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中国队2004年奥运会8场比赛、2005年世界女排冠军杯赛2场比赛进攻情况的分类统计,运用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队在强攻、快攻、后排攻及二次攻方面与其他各队相比的优势与差距,旨在为中国队的训练和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奥运会;大冠军杯赛;中国女排;进攻效果
中图分类号:G8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436—04
第28届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队以7胜1负的战绩夺取冠军,但在2005年世界女排冠军杯赛中以3胜2负的成绩名列巴西、美国之后仅获得第三名,为了解目前中国队在强攻、快攻、后排攻以及二次攻方面与世界强队的差距,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中国队的训练和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l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的美国队、多米尼加队、古巴队(2场)、德国队、俄罗斯队(2场)、日本队和中国队的8场比赛。因电视转播的技术原因,其中预赛阶段中国队与古巴队的比赛(第3局部分和第4局部分)没有直播和录像,故未能统计在内。2005年世界女排大冠军杯赛中国队对美国队、日本队的2场比赛。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统计法 对参加奥运会的中国队的全部8场、大冠军杯2场比赛进行录像,分类统计。
1.2.2 对比分析法 针对中国队比赛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并结合排球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进攻效果的分析 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中,以欧美为代表的俄罗斯、古巴、美国队的前排进攻多采用高、快结合及前、后排进攻的立体进攻战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女排,其前排进攻打法多以快速、多变与后排密切结合的进攻打法,都各显示出其不同进攻特点和风格。从表1可知,中国队在与对手比赛时总体进攻扣死率较对手高。
2.1 强攻效果的对比分析 从表1可知,在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强攻是各队运用次数最多的进攻战术,也是目前各国女排得分的主要手段之一。多米尼加队在同中国队比赛时,扣球总次数为98次,其中强攻次数达到72次,占其扣球总数的73.5%;古巴(半决赛)队的强攻次数约占扣球总数的63.5%,美国队的强攻次数约占扣球总数的59.1%。中国队与古巴(半决赛)队、美国队比赛时强攻的次数约占扣球总数的62.3%和59.1%。从2004年奥运会中国队8场比赛的强攻运用情况看(表1),防反时的运用次数多于一攻。探究其原因是因为接重扣球比接发球难度大,情况复杂,因而队员经常将防起球传向或垫向4号位主攻手进行反击进攻。
从表1中国队强攻扣死率(强攻扣死次数/强攻总数)看,中国队在同美国队、多米尼加队、德国队、俄罗斯(预赛)队、日本队和俄罗斯(决赛)队比赛时,强攻扣死率为38.3%、39.1%、40.7%、39.1%、35.6%和42.6%,分别高出对手O.6、8.5、16.1、0.6、1.8和1.5%。由此可见中国队强攻进步较快,攻击力也有较大提高。从表3中国队一攻强攻扣死率(一攻强攻扣死次数/一攻强攻总数)看,中国队一攻强攻扣死率分别高出多米尼加队、德国队、俄罗斯(预赛)队、日本队和俄罗斯(决赛)队14.1、17.1、5.3、6.9和20.4%;分别低于美国队、古巴(预赛)队和古巴(半决赛)队5.5、3.1和10.4%。从中国队防反强攻扣死率(防反强攻扣死数/防反强攻总数)看,中国队反攻强攻扣死率分别高出美国队、多米尼加队、德国队和古巴(预赛)队5.4、2.O、18.5和O.3%。低俄罗斯(预赛)队、日本队、古巴(半决赛)队和俄罗斯(决赛)队1.8、3.4、4.6和15.6%。从中国队一攻强攻扣失率(一攻强攻扣失次数/一攻强攻总数)看,一攻强攻扣失率高出俄罗斯(预赛)队和俄罗斯(决赛)队8.3和7.6%。从中国队防反强攻扣失率(防反强攻扣失次数/防反强攻总数)看,防反强攻扣失率高出美国队、俄罗斯(预赛)队、日本队、古巴(半决赛)队和俄罗斯(决赛)队5.5、2.6、2.7、7.2和1.9%。