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绩效分析及改进路径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促进产教融合,创造人才红利等具有重要意义[1]。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劳动者的任务,关系着我国应用型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共有高职专科学校1359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893所。职业院校规模较大,却并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中信息化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前提,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与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亟待提升[2]。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其信息化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设施应用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职教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作为职教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关键在于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具体关注如何将技术要素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开展革新的教学、创新的教学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而实现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理论是目前国际认可度较高,用以阐述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理论模型[3]。具体包括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CK)、教 学 法 知 识(Pedagogical Knowledge,以下简称PK)和 技 术 知 识(Technology Knowledge,以下简称TK)三个核心元素,以及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PCK)、整合技术的 学 科 内 容 知 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TCK)、整 合 技 术 的 教 学 法 知 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以下简称TPK)和 整 合技 术 的 学 科 教 学 知 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TPACK)四个相互交织的复合元素。其将技术知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要素之一,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雙向融合,符合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但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教学结果的最终变化,真正决定教学结果发生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技术的方式与影响,其中有效的技术与教学相融合的过程即TPACK能力形成的过程[4]。基于此,本研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实际需求,以国际绩效改进协会提出的绩效技术改进模型(HPT)作为高职院校教师TPACK水平绩效分析与改进路径的分析框架,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教师TPACK水平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实际差距以及产生绩效差距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高职院校教师TPACK水平的相关路径。
  二、文献回顾
  (一)TPACK相关研究
  自2005年Mishra和Koehler创立TPACK以来,相关研究从未间断,其主要研究趋势如下:其一,研究性质由宏观转向微观。从早期关于TPACK本体的宏观研究(到近年来随着TPACK理论框架研究的逐渐深入,进而转向对TPACK框架下微观概念的界定以及基于TPACK框架的微观教学问题的探讨。如早期的TPACK研究主要针对TPACK宏观理论的建构进行相应探究,典型代表成果有Koehler和Mishra的TPACK七要素模型;Niess提出的四要素模型,Cox提出的关于TPACK的精细化模型等[5]。自2009年开始,针对TPACK的研究文献大量涌现,研究内容逐渐转向基于TPACK知识框架的微观教学问题解决层面,如Chai基于TPACK框架为职前教师设计了ICT课程,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式获得教师的学习反馈信息,经过数据分析发现该课程对职前教师将Web2.0工具整合到课堂中有促进作用;李明喜提出基于TPACK框架构建网络学习云空间并进一步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探索多种教学应用模式的教学效果[6]。其二,研究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自2010年开始,随着TPACK理论框架的逐渐完善,相关研究内容多以定量研究与混合研究为主,为进一步完善TPACK理论框架进行实践探究。如Suzy Cox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究了TPACK中三个多维度元素之间的异同,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对TPACK框架的有效性进行了印证。
  (二)TPACK与教师教育
  TPACK作为阐述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素养的理论模型,研究者将其作为理论基础引入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研究中,开展基于TPACK理论模型的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相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教师TPACK结构及测量研究、教师TPACK发展策略研究以及基于TPACK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等。究其根本,无论是对教师TPACK结构的探究还是基于TPACK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升教师TPACK水平。因此,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TPACK水平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截至目前,我国针对教师TPACK已经开展了多层次的研究与论证,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提出了发展TPACK水平的实践策略,并在TPACK量表开发、影响因素以及人口学变量特征等层面进行了实证研究[7]。如郑晓蕙以设计型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协作知识建构理论构建了TPACK发展训练课程,促使职前教师TPACK水平的提升[8];王燕提出了基于TPACK理论框架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推动高校新入职教师角色的顺利转换[9]。
  综上所述,教师TPACK水平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当前所完成的关于TPACK与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对于高职院校教师TPACK现状还缺少广泛的关注,多局限于针对职前教师以及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其研究结论是否能如实反映当前高职院校教师TPACK水平的实际情况有待进一步验证[10]。通过在中国知网上对“高职院校教师”和“TPACK水平”两个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仅有3篇,因此,现阶段针对高职院校教师TPACK水平开展相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国际绩效改进协会(简称ISPI)于2000年提出绩效技术改进模型(HPT)并闡述绩效技术是一种包含分析、设计、实施、应用、评价过程的系统化方法,目的是促进生产和完成,能够影响人类行为和成果[11]。本研究借鉴HPT模型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TPACK水平的绩效分析与发展路径分析框架,由绩效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干预方案设计与选择三部分组成。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我国高职院校教师TPACK发展水平以及影响因素,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高职院校教师TPACK水平改进路径,本研究确定了如下研究内容:调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TPACK及各因素水平现状;探究教师TPACK各因素水平在人口学变量方面的特征与显著差异;预测和探究高职院校教师TPACK水平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高职院校教师TPACK水平的相关路径。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中的解释性序列设计方案,首先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对职教教师TPACK能力七个维度进行定量调查,然后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所获得定量结果进行深度挖掘,做进一步分析与解释。参与本次调查的男女教师比例分别为42.5%、57.5%;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44.6%、37%、18.4%;具有师范教育背景的教师占25.0%,本科以上学历占92.4%;具有1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67.3%,15年以下的占32.7%。这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人群”面貌特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31~35岁之间,主要教授专业课,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女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往往更突出”基本一致[12]。
