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语文教学的过程也要渗透着德育的因素,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人生最容易受影响的阶段培育完善的人格,完善应有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中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在人生中最容易受影响的阶段,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而这个时期的道德培养也就尤为重要。而学校教育中最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无疑是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很重大。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包含有德育教育,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怎样做一个负责任、讲诚信、有爱心的人,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人。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在制度上予以保障、教材上予以重视、教法有一定的创新,就能很好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这个优势。
一、教学制度建设上应给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提供应有的空间
语文课文中涉及人物传记、故事、散文、诗歌等方面的课文,就其思想性、内涵而言,蕴涵着深刻的启蒙和思想教育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文章结构、生字词等知识点方面,对文章的思想性、教育性方面的讲解则尽可能的淡化,目的少在这上面占课时,另一方面通过课文从思想教育层面上来教育学生则被认为非语文老师分内之事,应是德育老师的责任,由此造成语文教学在学生思想教育上的缺失。
影响语文教学向德育教育渗透的因素多且复杂,但从学校教育管理层面上来考察,相关制度建设的缺失是导致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对一个学校而言,它无力改变现行教育体制,但它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制度建设来创造语文教学向德育教育渗透的空间。一是应该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通过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向学生传达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信息,并给思想性强,教育意义深刻的课文设置向德育渗透的课时。二是应该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德育渗透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促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的思想性,主动发掘其德育素材,对学生开展自觉的德育教育。三是设置学生德育考核目标,其中要包含相关语文课文学习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程度。
二、在教材中发掘德育素材,积极推动语文教学向德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择(节选)了许多人文性,思想性,时代性,道德性,知识性很强的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只要能够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积极推动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认知状况从课文中发掘德育素材。在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行为素养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发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浸润”学生的心灵,而不是刻意将语文教学“渗透”到德育之中,否则,以任何方式使语文教学向德育的渗透都将是消极的,呆板而僵硬的,很容易就成了简单的说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提高四项能力,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价值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提高自己四方面的能力。一是“预见能力”,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以前对教学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应有一定的预判,提升自己对教学活动和对学生的把握性,最大限度地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教育预见能力为获得既定的德育效果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调控能力”,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能够控制教学活动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教师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深层的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同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乐观的心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组合环境增强教学效果,要善于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协调师生关系。三是“移情能力”,就是教师既能自我表达感情,也能理解、分享他人的欢乐、幸福、痛苦和忧愁。教育者之间的移情换位对彼此团队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对道德舆论导向、群体心理健康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四是“提炼能力”,就是通过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实践,能够提炼实践经验,并使它上升为理论的能力。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践经验不经过总结、提炼和理论升华,也永远只能是经验。因此,“提炼能力”是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源动力。
四、结语
语文教学作为传统学科中最具有人文性质的科目,有着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成绩的好坏让老师有着莫大的压力,往往是仅仅依靠成绩来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使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推行缺少应有的动力。但是教师不能因为德育对成绩的提高无用就放弃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知识素养足够应对将来面临的问题,而道德素养也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成为完整的社会人。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只看一时的得失,而应该有长远的眼光,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代表着教师的追求和理想。语文教学向德育的渗透是一个应该有多方参与的事情,学校应该支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的推动,毕竟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中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在人生中最容易受影响的阶段,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而这个时期的道德培养也就尤为重要。而学校教育中最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无疑是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很重大。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包含有德育教育,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怎样做一个负责任、讲诚信、有爱心的人,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人。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在制度上予以保障、教材上予以重视、教法有一定的创新,就能很好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这个优势。
一、教学制度建设上应给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提供应有的空间
语文课文中涉及人物传记、故事、散文、诗歌等方面的课文,就其思想性、内涵而言,蕴涵着深刻的启蒙和思想教育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文章结构、生字词等知识点方面,对文章的思想性、教育性方面的讲解则尽可能的淡化,目的少在这上面占课时,另一方面通过课文从思想教育层面上来教育学生则被认为非语文老师分内之事,应是德育老师的责任,由此造成语文教学在学生思想教育上的缺失。
影响语文教学向德育教育渗透的因素多且复杂,但从学校教育管理层面上来考察,相关制度建设的缺失是导致语文教学对学生思想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对一个学校而言,它无力改变现行教育体制,但它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制度建设来创造语文教学向德育教育渗透的空间。一是应该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通过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向学生传达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信息,并给思想性强,教育意义深刻的课文设置向德育渗透的课时。二是应该对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德育渗透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促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的思想性,主动发掘其德育素材,对学生开展自觉的德育教育。三是设置学生德育考核目标,其中要包含相关语文课文学习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程度。
二、在教材中发掘德育素材,积极推动语文教学向德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择(节选)了许多人文性,思想性,时代性,道德性,知识性很强的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只要能够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积极推动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认知状况从课文中发掘德育素材。在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行为素养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发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浸润”学生的心灵,而不是刻意将语文教学“渗透”到德育之中,否则,以任何方式使语文教学向德育的渗透都将是消极的,呆板而僵硬的,很容易就成了简单的说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提高四项能力,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价值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提高自己四方面的能力。一是“预见能力”,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以前对教学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应有一定的预判,提升自己对教学活动和对学生的把握性,最大限度地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教育预见能力为获得既定的德育效果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调控能力”,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能够控制教学活动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教师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深层的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同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乐观的心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组合环境增强教学效果,要善于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协调师生关系。三是“移情能力”,就是教师既能自我表达感情,也能理解、分享他人的欢乐、幸福、痛苦和忧愁。教育者之间的移情换位对彼此团队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对道德舆论导向、群体心理健康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四是“提炼能力”,就是通过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实践,能够提炼实践经验,并使它上升为理论的能力。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践经验不经过总结、提炼和理论升华,也永远只能是经验。因此,“提炼能力”是语文教学向德育渗透的源动力。
四、结语
语文教学作为传统学科中最具有人文性质的科目,有着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成绩的好坏让老师有着莫大的压力,往往是仅仅依靠成绩来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使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推行缺少应有的动力。但是教师不能因为德育对成绩的提高无用就放弃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知识素养足够应对将来面临的问题,而道德素养也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成为完整的社会人。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只看一时的得失,而应该有长远的眼光,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代表着教师的追求和理想。语文教学向德育的渗透是一个应该有多方参与的事情,学校应该支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的推动,毕竟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