另外,通过与2005年国际排联大冠军杯赛的对比可以看出(表2),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强攻扣死率高出美国队0.6%,2005年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强攻扣死率却低美国队20.2%。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强攻扣死率下降了13.3%,而美国队则提高了7.5%。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强攻扣死率高日本队1.8%,2005年大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强攻扣死率高日本队3.5%。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的强攻扣死率下降了3.9%,日本队也降低了5.6%。从强攻扣失率方面比较发现,2004年奥运会时美国队强攻扣失率高中国队1.6%,2005年冠军杯赛美国队强攻扣失率高中国队1.7%。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的强攻扣失率提高了4.7%,美国队也提高了4.8%。2004年奥运会时日本队的强攻扣失率高中国队5.8%,2005年冠军杯赛日本队强攻扣失率比中国队高3.3%。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强攻扣失率下降了0.4%,日本队也下降了2.9%。奥运会后的中、美、日三个队在强攻扣死率、扣失率上都有变化,美国队的强攻攻击力在提高,而中国队在下降。从以上2004年奥运会数据对比分析可知,古巴队、美国队的一攻强攻能力强;俄罗斯队、古巴队和日本队的防反强攻质量好、失误少,其中俄罗斯队尤为突出。中国队强攻攻击力有所加强但不稳定。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世界女排强队的高点强攻威胁日渐增大,中国女排目前应继续加强4号位“平拉开”进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时间上占优势,提高稳定性,减少失误率,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强攻进攻效果。
2.3 快攻效果的对比分析 运用快攻已成为现代排球发展的一种趋势,世界各强队均具有其不同的特点。欧美队员身材高大,多采用高点快攻,中国女排点低速度快,常在对方反应不及的情况下球已落地。从快攻运用情况看(表1),中国队与其他各队比赛时一攻的快攻运用次数多于防反。从中国队一攻快攻扣死率(一攻快攻扣死次数/一攻快攻扣球总计数)看,中国队对俄罗斯(预赛)队、德国队、美国队、多米尼加队比赛时一攻快攻扣死率分别为69.7%、65.4%、63.3%和60.9%。从中国队防反快攻扣死率(防反快攻扣死次数/防反快攻扣球总计数)看,中国队同俄罗斯(预赛)队、多米尼加队、俄罗斯(决赛)队、美国队比赛时防反快攻扣死率分别为75%、66.7%、66.7%和57.1%。从中国队一攻快攻扣失率(一攻快攻扣失次数/一攻快攻扣球总计数)看,中国队同日本队、古巴(半决赛)队、美国队、俄罗斯(决赛)队比赛时一攻快攻扣失率分别为11.5%、8.8%、6.7%和5.4%。从中国队防 反快攻扣失率(防反快攻扣失次数/防反快攻扣球总计数)看,11.1%和7.1%。从中国队一攻快攻被拦死率(一攻快攻被拦死次数/一攻快攻扣球总计数)看,中国队同德国队、古巴(预赛)队、美国队、多米尼加队、俄罗斯(决赛)队比赛时一攻快攻被拦死率分别为11.5%、11.5%、10.0%、8.7%和5.4%。从中国队防反快攻被拦死率(防反快攻被拦死次数/防反快攻扣球总计数)看,中国队同美国队、古巴(预赛)队比赛时防反快攻被拦死率为21.4%和11.1%(表3)。以上数据对比表明,中国队防反快攻扣死率较一攻快攻高,防反快攻扣失率较一
2004年奥运会中国队的快攻战术变化运用较其他各队多(表3),以背快扣死率最高,如对俄罗斯(预赛)队时,扣死率(背快扣死数/陕攻总数)为39.0%,对德国队为29.7%,对多米尼加队为28.1%。其次是以快攻为掩护的前、后、背交叉跑动战术,如对古巴(预赛)队比赛时扣死率(交叉扣死数/快攻总数)为14.3%。第三为短平快,如对美国队,扣死率(短平快扣死数/快攻总数)为13.6%。其它依次是对多米尼加队的背飞背溜扣死率为12.5%,对俄罗斯(决赛)队的双快扣死率为9.2%,对古巴(预赛)队的时间差扣死率为8.6%,对日本队的前快扣死率为8.1%,对德国队的夹塞扣死率为2.7%。