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白酒迈出国门难在何处?

来源 :酒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xia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吴勇毅 ]
  
  


  两年前在厦门举行第七届对台贸洽会,有一起与交易会主题不太相关的国际会议,那就是“我国白酒如何国际化”。出席者有大陆、台港澳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地区白酒厂商。组织者是台湾一著名白酒商,当他提出这个议题时,不少国内白酒厂商一脸无奈,感叹道“我国白酒有多大出口市场?还能国际化?”
  会上谈论很沉闷,与会者大都无所谓或一脸茫然,会议效果自然差。
  此会可说是我国白酒国际化一个缩影—沉闷、茫然、无为,消极对待,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浓厚,缺少前瞻、魄力,等、靠、要,拿不出大手笔,做不出大动作。
  众所周知,加强我国白酒出口,使我国白酒走向国际市场,虽早有呼声,但声音却很小,一直以来难成一股强烈的业界共识,抑或光打雷不下雨,难以看到白酒业界在为此付出重大行动,“白酒如何国际化”不管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鲜有行动与突破。
  我国白酒总产量从1995、1996年高峰期600多万吨,降至如今的440多万吨,降幅高达近30%。专家预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识加强,低档白酒大量萎缩,白酒替代品增多,我国白酒产销还可能进一步下降,在未来几年内还有可能降至400万吨左右,市场空间将大为萎缩,白酒市场竞争更为激烈,3万多家白酒企业将有不少中小厂家被淘汰出局,我国白酒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更大洗牌。
  因此国内市场空间饱和,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迫使我国白酒企业必须及早寻求、开辟第二市场。我国白酒市场第二市场何在?那就是通常意义的国际市场。只要我们能拿下相当于国内市场的10%的国际市场份额,也就能年外销30万~50万吨白酒,不仅能为国家创汇,更重要它将挽救许多白酒企业,振兴我国白酒业。目前我国出口白酒只有几家白酒龙头企业和个别沿海出口型企业,一年不到5000吨,消费对象仅限于欧美东南亚的华裔聚居地和我国港澳地区,远达不到我们经营目标。
  如今世界四大蒸馏酒中,除了中国白酒,都已名扬世界了。2006年,全国白酒出口量3600吨左右,仅占全国白酒总量的0.06%,出口100吨以上的企业只有8家,而且名优企业的白酒出口量也是微乎其微。闻名中外的茅台酒出口量52吨,仅占其总产量的0.62%。优势品牌尚且如此,其他品牌更不用说。而同为烈性酒的俄罗斯的伏特加每年对外出口就有6万~7万吨。因此与正雄心勃勃“走出去”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白酒国际化这个问题,已经成了业界不得不说的痛和尴尬了。
  
  [ 施春建 ]
  
  一、中国白酒在国外市场的产品“静销力”不强
  中国的白酒就跟中国的餐饮一样,本就有着很强的地域消费特征。由于传统酿造工艺的差异,以及白酒原产地的水土、气候等自然环境和风俗民情等人文环境的差异,国酒在产品的香型、口感、气味、后劲等方面非常繁杂,品质上也参差不齐,这使得国酒走出国门时,一方面很难通过各国对自身的严格认证和检查。另一方面,纵然勉强进入了国外市场,也很难满足国外消费者不同而又挑剔的消费口味的需求。所以,中国白酒在国外的动销一直无法突破华人圈的市场瓶颈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国白酒的品牌文化走出国门的“水土不服”
  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特殊产品,白酒在市场上的表现早已走过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左右其市场表现的价值维系已不是其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基于产品品牌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共鸣。所以,正如洋酒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初期的“阵痛”与不适一样,中国白酒品牌踏出国门同样难服国外水土,突出表现在文化的难融与品牌诉求对国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研究不够。一句话,如果说,阻挠白酒走出国门产品层面的不足是国酒无法满足国外消费者“口味”的话,那么在品牌文化层面,则是还无法真正迎合和满足国外消费者在情感体验等“品位”上的需求。
  
  三、支撑中国白酒走出国门的营销系统缺位,动销手段和模式单一
  缺乏系统的针对国外市场生态和企业自身实际的国际化营销战略规划。一直以来,中国白酒做国外市场的思路与模式都非常的简单,除个别龙头企业以外,很多企业是简单地通过国际贸易代理模式进入国外市场,企业很难从品牌的线上传播、代理商分销渠道的管控与帮扶、市场一线的促销等块面给予国外代理商很好的支持与服务,加之高额的关税壁垒,使得原本就并非适销对路的产品,在国外市场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
  


