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假期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途径,在很多大学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中职校中开展假期实践活动的学校却不多。中职校虽然在教育层次的定位上和大学有所不同,但培养目标最终都是将学生成功培养为能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并拥有良好技能和品德的劳动者。我们完全可以合理而充分的利用假期时间让他们尽早接触和适应未来的生活,以便给他们一个适应和成长成熟期,当学生真正走出学校大门进入社会时,他们才会更成熟、更理智,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社会实践;就业难;用工荒;寒暑假;岗前培训;实训操作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并非新鲜事,在国内外很多大学中,社会实践早已成为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途径。甚至在某些大学中,假期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修完相应学分才可以顺利毕业拿学位。实践活动用实际效果证明了该课程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但遗憾的是,在中职校中开展假期实践活动的学校确是少数。中职校虽然在教育层次的定位上和大学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面向市场的专业性人才培训机构,学生同样是毕业后就需要走上工作岗位,培养目标最终都是将学生成功培养为能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并拥有良好技能和品德的劳动者。既然学生的最终归属是社会和岗位,那我们完全可以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假期时间让他们尽早接触和适应未来的生活,以便给他们一个适应和成长成熟期,当学生真正走出学校大门进入社会时,他们会更成熟、更理智,在提前了解本行业的现状后不至于难以适应,从而更从容、熟练地承担起工作的重任,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针对中职实训实践课的现状和以上分析,笔者将自己对于如何合理地将假期和实践课程更好结合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一、从思想上重视假期和实践活动结合的重要性
中职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有诸多好处,既锻炼了自己,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假期时间作为学校学习外的良性补充,是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最终还是为人才培养这一主题服务的。
无论以何种形式组织活动,都不能只简单地搞搞形式,必须从素质教育和就业层面出发,不然,就无法达到对合格人才在思想和专业能力上进行培养这一目标。
中职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在接受了相当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锻炼形式,才能使职业教育完善完整,使平时的理论积累得到升华,最终促进学生们能够向人才需求的方向成长。而中职类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和办学理念上更应以人为本,以能力为主,把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双重作用,即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最终实现教育培养目标。
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升华理论学习和培养专业能力
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以服务锻炼为主,不以实现经济价值为最终目的,但并非是漫无目标无选择的实践,而应以专业性为主导,应该将此当做在校期间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以往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如下诸多问题:(1)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多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学生进行,但教学部门、专业教师几乎从不参与,这说明从思想和组织工作上,还没有将实践活动真正归为专业教育教学范畴;(2) 覆盖面窄:参加学校组织的假期“下乡”活动队的学生有限,多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如团委、学生会等的优秀学生干部或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中得到相应锻炼的学生只占总人数中相当少的数量;(3)没有具体量化标准:学校或企业对于参加短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没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和效果检查,很多实践流于形式;(4)实践内容和专业锻炼脱节:由于学校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很多是公益性质如做好事、做义工,和专业结合度并不高,没有起到在实际工作中升华专业知识、提前熟悉工作岗位的作用,故实际价值不大,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对广大全体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目的,也完成不了在思想和专业能力上继续培养最终完成合格人才塑造这一目标。
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及在课堂接受教育外,须通过参加各类专业实践活动,才能使他们最终成长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有用之才。通过这样的形式将理论和实操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升华理论、锻炼人格的培养目的。
三、明确社会实践的专业针对性,将其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中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必须安排专业教师或企业从业者,如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工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指导,让学生深入接触和了解行业情况,增加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使实践活动更具有行业针对性,同时也真正发挥了实践活动的作用。
具体做法,可以在放假前,就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布置、实践单位安排,公布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和联系方式,安排具体负责人等等。学生依安排与辅导老师对接,遇到问题,随时沟通解决,保证实践活动质量的同时也将活动落在实处。教师除了负责具体指导工作之外,还应承担学生的心理辅导、信息跟踪等任务,并及时把学生的最新情况汇报至总负责和学校相关部门,做到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不忘安全。同时,学生实践单位多为专业对口企业,返校时带回的各种资料、信息大多有较丰富的内容或具体的数据,能较真实地反映出某地、某行业、企业的部分生产状况或具体技术问题,不但学生能学到真材实料,学校也能根据这些重要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一举多得。
四、以必修课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专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将假期实践上升到专业必修课的地位。学校须制定详尽完善的评分方法,评出不同等级并给出相应学分;要求学生在结束实践后完成一份真实生动的实践报告作为假期作业,并组织相应交流活动,进行心得分享;同时,也可将报告成绩记入毕业档案,使其更加制度化、教学必需化和常规化。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假期专业社会实践中并且机会均等,而不是从前那种只由部分学生干部组成或部分学生参与的假期实践。
五、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活动系统化管理
为保证假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需要有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像其他课程一样,在教学工作开展前就应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实践项目和内容指导、实践要求等;实践前有宣传动员和计划指导,活动中有督促检查,活动后有检查评价与总结。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保证人才素质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教育学生要认清实践意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利用这种宝贵机会,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资本。
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后,许多同学不但得到实践工作体会,学会了写调查报告,提前接触和了解了本行业的特征,为专业课学习确定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增强竞争能力,更学会了分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甚至是工作机会,很多同学没有毕业就已经找到了毕业实习单位或落实了工作岗位。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假期在企业进行打工实习,做到实践学习与获得经济收入的双丰收。在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并存的今天,学生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也缓解了由于薪酬不高所导致的用工荒,成为正规求职军的良性补充。
中职类学校学生要成长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级技能型人才,就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地读死书,而必须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了解社会,掌握实际生产流程和技能。而中职学校也必须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积极地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丰富学生假期生活的同时升华理论知识,使学生尽快成为应用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
[1](美)加里·鲍里奇.教育科学精品译从: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1)
[2]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1).