另外,通过与2005年国际排联大冠军杯赛的对比可以看出,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快攻扣死率高美国队9.9%,2005年大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快攻扣死率却低美国队17%(表2)。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快攻扣死率下降14.7%,而美国队则提高了12.2%。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快攻扣死率日本队7.4%,2005年大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快攻扣死率也高出日本队10.5%。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的快攻扣死率提高了5%,日本队也提高了1.9%。奥运会后的中国队快攻质量下降幅度较大,而美国队却明显提高。因此,中国女排要在世界大赛中保持快攻优势,就必须提高快攻质量。
2.4 后排攻效果的对比分析 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各队都能利用快攻掩护、前后排结合的后排立体进攻战术。从中国队参加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情况看(表1),中国队后排攻运用次数最多的比赛是对德国队,共运用10次;对多米尼加队比赛时运用次数最少,只有2次。而对手与中国队比赛时运用次数最多的队为俄罗斯(决赛)队,共运用46次;运用次数最少的队是古巴(预赛)队4次。从后排攻运用情况及效果看,中国队在8场比赛中后排攻共扣54次,扣死22次,扣死率为40.7%(后排攻扣死次数/后排攻总数)。其中一攻扣死13次,扣死率(一攻后排攻扣死次数/后排攻总数)为24.1%;防反扣死9次,防反扣死率(防反后排攻扣死次数/后排攻总数)为16.6%。对手在与中国队比赛时后排攻共扣139次,扣死40次,扣死率为28.8%。其中一攻扣死18次,扣死率为13.0%,防反扣死22次,扣死率为15.8%。中国队后排攻扣失5次,扣失率(后排攻扣失次数/后排攻总数)为9.3%。其中一攻扣失1次,扣失率(一攻后排攻扣失次数/后排攻总数)为1.9%;防反扣失4次,扣失率(防反后排攻扣失次数/后排攻总数)为7.4%。对手后排攻共扣失13次,扣失率为9.4%。其中一攻扣失4次,扣失率为2.9%;防反扣失9次,扣失率为6.5%。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队后排攻被对方拦死3次,被拦死率为5.6%。其中一攻被拦死1次,被拦死率为1.9%;防反被拦死2次,被拦死率为3.7%。对手后排攻被拦死11次,被拦死率为7.9%。其中一攻被拦死8次,被拦死率为5.8%;防反被拦死3次,被拦死率为2.2%。另外,通过与2005年国际排联大冠军杯赛的对比可以看出,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后排攻扣死率高于美国队30.8%,2005年大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后排攻扣死率则低美国队4.5%(表2)。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后排攻扣死率提高了1.1%,美国队却提高了36.4%。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后排攻扣死率高日本队14.3%,2005年大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后排攻扣死率也高出日本队lO.9%。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的后排攻扣死率下降了30%.日本队也下降了26.6%。
从以上2004年奥运会统计数据对比分析可知,中国队后排攻扣死率较对手高,扣失率、被对方拦死率较对手低。中国队一攻后排攻扣死率较防反高;一攻后排攻扣失率、一攻后排攻被对方拦死率较防反低。探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队的一攻多为前排快攻战术,而中国队正是利用前排的快球掩护来进行后排立体进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杨昊的后排进攻,起跳前冲力大,击球速度快,控制球能力强,效果很好。从2004年奥运会、2005年大冠军杯女排比赛看,各队后排攻的运用次数相差较大,中国队在后排攻的运用次数上和能有效进行后排攻的人数上与欧美强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5 二次攻效果的对比分析 从二次攻运用情况及效果看(表1),中国队在与其它各队比赛时二次攻扣球运用次数较对手多。