  当然,也有少数敢于绕开贸易代理或另辟蹊径的白酒企业,但他们或多或少又是习惯性地在输送和复制自身经营国内市场的一套思路方法,缺乏对当地市场的调查特别是市场的细分研究,缺乏对消费群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的分析,缺乏基于国外市场实际的品牌定位以及基于品牌全新定位后的整合传播的诉求策略,缺乏区域市场开发进程的规划,缺乏因地制宜的分销模式与经销政策的策划拟定,缺乏科学的终端开发、维护与布局设计等等。对初步进入“全面竞争时代”的本土市场而言,众多白酒企业对这专业意义上的营销系统本来就建设不力,走出国外,其营销系统的缺陷与破绽自是暴露无遗了,能在某些单点上发力已经着实不易了。
  缺乏合理的网络布局、渠道不畅,白酒在国外市场“流而不通”。我们回头看看对手,20年前,洋酒“国际化战略”在中国的落地其实并不只是一场异域文化的作秀,更不是一次概念的炒作,而是基于其洋酒产品和酒文化的从品牌、营销、渠道、终端到消费者的全方位的发力和渗透,并且,至今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坚实而又持之以恒。
  但是,中国白酒走出国门的征途上,却由于营销系统及其职能的缺位,很多企业不仅高空的品牌传播对白酒产品的销售拉动不力,而且,在地面的销售网络也很难有效覆盖目标消费群,分销渠道不畅,致使很多企业的白酒总是“滞留”在华人比较集中的中餐馆、唐人街的百货商店及部分商超等通路。
  缺乏卓越的营销执行团队与科学的营销管理。白酒国际化之路的实际营销操盘者必须是专业的国际化人才。人才特别是好的团队是企业营销系统的关键性且最具能动性的块面,他们应该不但具有国际化的知识和视野,而且具备系统专业的白酒营销知识,特别是能理解并很好演绎中国白酒的文化内涵。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开拓国外市场的白酒企业阵营中,鲜有这类复合型人才来为中国白酒的国际化保驾护航。卓越人才的缺乏也直接导致白酒企业对营销国外市场的科学管理成了一纸空谈。
  “境外舞剑,意在本土”,令国际化之路越走越窄。部分非一线主流品牌的白酒企业,想在本土高端白酒的市场领地占有一席,但总是破局不力,于是在一片“国际化”的浪潮中,想到了“另辟蹊径”,将跨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看成是挺进国内高端消费领地的“前奏”。从这个层面讲,这部分企业做国外市场其实是“花钱赚吆喝”。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非理性时期,这一做法曾经相当的有效,因为,即使其在海外市场销量微不足道,但总可以为其做国内市场戴上“国际化品牌”的光环,在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深陷本土市场泥泞的情况下,消费者一般都是用“仰视”的心态来消费和支持这些打进国际市场的“民族品牌”的。但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市场环境已经相当成熟,消费者更是无比理性,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反思本就是很多学者、舆论关注的焦点,企业“意在本土”的出走难免会落入“国际化”的陷阱,自然很难迎来国外市场销量的“井喷”。
  面对未知市场的“蓝海之旅”,国内白酒企业主观能动性缺失。相对国内市场日渐“饱和”的困局,国外市场对国内白酒企业而言确实是一片“蓝海”,这也是很多国内白酒企业力图走出国门的现实动因。但是,作为企业市场创新策略的重要部分,迈向“蓝海”本身就是一次风险极高的未知之旅,未知的前方留给我们的未必都是“奶酪”,稍有不慎,遭遇的可能就是风险和成本的陷阱。特别是对资本实力还尚有不济的中国白酒企业而言,他们一方面因本土市场的争夺内耗过多,现金流并不充裕;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与股权经营滞后,资金链也很脆弱,容易断裂,这使得他们在做国外市场的时候难免会魄力不够、底气不足,缺乏志在必得的胆略,在国外市场的投入上总是有所保留地“试水”,很难在客观上撬动国外市场。
  
  [韩永奇]
  
  


  有人说,中国的白酒迈出国门难在标准,首先要解决的是要用国际标准酿造;有人说中国的白酒首先要解决含酒精过多的问题,世界上主流的酒水比如英格兰的威士忌、法国的白兰地等都是度数偏低的;还有人说中国的白酒是区域产品,只能在华人区域才能被接受;也有人说,中国的白酒出口难在文化和人才,要文化、人才先行,等等。其实,归纳起来,中国白酒国际化之路异常艰难的原因不外乎为内因和外因。
  
