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视阅读为语文课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鼓励学生多读些书,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读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正如郭沫若先生的真知灼见:“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既要使他们学会在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去思索,又要能把个人已学知识与生活体验,跟文中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去思考,才能提升认知,达到理解,获取新知。
一、确立阅读目标 养成习惯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生活阅历、个人爱好、学业基础的不同,即使很精彩的文章也不可能处处都能打动学生的心,与他们产生共鸣。又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的理解,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这就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找出疑难问题,分析所学文章的知识点,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理解得透彻。正如《孟子·梁惠王上》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但阅读教学的“所欲”,是要教会学生“会读文章”。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激增,与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容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教给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求鱼”必须要入水,阅读必须要“读”。阅读教学不能以讲为主,也不能以阅为主,而必须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读的同时,还得教会学生自己能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到文章中去摸、爬、滚、打几个回合,获取“心得”与“体会”。
为此,既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还要提供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投身训练,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知识讲授中,我还指导学生归纳出“四种”读书方法:摘引法、概括法、取舍法、综合法。来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我们要教育学生重视阅读,自觉地以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供给学生阅读的多种需求,让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认真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倡导填卡阅读 提升要求
针对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结合语文教育新课标,指导学生掌握“做记号、划重点、多思考、提疑问”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圈、点、注、评”的读书模式。
1.要求学生通过“圈、点(划)”达到“三个识记”:
①记住文章的出处和作者。
②记住文章的重要注释。
③记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及议论的观点等。
2.要求学生通过自读“注释”和查阅资料,达到“三个初步理解”:
①初步理解文体。
②初步理解文章结构。
③初步理解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
3.要求学生通过文本“评析”达到“三个新的收获”:
①获得自己喜欢的知识,精句妙语。
②掌握所读文章的写作特色;从中领悟写作时如何谋篇布局。
③弄懂一些疑难问题;获取情感体验等。
为落实上述读书方法,从初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认真制订阅读计划,设置这类“目标阅读卡”:
提升阅读要求。“引导填卡读书,加强主体意识”是教法传授目的所在,要根据文章内容的深浅,文学体裁特点,边读书边填卡,使学生读有所获。
三、探索阅读方法 讲究实效
在阅读各类文章时,教师应根据广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引导学生认真总结阅读的方法。
阅读记叙文,要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去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如读《战火纷飞中的白求恩》这篇文章,要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是如何表达了白求恩同志忘我工作、舍生忘死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阅读说明文,理解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议论文,要把握阐述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议论文写作时语言的严密性。
阅读小说,要多读名著,可选择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学习鲁迅先生对语言运用的精美和自如,这是中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鲁迅是一位思想家,他对人性、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认识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像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经典人物,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身边找到这样的原型。学生可能一时半会儿读不懂,但仍然要反复地读,慢慢咀嚼,因为它是学生们的精神食粮,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至于其他文体:诗歌、童话、寓言、应用文等,都可以通过文体本身的特点加以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归纳,探索研究。
阅读文言文,要重新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含义,了解句式特点。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作之文,虽然字还是一个个方块汉字,音还是汉字的读音,但有些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意思与现代文相差甚远,要想打消文言文难读的念头,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多读文言名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还在课堂中实施“比较阅读”法,强调古今词义不同用法,我认为这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重点,不仿用《庄子·天云》中的《效颦》一文(初一语文第二册)为例,来比较古今词义不同:
上表所例举,说明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好对文言文词语重新认识的教学,如若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真实含义,纵使会高声朗读,甚至死记硬背,也很难读懂文言文。用“例表比较”指导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读自析能力得到提高,这是传授学生“学会读书”的一种方法,是搞好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举措。
四、掌握阅读技能 培养素质
学法的掌握是要经历一个严格训练的过程,根据各年级不同要求,通过重点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学法的指导既要按序进行,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又要使能力训练由低到高、从易向难,学法的指导力求与能力的训练同步。现以《出师表》诸葛亮(初三语文第六册)为例;
综述上表,学法指导思路的训练内容由浅入深,学法要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认真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这样的训练,能使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较好的落实与提高。
学生的自读自析能力,不是教师上课讲出来,而要靠学生在读书实践中“磨炼”出来!因为学生所读文章,总不可能百分之百是全新的、陌生的东西,而要使学生主动地去读懂没学过的字词,去理解文章中相互联系的句子,去了解陌生的事物与情况,去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方法应是:启发他们把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回忆调动起来,找到阅读文章与之相近内容的地方(或者说是知识性“连接点”)加以比较、探索、理解,向着“学会阅读思索、运用知识迁移、自主获取知识”—————这种增强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迈进!