中国队8场比赛二次攻扣球共运用20次,扣死13次,扣死率(二次攻扣死次数/二次攻扣球总数)为65.O%,其中一攻扣死11次,扣死率为55.O%;防反扣死2次,扣死率为10.0%,无扣失。而对手与中国队比赛时共运用14次,扣死4次,扣死率为28.6%。其中一攻扣死3次,扣死率为21.4%;防反扣死1次,扣死率为7.2%。表中数据还显示,对手在与中国队比赛时,二次攻扣球扣失2次,扣失率为14.2%。其中一攻扣失1次,防反扣失1次,扣失率分别为7.1%和7.1%。中国队在防反二次攻扣球时被拦死1次,被拦死率为5.0%。对手在一攻二次攻扣球时被拦死1次,被拦死率为7.1%。
从以上2004年奥运会数据对比分析可知,中国队二次攻扣死率较对手高,扣失率、被拦死率较对手低。中国队一攻二次攻扣死率较防反二次攻高;防反二次攻被对方拦死率较一攻二次攻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队在防守一传到位或半到位时都要组织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配合,面对欧美身材高大运动员的前排拦网,中国队不断在跑动中变换进攻打法和进攻点,各种打法交替运用,使对方很难防范,这就是中国队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运用的独到之处。
3 结 论
1)中国队总体进攻扣死率较对手高,但扣失率较俄罗斯队、古巴队高。中国队一攻强攻较古巴队、美国队弱;防反强攻较俄罗斯队、日本队弱。2)中国队一攻快攻运用次数多于防反快攻。中国队防反快攻扣死率较一攻快攻高,防反快攻扣失率较一攻快攻低,一攻快攻被拦死率较防反快攻高。中国队快攻战术变化运用较其他各队多,在已运用的8种快攻战术中,以背快扣死率最高,配合最好。3)中国队后排攻扣死率较对手高,扣失率、被对方拦死率较对手低。中国队一攻后排攻扣死率较防反后排攻高;一攻后排攻扣失率、一攻后排攻被对方拦死率较防反后排攻低。中国队在后排攻的运用次数上和能有效进行后排攻的人数上与欧美强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4)中国队二次攻扣死率较对手高,扣失率、被拦死率较对手低。中国队一攻二次攻扣死率较防反二次攻高;防反二次攻被对方拦死率较一攻二次攻高。
投稿日期:2004-12-24
作者简介:尹沛(1964-),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排球教学与训练。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奥运会;大冠军杯赛;中国女排;进攻效果
中图分类号:G8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436—04
第28届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队以7胜1负的战绩夺取冠军,但在2005年世界女排冠军杯赛中以3胜2负的成绩名列巴西、美国之后仅获得第三名,为了解目前中国队在强攻、快攻、后排攻以及二次攻方面与世界强队的差距,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中国队的训练和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l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的美国队、多米尼加队、古巴队(2场)、德国队、俄罗斯队(2场)、日本队和中国队的8场比赛。因电视转播的技术原因,其中预赛阶段中国队与古巴队的比赛(第3局部分和第4局部分)没有直播和录像,故未能统计在内。2005年世界女排大冠军杯赛中国队对美国队、日本队的2场比赛。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统计法 对参加奥运会的中国队的全部8场、大冠军杯2场比赛进行录像,分类统计。
1.2.2 对比分析法 针对中国队比赛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并结合排球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进攻效果的分析 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中,以欧美为代表的俄罗斯、古巴、美国队的前排进攻多采用高、快结合及前、后排进攻的立体进攻战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女排,其前排进攻打法多以快速、多变与后排密切结合的进攻打法,都各显示出其不同进攻特点和风格。从表1可知,中国队在与对手比赛时总体进攻扣死率较对手高。