  ● 外在原因:
  我国白酒标准是否符合国际质量标准决定着其能否迈出国门。能否打入国际市场,标准是一个重要因素。国际上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标准很高,对酒类产品更是十分严格。白酒产品是否符合国际质量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些产品尽管在中国颇有名气,一旦以国际标准来检验就会遭遇很大的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白酒产品的出口。
  口感口味是否适应国外消费者。不同的国家对酒精饮料的消费方式不同,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性的酒精饮料。饮酒的生活方式如何与发达国家的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白酒国际化就是要让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接受中国白酒消费者的饮用方式这不是轻易能够办到的。
  白酒国际化这个提法本身就是很大很困难的一个题目。即使我们把白酒走出国门看成就是白酒国际化,那也意味着我们究竟要把白酒出口到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每一个国家对其进口的商品都有一定的规定,完全自由化毫无壁垒的国际贸易是不存在的。
  
  ● 内在原因:
  中国白酒国内市场混乱。市场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白酒企业大量的营销资源集中于国内市场,虽然有白酒巨头为白酒国际化做出过努力但效果不明显。很多名酒企业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认为要进军国际市场必先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近来伴随国内高档酒市场的升温,国家对白酒税收的调整,虽然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但是国内白酒市场的利润仍然十分可观,五粮液的毛利可以达到70%以上。因此白酒企业更愿意将营销资源投入国内市场,特别是投入到中高档白酒和高档酒的开发上。而开发白酒国际市场风险大,现在还没有真正成功的案例。因此白酒企业虽然很早提出白酒国际化的口号,但是真的落实在行动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以此作为一种手段来反向操作国内市场。
  白酒进入国际市场存在文化上的障碍和整体品牌形象打造不力。文化是品牌永恒的沃土,没有文化,品牌就大失光彩。品牌离不开文化,而文化必须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今,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因此,本土白酒企业应积极地发掘和包装民族的酒文化,将其推向世界。五粮液集团喊出“中国的五粮液,世界的五粮液”的口号,显示白酒行业已经有了民族责任这种思想意识。然而,五粮液旗下的火爆酒、老作坊、国玉春、送福液、浏阳河等百余个品牌,却存在定位重复、卖点散乱、形象不齐等欠缺,影响五粮液的整体品牌形象打造。要打造一个世界性的知名品牌,白酒品牌开发必须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用中国博大精深、包容万象的历史文化去锤炼这个民族品牌,展现中国酒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这一点,中国白酒企业显然做得不够。
  


