有不同凡响之处。大凡喜欢,并且坚持下来的,都是不会太平凡。本来是参观完铁杆的扑克展后,要立即走人,不在里面流连。古物,岂是我等平民能够涉足能够玩得起的。但是,看到铁杆扑克展中有几副扑克,从大王到小鬼的头像,均为美轮美奂的奇珍异宝——就是故宫才看得到实物的那些古董,心又痒了起来。还是那句安慰自己的老话,不能拥有
期刊
“中学毕业后,能当上一个小职员,抢到一只饭碗,继而浑浑噩噩地,甚至窝窝囊囊地过上一辈子,就算了”。谁也不会想到,这曾经是当年季羡林的人生目标。  1917年,年仅6岁的季羡林跟随叔叔到济南读书、生活。他先后就读于私塾、一师附小、新育小学、正谊中学、北园高中(旧山东大学附中)、省立高中(济南一中前身)等学校。  儿时的生活,季羡林像大多数孩子一样,贪玩、喜欢读小说、看闲书,正如他在自传中说的:“到济
期刊
小雅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今天,我终于被自己感动了。我常常看到被别人感动的故事,却很少有人说被自己感动的,便有些好奇,追问她是什么事,她说今天终于坚持跑完十公里,她一直以为她最大的极限就是八公里。我想象那十公里的漫长路程,她汗流浃背地跑,跑得暢快淋漓,十公里啊,我走到终点都有些难度。  小雅说她常被自己感动,做出一桌丰盛的晚餐,或是写了一篇优美的文字,或是连续踏步三千步,抑或是一晚上看完一整本书,她
期刊
位于龙海市隆教乡镇海村的镇海卫,在明皇朝与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并称四大卫所。这里,曾经是南疆锁钥、刀光剑影之地,见证了有明一代的兴衰成败;这里,又曾是崇儒重教、科甲连绵之区,素有“武功镇海疆,文教冠闽中”之称。无论是在将士征战助力王阳明建立不朽功业上,还是在弘扬传播阳明学说上,都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一直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渐为世人所遗忘而已,令人唏嘘。岁次戊戌的深秋初冬之际,咋寒还暖,笔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