2.1 强攻效果的对比分析 从表1可知,在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强攻是各队运用次数最多的进攻战术,也是目前各国女排得分的主要手段之一。多米尼加队在同中国队比赛时,扣球总次数为98次,其中强攻次数达到72次,占其扣球总数的73.5%;古巴(半决赛)队的强攻次数约占扣球总数的63.5%,美国队的强攻次数约占扣球总数的59.1%。中国队与古巴(半决赛)队、美国队比赛时强攻的次数约占扣球总数的62.3%和59.1%。从2004年奥运会中国队8场比赛的强攻运用情况看(表1),防反时的运用次数多于一攻。探究其原因是因为接重扣球比接发球难度大,情况复杂,因而队员经常将防起球传向或垫向4号位主攻手进行反击进攻。
从表1中国队强攻扣死率(强攻扣死次数/强攻总数)看,中国队在同美国队、多米尼加队、德国队、俄罗斯(预赛)队、日本队和俄罗斯(决赛)队比赛时,强攻扣死率为38.3%、39.1%、40.7%、39.1%、35.6%和42.6%,分别高出对手O.6、8.5、16.1、0.6、1.8和1.5%。由此可见中国队强攻进步较快,攻击力也有较大提高。从表3中国队一攻强攻扣死率(一攻强攻扣死次数/一攻强攻总数)看,中国队一攻强攻扣死率分别高出多米尼加队、德国队、俄罗斯(预赛)队、日本队和俄罗斯(决赛)队14.1、17.1、5.3、6.9和20.4%;分别低于美国队、古巴(预赛)队和古巴(半决赛)队5.5、3.1和10.4%。从中国队防反强攻扣死率(防反强攻扣死数/防反强攻总数)看,中国队反攻强攻扣死率分别高出美国队、多米尼加队、德国队和古巴(预赛)队5.4、2.O、18.5和O.3%。低俄罗斯(预赛)队、日本队、古巴(半决赛)队和俄罗斯(决赛)队1.8、3.4、4.6和15.6%。从中国队一攻强攻扣失率(一攻强攻扣失次数/一攻强攻总数)看,一攻强攻扣失率高出俄罗斯(预赛)队和俄罗斯(决赛)队8.3和7.6%。从中国队防反强攻扣失率(防反强攻扣失次数/防反强攻总数)看,防反强攻扣失率高出美国队、俄罗斯(预赛)队、日本队、古巴(半决赛)队和俄罗斯(决赛)队5.5、2.6、2.7、7.2和1.9%。另外,通过与2005年国际排联大冠军杯赛的对比可以看出(表2),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强攻扣死率高出美国队0.6%,2005年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强攻扣死率却低美国队20.2%。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强攻扣死率下降了13.3%,而美国队则提高了7.5%。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强攻扣死率高日本队1.8%,2005年大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强攻扣死率高日本队3.5%。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的强攻扣死率下降了3.9%,日本队也降低了5.6%。从强攻扣失率方面比较发现,2004年奥运会时美国队强攻扣失率高中国队1.6%,2005年冠军杯赛美国队强攻扣失率高中国队1.7%。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的强攻扣失率提高了4.7%,美国队也提高了4.8%。2004年奥运会时日本队的强攻扣失率高中国队5.8%,2005年冠军杯赛日本队强攻扣失率比中国队高3.3%。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强攻扣失率下降了0.4%,日本队也下降了2.9%。奥运会后的中、美、日三个队在强攻扣死率、扣失率上都有变化,美国队的强攻攻击力在提高,而中国队在下降。从以上2004年奥运会数据对比分析可知,古巴队、美国队的一攻强攻能力强;俄罗斯队、古巴队和日本队的防反强攻质量好、失误少,其中俄罗斯队尤为突出。中国队强攻攻击力有所加强但不稳定。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世界女排强队的高点强攻威胁日渐增大,中国女排目前应继续加强4号位“平拉开”进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时间上占优势,提高稳定性,减少失误率,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强攻进攻效果。