  在白酒国际化上人才缺乏。广东诸葛酿公司总经理陈宇认为,人才也是白酒出口受制约的关键因素,没有专门的人才来运作这个市场。目前很多企业正在瞄准海外市场,诸葛酿正在做出口的准备,主要面对的出口国家是东南亚、日本、韩国等,韩国市场的启动正在运作中。因此,白酒国际化不同于白酒国内市场的开拓,它需要白酒专业的知识,白酒营销知识,还需要专业的国际贸易知识。但是中国白酒企业缺乏这方面专业的人才。白酒国际化仅仅有热情有资金这还不够,还要有人才。但是由于白酒出口的数量较少,从事白酒国际贸易的人员数量少,从事白酒国际化的操作和研究的人员,更是鲜见。
  当然,白酒国际化上的困难远远不只以上几点,有人提出中国白酒基础性研究不够,白酒的成分标示不能达到国际要求,中国白酒在国际上的宣传不够,市场开发工作滞后,缺乏资本运作等问题。
其他文献
2007年度中国葡萄酒行业在一个看似温和的气氛中平稳过渡。岁末年初,又到了盘点行业“是非曲直”的时候。本文回顾本年度的中国葡萄酒市场,分析2007年带给我们的新思考,并试图预测行业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与大家共享。    品牌运营角色,初现端倪    究竟是做产品品牌还是企业品牌,是衡量一个企业进否进入品牌运营商竞争层次的显著标志之一。如果说前期张裕和长城一直关注于概念营销的产品层次,那么现在两个重量
期刊
80岁的张德裕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喝酒已经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家的酒架上储存着各种各样的中国品牌白酒瓶子。“家乡的酒是千里之外唯一联系着自己血脉的信息。”  在张德裕酒架上,一瓶郎酒旗下的“中国人”放在最为显眼地位置。“那是我们的根呀。”张德裕说。正是千千万万张德裕这样的华侨的坚持,给予了中国白酒广泛进入海外市场的希望。    事实上,“中国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正在巧妙地借助海外
期刊
每逢佳节,不少朋友应酬极多,免不了觥筹交错。据了解,医院的肝病门诊,每到佳节期间,特别是春节黄金周这段时间,因为喝酒喝出酒精肝的病人至少会增加两三倍。近日,笔者走访了部分药店、保健品店,了解到,各类解酒药逐渐走俏,一些保健品还打出解酒的广告,越接近节假日需求量越大。那么,市场上各类自称可以解酒的药品和保健品到底有没有效果呢?有关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市面上解酒药鱼目混珠,很少有解酒效果,而保健品可以解
期刊
20年前,中国人对葡萄酒的概念只是停留在宴会上的长城和张裕,需求量比不上意大利的一个城市;20年后的今天,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饮用氛围,但中国人对葡萄酒的需求却已经远远高出本土葡萄酒的产量。由于国产品牌在种类和口味上过于单一化,进口酒在我国葡萄酒市场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争抢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国外各个葡萄酒厂家的共识,国际酒业巨头带着自己的众多的品牌纷纷来到中国寻找合作伙伴
期刊
有位做酒水批发的朋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人家服务行业也只是出现三陪的工作人员,而我们这些经销商却是要全陪。”刘老板为何说出这种哭笑不得的话呢?    他在安徽从事酒水批发生意已有10多年了,大风大浪经历了不少,但是依然挣扎在生意的痛苦边缘,每天生活得提心吊胆,担心厂家取消自己的经销权,担心厂家缩小自己的经销区域,担心下游网络反水、窜货,担心下游客户不主推自己的产品,每天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
期刊
保健啤酒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啤酒份额中已经占到了40%,但在中国,它却犹如一朵默默绽放的雪莲花,由于种种原因,还不被市场所广泛接受和认可。    颇具代表性而一心想图谋做大的金川啤酒,在保健啤酒当前不成熟的市场环境里,只能是望酒市而兴叹。这一方面是国内的保健啤酒消费意识还没有形成,人们对于保健品一直讳莫如深;另外一方面,作为十大啤酒品牌的华润、青岛、燕京等,还没有哪一家有实力的啤酒企业介入这一领域,从
期刊
[冯石]      当我听到《酒世界》郑伟女士说出这个议题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激动。2007年已经过去,2008年已经到来。2008年8月8日,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世界各地人们翘首举目涌入北京,想了解一下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  我们应该拿什么为世界人民献大礼?除了奥运会,还有我们心目中最好的东西!  作为我们从事酒水销售的工作者,当然希望中国白酒从此走向全世界。  但是如何
期刊
奶酒是我国游牧民族一种特有的酒饮,在内蒙古一带,奶酒的酿造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今天,这个古老酒种在现代文明的召唤下,已经走向内陆市场甚至更广阔的国际领域。  随着一代天骄、龙驹、乳香飘、元朝等一批奶酒强势企业的先后涌现,可以讲奶酒的市场锋芒中不断折射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让人为之向往。但透过若隐若现的奶酒商机和奶酒市场的浮华表面,笔者更多看到的是不少企业的营销乏力与发展滞后,与对内蒙古的乳业、羊
期刊
2008年中国葡萄酒稳健发展的大环境基础已经奠定,一系列有利于我国葡萄酒发展的累积优势正在逐渐形成,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快中国葡萄酒发展步伐的高潮已经到来。国内葡萄酒品牌发展的春天就要来临!      回眸2007年葡萄酒市场,亮点多多,感慨万千。展望2008年葡萄酒市场,前景广阔,令人振奋。那么,2008年哪些葡萄酒品牌能有不俗的表现,能够主宰、引领市场?我们从品牌知名度、品牌关注度、品牌提升度
期刊
中国的白酒企业有多少?中国的白酒品牌有多少?  不要说外行不知道,就是在酒行业混了13年的我也不是很清楚。看到相关具体数字我真的感慨:中国地大物博,白酒众多呀!截至2007年11月,据权威部门统计,国内有37000多家白酒生产企业,30000多个白酒品牌。数字对数字,平均每个县域内,聚集着十几个白酒生产企业、十几个白酒品牌。似乎是“繁荣昌盛”,再看看另一组统计数字,我们就会明白这30000多家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