做好新旧知识相连工作,就得运用知识的迁移,完成认识冲突,从而掌握新知识,教师只需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学了“挈妻子而去之走”(摘自《效颦》),我教《桃花源记》(初二语文第三册)中的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时,文中的“妻子”则属于旧知识(古今异义),运用古今异义达到知识迁移的思维方式,结合桃花源的环境特点,让学生来分析“绝境”含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学生就觉得一点不难了。学生听过“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懂得是一个与世隔绝、怡然自乐的美丽乡村。同时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交通”的含义学生不仅在这篇文章里能读懂,即使在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中,也已形成了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读书无论对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之提高是相得益彰的。
五、扩大阅读数量 提高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更是加固和补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是见多识广,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阅读文章的一些规律。平时,根据各自的阅读需求,还要做好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阅读时必须不断挖掘作品更深层的含义,才能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提取素养。
要想致力于阅读教育,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得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不可想象,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每位初中生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新课改要求增加学生文言文阅读数量,教师应在关键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巩固学生阅读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新课标重视课外阅读去开阔学生视野,增进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质……但一切都只是开始,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并作出努力;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拓展资源,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本文愿为阅读教学的新生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摇?摇?摇?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著
2.《聚焦新课程》(李建平著)?摇?摇?摇?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资料选编》?摇?摇?摇?摇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
4.《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著)?摇?摇?摇?摇中国和平出版社
正如郭沫若先生的真知灼见:“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既要使他们学会在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去思索,又要能把个人已学知识与生活体验,跟文中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去思考,才能提升认知,达到理解,获取新知。
一、确立阅读目标 养成习惯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生活阅历、个人爱好、学业基础的不同,即使很精彩的文章也不可能处处都能打动学生的心,与他们产生共鸣。又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的理解,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这就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找出疑难问题,分析所学文章的知识点,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理解得透彻。正如《孟子·梁惠王上》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但阅读教学的“所欲”,是要教会学生“会读文章”。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激增,与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容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教给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求鱼”必须要入水,阅读必须要“读”。阅读教学不能以讲为主,也不能以阅为主,而必须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读的同时,还得教会学生自己能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到文章中去摸、爬、滚、打几个回合,获取“心得”与“体会”。
为此,既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还要提供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投身训练,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知识讲授中,我还指导学生归纳出“四种”读书方法:摘引法、概括法、取舍法、综合法。来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我们要教育学生重视阅读,自觉地以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供给学生阅读的多种需求,让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认真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倡导填卡阅读 提升要求
针对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结合语文教育新课标,指导学生掌握“做记号、划重点、多思考、提疑问”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圈、点、注、评”的读书模式。
1.要求学生通过“圈、点(划)”达到“三个识记”:
①记住文章的出处和作者。
②记住文章的重要注释。
③记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及议论的观点等。
2.要求学生通过自读“注释”和查阅资料,达到“三个初步理解”:
①初步理解文体。
②初步理解文章结构。
③初步理解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
3.要求学生通过文本“评析”达到“三个新的收获”:
①获得自己喜欢的知识,精句妙语。
②掌握所读文章的写作特色;从中领悟写作时如何谋篇布局。
③弄懂一些疑难问题;获取情感体验等。
为落实上述读书方法,从初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认真制订阅读计划,设置这类“目标阅读卡”:
提升阅读要求。“引导填卡读书,加强主体意识”是教法传授目的所在,要根据文章内容的深浅,文学体裁特点,边读书边填卡,使学生读有所获。
三、探索阅读方法 讲究实效
在阅读各类文章时,教师应根据广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引导学生认真总结阅读的方法。