2.3 快攻效果的对比分析 运用快攻已成为现代排球发展的一种趋势,世界各强队均具有其不同的特点。欧美队员身材高大,多采用高点快攻,中国女排点低速度快,常在对方反应不及的情况下球已落地。从快攻运用情况看(表1),中国队与其他各队比赛时一攻的快攻运用次数多于防反。从中国队一攻快攻扣死率(一攻快攻扣死次数/一攻快攻扣球总计数)看,中国队对俄罗斯(预赛)队、德国队、美国队、多米尼加队比赛时一攻快攻扣死率分别为69.7%、65.4%、63.3%和60.9%。从中国队防反快攻扣死率(防反快攻扣死次数/防反快攻扣球总计数)看,中国队同俄罗斯(预赛)队、多米尼加队、俄罗斯(决赛)队、美国队比赛时防反快攻扣死率分别为75%、66.7%、66.7%和57.1%。从中国队一攻快攻扣失率(一攻快攻扣失次数/一攻快攻扣球总计数)看,中国队同日本队、古巴(半决赛)队、美国队、俄罗斯(决赛)队比赛时一攻快攻扣失率分别为11.5%、8.8%、6.7%和5.4%。从中国队防 反快攻扣失率(防反快攻扣失次数/防反快攻扣球总计数)看,11.1%和7.1%。从中国队一攻快攻被拦死率(一攻快攻被拦死次数/一攻快攻扣球总计数)看,中国队同德国队、古巴(预赛)队、美国队、多米尼加队、俄罗斯(决赛)队比赛时一攻快攻被拦死率分别为11.5%、11.5%、10.0%、8.7%和5.4%。从中国队防反快攻被拦死率(防反快攻被拦死次数/防反快攻扣球总计数)看,中国队同美国队、古巴(预赛)队比赛时防反快攻被拦死率为21.4%和11.1%(表3)。以上数据对比表明,中国队防反快攻扣死率较一攻快攻高,防反快攻扣失率较一
2004年奥运会中国队的快攻战术变化运用较其他各队多(表3),以背快扣死率最高,如对俄罗斯(预赛)队时,扣死率(背快扣死数/陕攻总数)为39.0%,对德国队为29.7%,对多米尼加队为28.1%。其次是以快攻为掩护的前、后、背交叉跑动战术,如对古巴(预赛)队比赛时扣死率(交叉扣死数/快攻总数)为14.3%。第三为短平快,如对美国队,扣死率(短平快扣死数/快攻总数)为13.6%。其它依次是对多米尼加队的背飞背溜扣死率为12.5%,对俄罗斯(决赛)队的双快扣死率为9.2%,对古巴(预赛)队的时间差扣死率为8.6%,对日本队的前快扣死率为8.1%,对德国队的夹塞扣死率为2.7%。另外,通过与2005年国际排联大冠军杯赛的对比可以看出,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快攻扣死率高美国队9.9%,2005年大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快攻扣死率却低美国队17%(表2)。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快攻扣死率下降14.7%,而美国队则提高了12.2%。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快攻扣死率日本队7.4%,2005年大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快攻扣死率也高出日本队10.5%。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的快攻扣死率提高了5%,日本队也提高了1.9%。奥运会后的中国队快攻质量下降幅度较大,而美国队却明显提高。因此,中国女排要在世界大赛中保持快攻优势,就必须提高快攻质量。
2.4 后排攻效果的对比分析 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各队都能利用快攻掩护、前后排结合的后排立体进攻战术。从中国队参加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情况看(表1),中国队后排攻运用次数最多的比赛是对德国队,共运用10次;对多米尼加队比赛时运用次数最少,只有2次。而对手与中国队比赛时运用次数最多的队为俄罗斯(决赛)队,共运用46次;运用次数最少的队是古巴(预赛)队4次。从后排攻运用情况及效果看,中国队在8场比赛中后排攻共扣54次,扣死22次,扣死率为40.7%(后排攻扣死次数/后排攻总数)。其中一攻扣死13次,扣死率(一攻后排攻扣死次数/后排攻总数)为24.1%;防反扣死9次,防反扣死率(防反后排攻扣死次数/后排攻总数)为16.6%。对手在与中国队比赛时后排攻共扣139次,扣死40次,扣死率为28.8%。其中一攻扣死18次,扣死率为13.0%,防反扣死22次,扣死率为15.8%。中国队后排攻扣失5次,扣失率(后排攻扣失次数/后排攻总数)为9.3%。其中一攻扣失1次,扣失率(一攻后排攻扣失次数/后排攻总数)为1.9%;防反扣失4次,扣失率(防反后排攻扣失次数/后排攻总数)为7.4%。对手后排攻共扣失13次,扣失率为9.4%。其中一攻扣失4次,扣失率为2.9%;防反扣失9次,扣失率为6.5%。