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个理解”,践行“问题驱动”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5327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1)》一课教学,设计了四个环节: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从函数角度解释“解一元一次方程”;从函数角度解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课堂小结,布置练习。回顾该课的打磨历程,虽然聚焦在板书的不断调整优化上,但是,教学立意却是基于“三个理解”,践行“问题驱动”的理念——理解数学:厘清函数对方程、不等式的统领作用;理解学生:在研判学情的基础上选编问题驱动学程;理解教学:根据学程中学生的表现相机引导与追问。
  关键词:“三个理解”;问题驱动;《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1)》
  最近,笔者开设了一节公开课——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9.3.2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1)》,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回顾该课的打磨历程,虽然聚焦在板书的不断调整优化上,但是,教学立意却是基于“三个理解”(章建跃博士语,即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践行“问题驱动”的理念。本文先给出该课的教学设计,再对教学立意做进一步阐释,来分享课例,以资研讨。
  一、教学设计
  课前写好板书:主板区,是如图1所示的留白式板书;副板区,画出几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备学生上台展示时使用。需要指出的是,课前准备的板书内容并不涉及本课新学内容的“剧透”,只是为了节约正式上课之后的教学时间。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问题1如何从函数的角度研究代数式x+1?
  师 最近,同学们刚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也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这节课将继续研究一次函数,并从一次函数的角度解释以前的一些数学概念,如方程、不等式等。让我们从进入初中以来所学的一些数学概念说起。比如,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母x可以表示一个数,而x+1则表示比它大1的数。如果给出x+1的值為0,就得到一个方程x+1=0(写在主板区相应位置),请你说出它的解(x=-1)。如果告诉你x+1是一个正数,则可得到一个不等式x+1>0(继续写在主板区),请你说出它的解集(x>-1)。若我们把x+1看成是关于x的函数y,则y=x+1(同时写在主板区的“y=kx+b”的下方,让学生感受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请一位同学上台画出一次函数y=x+1的图像,并从函数的角度分别说说“解一元一次方程x+1=0”和“解不等式x+1>0”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画图后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采集、优化、完善,并板书补全本课学习的课题。此时,主板区的板书如图2所示。
  (二)从函数角度解释“解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2下面3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你能从函数的角度对解这3个方程进行解释吗?
  (1)2x+1=3;(2)2x+1=0;(3)2x+1=-1。
  安排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同桌或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上台讲解。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做好追问。比如,有些优秀学生可能会说得太快,或思路展开不充分,或不能从“形”的角度对3个方程的解进行形象生动的解释。这时,要注意继续追问其他学生的理解,可以使用提示语“从讲解来看,你应该是理解了这个问题,但老师觉得解释得还不太‘形象生动’,谁愿意再分享一下你的解释”等。在多名学生上台讲解后,在副板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学生的讲解板书(如图3所示)。
  (三)从函数角度解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问题3下面3个不等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你能从函数的角度对解这3个不等式进行解释吗?
  (1)-1/3x+1>2;(2)-13x+1<0;(3)-13x+1≤-1。
  与问题2的教学组织类似,经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参与优化、完善之后,副板区的板书如图4所示。
  (四)课堂小结,布置练习
  小结本课内容,主要是从“特殊走向一般”,梳理直线y=kx+b与直线y=n相交后对应的方程或不等式的解或解集,结合图像进行解释和理解,并进一步揭示、补全本课研究的标题,引领学生展望后续还将研究的“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整理、完善后的主板区板书如图5所示。
  如果班级学情较好,教学时间充裕,可继续进行以下变式题组的巩固训练:
  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画出函数y=2x+1和y=-13x+1的图像,并结合图像指出不等式0<-13x+1<2x+1的解集。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画出函数y=2x+1和y=-13x+1的图像,并结合图像指出不等式0<2x+1<-13x+1的解集。
  3.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12x+3的图像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若点M(m,m-2)恰在△AOB的内部(不包括边上),结合图像指出m的取值范围。
  二、立意阐释
  (一)理解数学:厘清函数对方程、不等式的统领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从一次函数的角度讨论三个已学对象: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它们不是新知识,但是,对它们的认识可以进一步深化,也就是从函数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这种“再认识”不是简单的回顾复习,而是理解数学知识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螺旋上升”的一种方式。教师要“深刻理解”函数概念,特别是加强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厘清函数对相关内容的统领作用,灵活运用函数的观点解释学生以前学过的方程和不等式。只有教师本人对从函数的角度(也就是从“形”的角度)动态分析方程和不等式达到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在面对学生的不同表述时(比如,有些学生侧重于数的角度,有些学生“跳步”表述,等等),才可以做出精准的即时诊断与评价,从而促进不同思维风格的学生把问题想清、悟透、学活。
  (二)理解学生:在研判学情的基础上选编问题驱动学程   根据教学经验,不少八年级学生初学函数时的困难常常表现在数、形的对应上。把函数之间的关系式转化为图像,是将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多数学生能理解。但是,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善于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需要不断精进的。以本课为例,虽然教材上安排的内容不多(只是两组“思考”,即上述教学设计中的“问题2”“问题3”),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八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却是很大的。这时,我們的教学不能急于求成,特别是当前一些“习题拼凑式”的导学案,意图用大量习题让学生掌握用函数观点看方程、不等式,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只会加重适应性不好的学生在学习函数时的“学习焦虑”。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教学教材本部分内容时,第1课时只安排学习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安排在后续课时;并且,在教材两组“思考”前面,增设“问题1”,从一个“更简单”的“x+1”出发,让学生充分理解之后再独立思考,从函数的角度解释“问题2”“问题3”。看似一节课只有3个问题,内容太少,但是唯有这样,才能为更多学生赢得充分思考、感悟的宝贵时间。当然,课堂小结阶段,我们“从特殊走向一般”,梳理出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直线y=n相交后对应的方程或不等式的解集,本身也可以看成一种成果扩大的问题深化,是向学生传递“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运用“先从特殊对象切入,再扩展、推广到一般对象”的研究套路。
  (三)理解教学:根据学程中学生的表现相机引导与追问
  本节课采用的是“问题驱动”式教学,而“显性问题”只有3个,所以内容看似比较少,课堂充分放开,对教师驾驭学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讲授,哪些内容要先安排学生独立思考,何时安排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在学生上台讲解时如何相机引导和追问,等等,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各个问题和不同情况做好充分的预设。例如,当某个学生从函数的角度解释“解方程2x+1=3”不够生动形象时(可以追问其他学生是否理解该生的讲解),就需要适时追问“同学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你有什么更好的解释方法吗?请上台分享给大家”。这样的适时追问,既可以促进不同学生上台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教学难点,又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数学追求:“只有完美的表达才可以传递得更远”(李秉彝先生语)。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三学’理念的初中数学课例研究”(编号:ZX2018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东升.我们需要怎样的“问题”驱动课堂——由美国莎维女士执教的函数图像课说起[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11).