阅读记叙文,要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去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如读《战火纷飞中的白求恩》这篇文章,要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是如何表达了白求恩同志忘我工作、舍生忘死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阅读说明文,理解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议论文,要把握阐述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议论文写作时语言的严密性。
阅读小说,要多读名著,可选择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学习鲁迅先生对语言运用的精美和自如,这是中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鲁迅是一位思想家,他对人性、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认识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像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经典人物,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身边找到这样的原型。学生可能一时半会儿读不懂,但仍然要反复地读,慢慢咀嚼,因为它是学生们的精神食粮,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至于其他文体:诗歌、童话、寓言、应用文等,都可以通过文体本身的特点加以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归纳,探索研究。
阅读文言文,要重新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含义,了解句式特点。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作之文,虽然字还是一个个方块汉字,音还是汉字的读音,但有些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意思与现代文相差甚远,要想打消文言文难读的念头,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多读文言名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还在课堂中实施“比较阅读”法,强调古今词义不同用法,我认为这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重点,不仿用《庄子·天云》中的《效颦》一文(初一语文第二册)为例,来比较古今词义不同:
上表所例举,说明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好对文言文词语重新认识的教学,如若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真实含义,纵使会高声朗读,甚至死记硬背,也很难读懂文言文。用“例表比较”指导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读自析能力得到提高,这是传授学生“学会读书”的一种方法,是搞好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举措。
四、掌握阅读技能 培养素质
学法的掌握是要经历一个严格训练的过程,根据各年级不同要求,通过重点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学法的指导既要按序进行,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又要使能力训练由低到高、从易向难,学法的指导力求与能力的训练同步。现以《出师表》诸葛亮(初三语文第六册)为例;
综述上表,学法指导思路的训练内容由浅入深,学法要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认真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这样的训练,能使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较好的落实与提高。
学生的自读自析能力,不是教师上课讲出来,而要靠学生在读书实践中“磨炼”出来!因为学生所读文章,总不可能百分之百是全新的、陌生的东西,而要使学生主动地去读懂没学过的字词,去理解文章中相互联系的句子,去了解陌生的事物与情况,去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方法应是:启发他们把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回忆调动起来,找到阅读文章与之相近内容的地方(或者说是知识性“连接点”)加以比较、探索、理解,向着“学会阅读思索、运用知识迁移、自主获取知识”—————这种增强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迈进!
做好新旧知识相连工作,就得运用知识的迁移,完成认识冲突,从而掌握新知识,教师只需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学了“挈妻子而去之走”(摘自《效颦》),我教《桃花源记》(初二语文第三册)中的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时,文中的“妻子”则属于旧知识(古今异义),运用古今异义达到知识迁移的思维方式,结合桃花源的环境特点,让学生来分析“绝境”含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学生就觉得一点不难了。学生听过“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懂得是一个与世隔绝、怡然自乐的美丽乡村。同时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交通”的含义学生不仅在这篇文章里能读懂,即使在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中,也已形成了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读书无论对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之提高是相得益彰的。
五、扩大阅读数量 提高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更是加固和补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是见多识广,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阅读文章的一些规律。平时,根据各自的阅读需求,还要做好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阅读时必须不断挖掘作品更深层的含义,才能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提取素养。
要想致力于阅读教育,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得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不可想象,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每位初中生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新课改要求增加学生文言文阅读数量,教师应在关键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巩固学生阅读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新课标重视课外阅读去开阔学生视野,增进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质……但一切都只是开始,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并作出努力;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拓展资源,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本文愿为阅读教学的新生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摇?摇?摇?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著
2.《聚焦新课程》(李建平著)?摇?摇?摇?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资料选编》?摇?摇?摇?摇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
4.《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著)?摇?摇?摇?摇中国和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