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了,你们还认得我吗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1000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一个歌手,有一天却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不喜欢自己的歌声,还不喜欢自己的形象。
  怎么办?她要改变自己。
  在过去的锦绣繁华地,她神秘消逝,渐渐没有人记起曾是“中国第一舞曲女声”的她——2000年第九届CCTV歌手大奖赛专业组通俗唱法比赛的亚军、号称“中国首张舞曲专辑”《自己美》的演唱者周鹏。
  怎样变?
  缩在茧中央,还是在刀刃上跳舞?周鹏选择的是义无反顾的远离,从原点开始渐行渐远,奔赴完全陌生的地带,在行走中一点一点舍弃过去的自己,舍弃得干干净净,舍弃得一无所有,是从头到脚全新的改变,不要一丝藕断丝连的自恋。
  她揣着卖掉别墅和跑车的钱,在四年里走遍欧亚大陆,到过西藏和印度,到过俄罗斯抒情歌谣般的乡村,到过更多不知名、不发达、不炫目的地方。
  她携带的东西不多,但有一双距离心灵最近的耳朵,一双距离灵魂最近的眼睛,一双距离自由最近的脚步。
  她拜活佛为师,学习梵文,聆听僧侣们怎样从心底唱出天籁之音;她开始完全听不懂歌词,但那音乐的旋律完全征服了她,令她整个灵魂都在幸福地战栗。原来,歌词不是最重要的,活蹦乱跳、热力四射的动作更是不重要的。
  俄罗斯的村民放下酒杯,随时随地都能够歌唱。他们唱给你听,也不唱给你听,他们最先唱给自己听,自己是歌者,也是听众,用心唱,也用心听。原来,舞台不是最重要的,灯光不是最重要的,有没有一副好嗓子也不是最重要的。
  她感觉到自己一点一点重新长出绿叶,生命恢复了活力,不是再生,而如一个崭新的婴孩投生在音乐的神圣殿堂之中,她看到最初的光,听到最真的音,嗅到最新的香,悟到音乐和生命的真谛。
  如有神助,创作的灵感在旅途中常常不约而至。有时深夜,电光石火的音乐,凤凰涅槃的音乐,生死相依的音乐,一路伴来,不知寒冷、饥渴、匮乏、病痛和危险。后来有人问她:在旅途中经历过什么样的困境?她竟想了好久也记不起来,记起来的唯有“每一天都是那么开心”!
  四年后,她回来了,回到乐坛,但并不是娱乐圈。
  她给自己起名叫“萨顶顶”,一个过耳不忘的名字。几乎一夜之间,她出了一张专辑《万物生》;你听她啊,歌声多么空灵清越,你看她啊,装束多么另类夸张——可是,你从来没有接受过的,或不能接受的,难道都可以一言以蔽之“另类夸张”吗?萨顶顶自己可不这么认为,她在四年游历之前就已经抛弃了“另类夸张”。
  萨顶顶,这个中国第一个能够用梵文演唱的人,她到底从哪里来?背景如何?似乎无人得知,莫不是空降的一个“新新人类”?也许你听不懂她唱出的歌词,甚至她干脆舍弃了歌词,但你无法不喜欢她的音乐,无法不被深深感动。不要问她从哪里来,她真诚而深情地给我们带来全新的音乐,这就足够了,除非你要求更多。
  《万物生》不仅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并且在西方引起了轰动。2009年4月,该专辑获得BBC世界音乐奖的亚太区世界音乐奖,萨顶顶是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中国人。
  有一天,细心的听众发现:这个萨顶顶怎么跟那个周鹏长得有点儿像呢?萨顶顶坦陈:是的,我就是周鹏。长得像,而不是唱得像。我变了,你们还认得我吗?变,而有所不变,分得清该变的,不能变的,变守之间成就了一个真实坦荡、澄澈绚烂而又单纯自由的人。
  (朱远航摘自《哲理》)
其他文献
车子在还发着微光的白色灯塔脚下停了下来,车上的两个人透过车窗看着眼前这个巨大的湖。“就是这里了,萨拉。北风灯塔,我们的新家。”  那天晚上,萨拉和爸爸就在他们的新家住下了。  在屋子中间,萨拉看到了那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蜂房,几乎有她那么高。爸爸把手伸进去,给里面的一盏小灯注满煤油。“萨拉,千万不能碰这盏灯,你一定要记住。”爸爸说,“但你可以帮助我。因为这盏灯必须在日落时准时点亮,到
期刊
鸟说什么?没人晓得。只不过有些被人翻译了,比如布谷鸟的叫声,常常被说成“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而在我的老家,这鸟叫被说成“算黄算割”。  有很多鸟的叫声用“叽叽喳喳”四个字形容就够了,比如麻雀、水雀、黄豆瓣儿……只有一小部分鸟叫出了名堂。  布谷鸟说:“算黄算割。”声音急促,好像为麦事着急。有一回,我遇到一位白胡子老者,他跟我说,那鸟是说“吃斋念佛”。我笑了,这个翻译挺不错。  我小时候也翻译过布
期刊