  [2] 李庾南,刘东升.藤蔓之美:从数式方程走向变量函数——以八年级“函数(第1课时)”教学为例[J].数学通报,2015(2).
  [3] 马立平.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M].李士锜,吴颖康,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探究是实现数学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理解数学、提升素养。结合2019年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一些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谈一谈如何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探究的各个环节中:以史入境,开启探究之旅;以史明理,寻求探究之法;以史作证,确认探究之效;以史为练,巩固探究之果;以史促思,延伸探究之获。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
期刊
摘要: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个小角色,关于她的事件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小事件。从刘姥姥这样的小人物“看”大观园、“逗”众人、众人“笑”刘姥姥等小事件入手,看小反应的大渲染,看小人物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学生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红楼梦》刘姥姥大观园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片段。刘姥姥是一个小角色,关于她的事件是游离于
期刊
摘要: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于数学的理性精神以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王凌老师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将学习活动镶嵌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养成“接着想下去”的数学思维,掌握由“例”到“类”的数学方法,获得“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找规律》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王凌教学六年
期刊
摘要:数学教育,让学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重于让学生解决问题,因为前者才能给学生真正“带得走”、能终身受益的东西。对于怎样引导学生“学解”,贲友林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问题》一课给我们的启发有:通过学习单让学生充分地“先学”,优先选择“学困生”汇报,从学生作品入手读懂学生,用连续追问驱动学生步步思考,关注“学优生”的学习提升。  关键词:解决问题思想方法学生主体《“鸡兔同笼”问题》  “解”是指解决
期刊
摘要:《汉字的小时候》是一堂科学课、文化课、生命课。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上,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形式的演变过程,随后顺次认识局部象形的甲骨文,认识整体象形的甲骨文,了解字的有趣演变,认识十二生肖的甲骨文。教学流程起承轉合,自然、自如。  关键词:汉字甲骨文象形  一、课堂实录  (一)初步感知汉字形式的演变过程  (课前播放汉字由甲骨文演变成楷书的动画,让学生边看边猜。)  师小朋友刚
期刊
摘要:一节小学数学课上有几十个想法层出不穷的学生,自然会有很多教师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利用好这些课堂现象,课堂的精彩程度就不会低。如若在课上错过了,课后也应该通过反思来问寻这些课堂现象背后的原因。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公开课,反思“安安静静”“急于表达”“奇思妙想”背后的原因,并以之作為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课堂现象;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一节小学数学课上
期刊
摘要:细品华应龙老师执教《“圆的面积”练习课》的“台前幕后”,不难发现:这节课的教学是从生活事件中提炼化错素材,开发数学理解和应用的差错性故事;注重认知变化和主动建构,用数学运算和思维展开化错故事;反复雕琢教学过程,把化错教学演化成生动的教学故事。  关键词:《“圆的面积”练习课》;化错教育;故事化教学  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化错教育”2019年度峰会暨全国小学数学“两课”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特级
期刊
摘要:课堂观察LICC模式对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合作文化,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質,具有显著的意义。由此,展开课堂观察LICC模式的学科化研究:根据高中生物的学科特点以及新课程的教学背景,建构适合的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观察的实施程序具体化为若干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环节,并研究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操作策略或方法;通过具体的课堂观察活动,对若干观察点开展主题式观察,进而开发出观察工具(量表),形成课
期刊
摘要:围绕“任务串联,‘创造“整块学习时间”’”这一观察主题,对《确定位置》一课进行观察。以“任务串”为研究视角,对两次课堂中的“整块学习时间”观察与分析,得出启示:课堂教学应努力将小任务连成“任务串”、让学生释放“全信息”、支持“整学习”和优化内结构,以创造“整块学习时间”。  关键词:“整块学习时间” 任务串联 《确定位置》  教师把信息完整地收集,再完整地处理,引导学生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
期刊
摘要:“整块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没有“整块学习时间”,课堂上学生难以有深度的思考。根据“‘整块学习时间’中,学生真的‘整块学习’了吗?”的观察主题,对课堂进行观察,搜集、分析学习信息发现:“整块学习”中,大任务要少而精,任务要有挑战性,评价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整块学习 开放性思维 真实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2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2篇习作例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