[3]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7,(1).
[关键词]社会实践;就业难;用工荒;寒暑假;岗前培训;实训操作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并非新鲜事,在国内外很多大学中,社会实践早已成为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途径。甚至在某些大学中,假期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修完相应学分才可以顺利毕业拿学位。实践活动用实际效果证明了该课程的积极作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但遗憾的是,在中职校中开展假期实践活动的学校确是少数。中职校虽然在教育层次的定位上和大学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面向市场的专业性人才培训机构,学生同样是毕业后就需要走上工作岗位,培养目标最终都是将学生成功培养为能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并拥有良好技能和品德的劳动者。既然学生的最终归属是社会和岗位,那我们完全可以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假期时间让他们尽早接触和适应未来的生活,以便给他们一个适应和成长成熟期,当学生真正走出学校大门进入社会时,他们会更成熟、更理智,在提前了解本行业的现状后不至于难以适应,从而更从容、熟练地承担起工作的重任,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针对中职实训实践课的现状和以上分析,笔者将自己对于如何合理地将假期和实践课程更好结合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一、从思想上重视假期和实践活动结合的重要性
中职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有诸多好处,既锻炼了自己,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假期时间作为学校学习外的良性补充,是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最终还是为人才培养这一主题服务的。
无论以何种形式组织活动,都不能只简单地搞搞形式,必须从素质教育和就业层面出发,不然,就无法达到对合格人才在思想和专业能力上进行培养这一目标。
中职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在接受了相当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锻炼形式,才能使职业教育完善完整,使平时的理论积累得到升华,最终促进学生们能够向人才需求的方向成长。而中职类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向和办学理念上更应以人为本,以能力为主,把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双重作用,即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最终实现教育培养目标。
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升华理论学习和培养专业能力
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以服务锻炼为主,不以实现经济价值为最终目的,但并非是漫无目标无选择的实践,而应以专业性为主导,应该将此当做在校期间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以往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如下诸多问题:(1)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多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学生进行,但教学部门、专业教师几乎从不参与,这说明从思想和组织工作上,还没有将实践活动真正归为专业教育教学范畴;(2) 覆盖面窄:参加学校组织的假期“下乡”活动队的学生有限,多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如团委、学生会等的优秀学生干部或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中得到相应锻炼的学生只占总人数中相当少的数量;(3)没有具体量化标准:学校或企业对于参加短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没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和效果检查,很多实践流于形式;(4)实践内容和专业锻炼脱节:由于学校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很多是公益性质如做好事、做义工,和专业结合度并不高,没有起到在实际工作中升华专业知识、提前熟悉工作岗位的作用,故实际价值不大,并不能很好地起到对广大全体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目的,也完成不了在思想和专业能力上继续培养最终完成合格人才塑造这一目标。
学生在任何时候都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及在课堂接受教育外,须通过参加各类专业实践活动,才能使他们最终成长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有用之才。通过这样的形式将理论和实操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升华理论、锻炼人格的培养目的。
三、明确社会实践的专业针对性,将其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中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必须安排专业教师或企业从业者,如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工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指导,让学生深入接触和了解行业情况,增加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使实践活动更具有行业针对性,同时也真正发挥了实践活动的作用。
具体做法,可以在放假前,就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布置、实践单位安排,公布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方向和联系方式,安排具体负责人等等。学生依安排与辅导老师对接,遇到问题,随时沟通解决,保证实践活动质量的同时也将活动落在实处。教师除了负责具体指导工作之外,还应承担学生的心理辅导、信息跟踪等任务,并及时把学生的最新情况汇报至总负责和学校相关部门,做到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不忘安全。同时,学生实践单位多为专业对口企业,返校时带回的各种资料、信息大多有较丰富的内容或具体的数据,能较真实地反映出某地、某行业、企业的部分生产状况或具体技术问题,不但学生能学到真材实料,学校也能根据这些重要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一举多得。
四、以必修课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专业实践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学校与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将假期实践上升到专业必修课的地位。学校须制定详尽完善的评分方法,评出不同等级并给出相应学分;要求学生在结束实践后完成一份真实生动的实践报告作为假期作业,并组织相应交流活动,进行心得分享;同时,也可将报告成绩记入毕业档案,使其更加制度化、教学必需化和常规化。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假期专业社会实践中并且机会均等,而不是从前那种只由部分学生干部组成或部分学生参与的假期实践。
五、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活动系统化管理
为保证假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需要有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像其他课程一样,在教学工作开展前就应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实践项目和内容指导、实践要求等;实践前有宣传动员和计划指导,活动中有督促检查,活动后有检查评价与总结。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保证人才素质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教育学生要认清实践意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利用这种宝贵机会,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资本。
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后,许多同学不但得到实践工作体会,学会了写调查报告,提前接触和了解了本行业的特征,为专业课学习确定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增强竞争能力,更学会了分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甚至是工作机会,很多同学没有毕业就已经找到了毕业实习单位或落实了工作岗位。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假期在企业进行打工实习,做到实践学习与获得经济收入的双丰收。在就业难和用工荒现象并存的今天,学生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也缓解了由于薪酬不高所导致的用工荒,成为正规求职军的良性补充。
中职类学校学生要成长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级技能型人才,就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地读死书,而必须走向社会,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了解社会,掌握实际生产流程和技能。而中职学校也必须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积极地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丰富学生假期生活的同时升华理论知识,使学生尽快成为应用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
[1](美)加里·鲍里奇.教育科学精品译从: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1)
[2]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1).
[3]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