谁在我正在黑夜里走着的时候,让我看见了火把?  在一个陌生的小山村里,我还在沿着窄窄的山路赶路,雨后的泥路把水呈现出来,鞋子早已湿透了,几次的摔倒,令我很沮丧。这时候,有一个人从我面前的巷道里走出来,齐肩举着一支火把。他看见我,没有说话,只是一直在前面走着,走得很慢,我赶紧走上去,跟在他的身后。火光微弱地在夜空中散发出来,让我看清了路上的石头和水洼。手执火把的人在我的前面走了一段路,一转身就向另一
期刊
陈洪金,1972年生于云南永胜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个人文集《灵魂的地址》、《乡村:忧伤的河流与屋檐》、《母土》等。    ■你从什么时候对文学产生兴趣的?  伯父酷爱文学,在他的青年时代曾经读过大量的文学经典。受伯父的影响,父亲也喜欢读书,我自记事起就开始翻看父亲从伯父家里拿来的中外文学经典,阅读成为我饥馑的童年时期最为愉悦的事件。中学时代,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严重偏科,数理化
期刊
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只喜欢很干净的阳光。   清早,手指爬上了雕花的窗棂,从轻轻地触摸,到略微使力,然后捡起老旧的木头间掉落的时间的碎屑。阳光就这么一点点地漏进屋里。来不及收回的手指上缠上了阳光,那么简单的、明媚的一缕。有的时候我会望着这一缕阳光出神。真的,阳光必须是干净的。而且阳光的干净与否带有一丝万劫不复的绝望。要么干净,要么不干净,由不得你选择,而且一旦确定,便无法重来,只能等第二天。有的
期刊
写文章的时候,我们写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去写什么,脑子里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更不知道从何下笔。说到底,这就是缺乏写作的素材。那么,素材到底从哪里来呢?其实,素材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环境,并由我们的感官——眼、耳、鼻、嘴、手,来感知的。只要我们做个用心人,把感官发动起来,就会有写不完的素材,素材也会随 之动起来,更有活力。  感官的作用就是观察物体,感知物体,了解物体,给物体来
期刊
清初,王夫之隐居湘西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船山先生”。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拜访,王夫之十分高兴,连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倾其所有,置办饭菜,相对而坐,把酒对酌,大有酣畅淋漓之感。天色将晚,朋友告辞,王夫之依依不舍,本想多送一段路,然而自己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只能起身恭送朋友三步,郑重说:“君自保重,我心送你三十里。”  朋友拱手而别,走了十五里,忽然想起雨伞忘在了王夫之家里,又
期刊
村上春树笔下有一个好玩的词语——“小确幸”。他说自己有个奇怪的嗜好,喜欢买许多许多来不及穿的内裤,然后洗得干干净净,一个个像寿司卷那样卷起来整整齐齐地放在抽屉里,内心会有一种满足感,堪称“小确幸”,即“微小而确定的幸福”。我对这个词语一见钟情。因为自己的生活之中也积攒了不少所谓的“小确幸”,回想起来颇有点心满意足。大致说来,“小确幸”是一种无需多少精力更无需多少金钱就可以享受到的幸福,低成本,高回
期刊
鲍博·戴蒙德精力充沛,热情十足,他喜欢冒险,意志坚定: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奋斗。他勇敢无畏,面对自己毫无经验的工作岗位,他欣然上任。他说话(相对)简洁。他爱发脾气。他十分贪婪,总想得到更多。  我从未见过他,但根据我一直以来看到的有关他的材料,我断定他执掌英国巴克莱银行后会干得很出色。因为他完全遵循一套全新的领导力理论。这是一套出人意料、激进但绝对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最优秀的首席
期刊
闲来无事时,喜欢做点心。甜的、咸的、辣的、酸的,都做。  做好的点心,除了自己一家饱食以外,也常常分送给左邻右舍品尝。一来可收睦邻之效,二来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其中一户邻居,是智利人,曾旅居美国多年,说得一口流畅的英语。非常和气,不时前来串门子,每次我旅行回来,她都特地到我家来小坐,听我谈谈异域风光。彼此既然相处得融洽,做了点心之后,便自然而然地送去给她:饺子、锅贴、卤肉包子、糯米鸡、马铃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