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本文从幼儿行为习惯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展开阐述,通过分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 培养 对策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因此,我们在工作的中根据幼儿的行为习惯特点,对幼儿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在孙云晓、张梅玲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全国有近30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参与研究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从调查和对专业人士的访谈结果看当前少年儿童存在的主要不良习惯有7个方面,分别是:(1)喜欢依赖别人;(2)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3)害怕承担责任;(4)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5)不爱劳动;(6)在消费中盲目攀炫耀;(7)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那么,上述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是怎样造成的呢?本人分析其成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
2、家长对孩子的妥协可能造成孩子任性和偏执
如今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为了能够让幼儿不哭闹,只要条件允许就会答应孩子的要求,而忘记了对孩子说“不”的权利。
3、祖輩与保姆代养方式,存在教育误区
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老人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另一方面祖辈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
4、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是个好孩子,但是在家长面前却是个“小皇帝”,这都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造成的,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5、家庭教育中缺少父母榜样的作用
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犹如一张白纸。而父母就是在白纸上绘画出第一笔的人。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对策
(一)注重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培养
1、走出自我,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
树立榜样:培养与人分享的动机,尊敬老人,积极创造与人共享的机会,为孩子营造模仿的实际,创造分享的机会。
2、摆脱依赖,养成自立的好习惯
比如家长在教孩子学骑自行车。学有一段时间的时候,家长就应该试着放手,鼓励孩子自己来。当孩子遇到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家长应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3、培养同情心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让幼儿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爱护小动物,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如何去帮助他人、并交给孩子一些主要的行为和话语,作个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4、激发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
发现孩子好奇心,满足求知欲;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用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引导孩子,并逐步提高要求。
5、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澡、勤换衣、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东西、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正面教育,给孩子立点“规矩”。
(二)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幼儿良好的行为意识
1、教师耐心引导幼儿让幼儿慢慢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
2、教师在日常生活反复训练幼儿让其慢慢形成习惯
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擅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及时帮助同伴等等。
3、教师重身教、勤言教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
总之,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干细天下难事必作干易”。所以,培养好习惯得从小做起,从简单的事做起,为了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从小开始就培养他们养成人生的好习惯吧。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2]孙云晓张梅玲.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北京出版社.2011(10).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 培养 对策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因此,我们在工作的中根据幼儿的行为习惯特点,对幼儿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在孙云晓、张梅玲主持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全国有近30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参与研究得到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从调查和对专业人士的访谈结果看当前少年儿童存在的主要不良习惯有7个方面,分别是:(1)喜欢依赖别人;(2)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3)害怕承担责任;(4)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5)不爱劳动;(6)在消费中盲目攀炫耀;(7)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那么,上述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是怎样造成的呢?本人分析其成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
2、家长对孩子的妥协可能造成孩子任性和偏执
如今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为了能够让幼儿不哭闹,只要条件允许就会答应孩子的要求,而忘记了对孩子说“不”的权利。
3、祖輩与保姆代养方式,存在教育误区
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老人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另一方面祖辈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
4、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是个好孩子,但是在家长面前却是个“小皇帝”,这都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造成的,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5、家庭教育中缺少父母榜样的作用
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犹如一张白纸。而父母就是在白纸上绘画出第一笔的人。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对策
(一)注重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培养
1、走出自我,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
树立榜样:培养与人分享的动机,尊敬老人,积极创造与人共享的机会,为孩子营造模仿的实际,创造分享的机会。
2、摆脱依赖,养成自立的好习惯
比如家长在教孩子学骑自行车。学有一段时间的时候,家长就应该试着放手,鼓励孩子自己来。当孩子遇到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家长应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3、培养同情心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让幼儿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爱护小动物,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如何去帮助他人、并交给孩子一些主要的行为和话语,作个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4、激发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
发现孩子好奇心,满足求知欲;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用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引导孩子,并逐步提高要求。
5、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澡、勤换衣、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东西、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正面教育,给孩子立点“规矩”。
(二)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幼儿良好的行为意识
1、教师耐心引导幼儿让幼儿慢慢形成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
2、教师在日常生活反复训练幼儿让其慢慢形成习惯
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擅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及时帮助同伴等等。
3、教师重身教、勤言教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
总之,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干细天下难事必作干易”。所以,培养好习惯得从小做起,从简单的事做起,为了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从小开始就培养他们养成人生的好习惯吧。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2]孙云晓张梅玲.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北京出版社.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