  (三)研究工具
  在定量分析阶段,本研究参考施密特(Schmidt)等设计的TPACK能力测量量表,并结合对职业院校一线教师的访谈,编制了高职院校教师TPACK水平初始问卷。为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与效度,选取10位有多年信息化教学经验的职业院校教师以及3位教育技术学专家进行试测。通过对相关教师与专家所提供的相关建议进行分析,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对研究问卷题目的措辞、科学性、严谨性以及可操作性等进行修正,删除部分不合适的内容,添加教师与专家一致建议添加的题目,最终编制了高职院校教师TPACK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既包括教师的性别、学历、职称等基本信息,也包含了根据TPACK各要素所设计的具体项目,共28道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共对32所高职院校的387位专业教师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94.3%。采用SPSS22.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整体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95,问卷中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值均超过0.7,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较高,调查结果可以采用。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对问卷效度进行检验,所得KMO为.913
其他文献
在云计算的辅助下,职业教育进入了2.0时代。云时代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学生去向都将创新。  “在互联网的天空下,每个人都在谈论云。  “云不在空气里,云在由数据、软件、服务构成的世界里。  “在那个世界,我们索求之物以我们为中心,无时不在又无所不在,远在天边又近在手边,不求拥有又应有尽有。”  这是一本新锐杂志对云时代的感性描述。  云时代离我们远吗?  按照《经济学人》
摘 要 为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维持职业教育市场声誉,澳大利亚于2011年成立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监管机构——技能质量署。技能质量署主要负责对全国所有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进行监管。成立十年来,技能质量署在监管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未来,技能质量署将进一步加强与利益攸关方的深度交流,提高数据审查的时效性,加强审查报告的规范性和科学
摘 要 当前,国内有关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核心能力概念要素的界定较为模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我国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设计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测量工具,并调查了陕西省6所高职院校的2097名学生,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学生核心能力存在明显的专业差异和生源差异。
摘 要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全员媒体、全息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亦是如此。民汉双语播音人才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繁荣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目前蒙汉双语广播电视播音行业人才还很匮乏,蒙汉双语播音行业人才培养存在培养体系不完善、培养规格不匹配、培养方案不合理等问题,应进一步明确蒙汉双语应用型播音人才培养的原则和路径,将蒙汉双语播音人才培养纳入自治区应用型蒙汉
摘 要 高职院校响应中央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包含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也就是校内部门协同机制和政校行企协同机制。校内协同机制包括改革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和完善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政校行企协同机制包括与政府部门协同、与行业企业协同和探索政校行企协同制度。基于“双协同”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在实践中取
摘 要 基于对东中西部319名本专科旅游类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旅游类专业课程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在内容选取上较为集中,教学策略多样且灵活。其存在的问题是组织管理不够规范,部分教师认识不够到位,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耦合度有待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缺少考核评价标准,课程思政研究投入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健全专业课程标准,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理念,组建课程思政
摘 要 师徒结对制度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新老传承的宝贵平台。该制度已经实施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现阶段该制度的实施却很难再有所突破。以进入《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100强榜单的13所江苏省内高职院校为例分析发现,当前制约高职院校师徒结对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对师徒结对制度的长远整体规划,学校管理层的过度介入,师徒间单向或
摘 要 我国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之间错位,与高职院校、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未理顺密切相关。要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中高职院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由直接主导者向宏观管理者与制度监督者轉变;高职院校要健全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调整机制;市场则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引导作用,从而构建起多方参与、市场引导、学校自主、政府调控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7026 控辍保学中的职业教育:经验与机制 王扬南 曾天山 等 《教育研究》 2019年第12期 11800字  19827027 以市场为中心的共治: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治理机制改革探析 陈星 《教育发展研究》 2019年第23期 14400字  19827028 信息技术视阈下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模式探究 陈亮 马健云 《高
摘要:以施耐德和英格拉姆的政策工具分类框架为X维度,以职业教育发展链要素为Y维度,构建出“政策工具·发展链”二维框架,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内容编码、归类统计、数据分析,剖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政策潜在的问题。从政策工具维度看,政策工具的配置类型较为齐全,但权威型工具使用过溢,激励型、能力型和学习型工具相对短缺,符号劝诫型工具内部结构失衡;从发展链维度,政策文本涵盖思想态度、制度体系、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