2004年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队后排攻被对方拦死3次,被拦死率为5.6%。其中一攻被拦死1次,被拦死率为1.9%;防反被拦死2次,被拦死率为3.7%。对手后排攻被拦死11次,被拦死率为7.9%。其中一攻被拦死8次,被拦死率为5.8%;防反被拦死3次,被拦死率为2.2%。另外,通过与2005年国际排联大冠军杯赛的对比可以看出,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后排攻扣死率高于美国队30.8%,2005年大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后排攻扣死率则低美国队4.5%(表2)。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后排攻扣死率提高了1.1%,美国队却提高了36.4%。2004年奥运会时,中国队的后排攻扣死率高日本队14.3%,2005年大冠军杯赛时中国队后排攻扣死率也高出日本队lO.9%。两届世界大赛相比,奥运会后的中国队的后排攻扣死率下降了30%.日本队也下降了26.6%。
从以上2004年奥运会统计数据对比分析可知,中国队后排攻扣死率较对手高,扣失率、被对方拦死率较对手低。中国队一攻后排攻扣死率较防反高;一攻后排攻扣失率、一攻后排攻被对方拦死率较防反低。探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队的一攻多为前排快攻战术,而中国队正是利用前排的快球掩护来进行后排立体进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尤其是杨昊的后排进攻,起跳前冲力大,击球速度快,控制球能力强,效果很好。从2004年奥运会、2005年大冠军杯女排比赛看,各队后排攻的运用次数相差较大,中国队在后排攻的运用次数上和能有效进行后排攻的人数上与欧美强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5 二次攻效果的对比分析 从二次攻运用情况及效果看(表1),中国队在与其它各队比赛时二次攻扣球运用次数较对手多。中国队8场比赛二次攻扣球共运用20次,扣死13次,扣死率(二次攻扣死次数/二次攻扣球总数)为65.O%,其中一攻扣死11次,扣死率为55.O%;防反扣死2次,扣死率为10.0%,无扣失。而对手与中国队比赛时共运用14次,扣死4次,扣死率为28.6%。其中一攻扣死3次,扣死率为21.4%;防反扣死1次,扣死率为7.2%。表中数据还显示,对手在与中国队比赛时,二次攻扣球扣失2次,扣失率为14.2%。其中一攻扣失1次,防反扣失1次,扣失率分别为7.1%和7.1%。中国队在防反二次攻扣球时被拦死1次,被拦死率为5.0%。对手在一攻二次攻扣球时被拦死1次,被拦死率为7.1%。
从以上2004年奥运会数据对比分析可知,中国队二次攻扣死率较对手高,扣失率、被拦死率较对手低。中国队一攻二次攻扣死率较防反二次攻高;防反二次攻被对方拦死率较一攻二次攻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队在防守一传到位或半到位时都要组织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配合,面对欧美身材高大运动员的前排拦网,中国队不断在跑动中变换进攻打法和进攻点,各种打法交替运用,使对方很难防范,这就是中国队快速多变的进攻战术运用的独到之处。
3 结 论
1)中国队总体进攻扣死率较对手高,但扣失率较俄罗斯队、古巴队高。中国队一攻强攻较古巴队、美国队弱;防反强攻较俄罗斯队、日本队弱。2)中国队一攻快攻运用次数多于防反快攻。中国队防反快攻扣死率较一攻快攻高,防反快攻扣失率较一攻快攻低,一攻快攻被拦死率较防反快攻高。中国队快攻战术变化运用较其他各队多,在已运用的8种快攻战术中,以背快扣死率最高,配合最好。3)中国队后排攻扣死率较对手高,扣失率、被对方拦死率较对手低。中国队一攻后排攻扣死率较防反后排攻高;一攻后排攻扣失率、一攻后排攻被对方拦死率较防反后排攻低。中国队在后排攻的运用次数上和能有效进行后排攻的人数上与欧美强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4)中国队二次攻扣死率较对手高,扣失率、被拦死率较对手低。中国队一攻二次攻扣死率较防反二次攻高;防反二次攻被对方拦死率较一攻二次攻高。
投稿日期:2004-12-24
作者简介:尹沛(1964-),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排球教学与训练。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表格、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