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朗读书,已经是鲜有耳闻了。一是太累,二是太麻烦,三是费工夫。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功利二字进行,学生如此,老师也如此。拿到文本,默读一遍后就开讲,然后做题,整节课满满的。但是学生到底真正懂了多少,从做题的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正随着朗读能力的缺失在逐渐的下降。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多样形式,激发兴趣
出声读文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即使读也是像老和尚念经一样的只闻其声不知其义。读出来的文字就像口中嚼蜡,索然无味。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我采取变换形式的多种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如配乐读、演义读、赛读、播音模拟、绕口令竞赛等。在实施的过程中,绕口令竞赛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绕口令文字短小,检测简单,竞争性强,花费时间不多,课前一两分钟就可进行一次,更重要的是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口齿清楚的表达能力。
大兔子,大肚子,大肚子的大兔子,要咬大兔子的大肚子(《大兔子和大肚子》)。门口有四辆四轮大马车,你爱拉哪两辆来拉哪两辆(《四辆四轮大马车》)。华华有两朵黄花,红红有两朵红花。华华要红花,红红要黄花。华华送给红红一朵黄花,红红送给华华一朵红花(《华华和红红》)。训练的过程中,我给学生规定一分钟集中记忆,然后采取同桌之间两人竟说,小组之间四人竟说,班级之内十人竟说的形式进行训练展示,既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训练了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听说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大声说话的自信力。这真的是一项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好方法。
二、仔细默读,认真品味
语言文字是需要 “品”的,这种“品”很多时候是需要静下心里慢慢的咀嚼的。可是因为功利主义驱使,这种静心读文的能力越来越缺失,再加上生活体验的逐渐减少,学生对于文本中的语句自然而然的不懂的也就多了。
词语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指导学生在默读这个阶段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朗读能力培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在默读的时候,用“换词”的方法品味词语。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词语,换一个词试试,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哪个词语好,并说出理由。如《散步》一课,“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让学生思考“总是”这个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出了一个在外尊重丈夫的贤惠妻子的形象,不仅仅做到了人物分析,而且还给学生上了成功的一节中国传统的礼仪课。学生再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将重读音节放在了“总是”上面。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就会进行词语轻重读音的处理,感情很自然的慢慢的把握了。
三、范读引领,朗朗读书,体验情感
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我利用范读、领读、趣读、分角色读等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每一篇讲读篇目我都采取范读的形式来引领学生。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引导学生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生命的意义》一课,一开始,我利用配乐范读的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来,学生自己在读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情”與“文”结合,尤其是读经典文段“人最高贵的是生命……”时,不仅仅是声音上的高昂,更重要的是语气和节奏上的沉稳,坚定和信念。
当然,老师范读激发的只是学生的模仿兴趣,同伴之间的范读才能激发出学生身上不服输的竞争意识。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领读或者是范读,就是让全班学生听出“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并以此来自觉要求自己。每周我都会确定两名范读小能手,提前一周给他们选好文章,进行朗读指导,然后在阅读课上进行展示,这样一来,做示范的心里美,听朗读的不服气,班里形成了一个踊跃朗读文章的好现象,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学习冰心的《纸船》一课时,刘明欣同学朗读时将最后一句“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他的爱和悲哀归去”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这是你挚爱的女儿,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万水千山求他载着他的爱和悲哀归去,归去”读完之后,全班同学自发的鼓掌,从刘明欣的深情朗读中,同学们分明已经听出了一位远渡重洋的女儿对母亲的深情思念。刘明欣的这一朗读演绎,正是建立在她对文本的正确的理解上,所以说这样的朗读对于学生情感能力的提升训练是非常的有效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在“感知、领悟、体验”感情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有帮助
一、多样形式,激发兴趣
出声读文章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即使读也是像老和尚念经一样的只闻其声不知其义。读出来的文字就像口中嚼蜡,索然无味。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我采取变换形式的多种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如配乐读、演义读、赛读、播音模拟、绕口令竞赛等。在实施的过程中,绕口令竞赛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绕口令文字短小,检测简单,竞争性强,花费时间不多,课前一两分钟就可进行一次,更重要的是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口齿清楚的表达能力。
大兔子,大肚子,大肚子的大兔子,要咬大兔子的大肚子(《大兔子和大肚子》)。门口有四辆四轮大马车,你爱拉哪两辆来拉哪两辆(《四辆四轮大马车》)。华华有两朵黄花,红红有两朵红花。华华要红花,红红要黄花。华华送给红红一朵黄花,红红送给华华一朵红花(《华华和红红》)。训练的过程中,我给学生规定一分钟集中记忆,然后采取同桌之间两人竟说,小组之间四人竟说,班级之内十人竟说的形式进行训练展示,既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训练了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听说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大声说话的自信力。这真的是一项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好方法。
二、仔细默读,认真品味
语言文字是需要 “品”的,这种“品”很多时候是需要静下心里慢慢的咀嚼的。可是因为功利主义驱使,这种静心读文的能力越来越缺失,再加上生活体验的逐渐减少,学生对于文本中的语句自然而然的不懂的也就多了。
词语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指导学生在默读这个阶段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朗读能力培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课堂上我指导学生在默读的时候,用“换词”的方法品味词语。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词语,换一个词试试,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哪个词语好,并说出理由。如《散步》一课,“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让学生思考“总是”这个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出了一个在外尊重丈夫的贤惠妻子的形象,不仅仅做到了人物分析,而且还给学生上了成功的一节中国传统的礼仪课。学生再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将重读音节放在了“总是”上面。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就会进行词语轻重读音的处理,感情很自然的慢慢的把握了。
三、范读引领,朗朗读书,体验情感
品词、析句是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我利用范读、领读、趣读、分角色读等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每一篇讲读篇目我都采取范读的形式来引领学生。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引导学生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生命的意义》一课,一开始,我利用配乐范读的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来,学生自己在读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情”與“文”结合,尤其是读经典文段“人最高贵的是生命……”时,不仅仅是声音上的高昂,更重要的是语气和节奏上的沉稳,坚定和信念。
当然,老师范读激发的只是学生的模仿兴趣,同伴之间的范读才能激发出学生身上不服输的竞争意识。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领读或者是范读,就是让全班学生听出“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并以此来自觉要求自己。每周我都会确定两名范读小能手,提前一周给他们选好文章,进行朗读指导,然后在阅读课上进行展示,这样一来,做示范的心里美,听朗读的不服气,班里形成了一个踊跃朗读文章的好现象,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学习冰心的《纸船》一课时,刘明欣同学朗读时将最后一句“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他的爱和悲哀归去”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这是你挚爱的女儿,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万水千山求他载着他的爱和悲哀归去,归去”读完之后,全班同学自发的鼓掌,从刘明欣的深情朗读中,同学们分明已经听出了一位远渡重洋的女儿对母亲的深情思念。刘明欣的这一朗读演绎,正是建立在她对文本的正确的理解上,所以说这样的朗读对于学生情感能力的提升训练是非常的有效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在“感知、领悟、体验”感情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