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阅读方法 提高语文素质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s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视阅读为语文课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鼓励学生多读些书,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读书,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正如郭沫若先生的真知灼见:“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既要使他们学会在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去思索,又要能把个人已学知识与生活体验,跟文中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去思考,才能提升认知,达到理解,获取新知。
  
  一、确立阅读目标 养成习惯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由于生活阅历、个人爱好、学业基础的不同,即使很精彩的文章也不可能处处都能打动学生的心,与他们产生共鸣。又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阅读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的理解,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这就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找出疑难问题,分析所学文章的知识点,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理解得透彻。正如《孟子·梁惠王上》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但阅读教学的“所欲”,是要教会学生“会读文章”。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激增,与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容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教给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求鱼”必须要入水,阅读必须要“读”。阅读教学不能以讲为主,也不能以阅为主,而必须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读的同时,还得教会学生自己能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到文章中去摸、爬、滚、打几个回合,获取“心得”与“体会”。
  为此,既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还要提供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投身训练,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知识讲授中,我还指导学生归纳出“四种”读书方法:摘引法、概括法、取舍法、综合法。来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我们要教育学生重视阅读,自觉地以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供给学生阅读的多种需求,让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认真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倡导填卡阅读 提升要求
  
  针对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结合语文教育新课标,指导学生掌握“做记号、划重点、多思考、提疑问”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圈、点、注、评”的读书模式。
  1.要求学生通过“圈、点(划)”达到“三个识记”:
  ①记住文章的出处和作者。
  ②记住文章的重要注释。
  ③记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及议论的观点等。
  2.要求学生通过自读“注释”和查阅资料,达到“三个初步理解”:
  ①初步理解文体。
  ②初步理解文章结构。
  ③初步理解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
  3.要求学生通过文本“评析”达到“三个新的收获”:
  ①获得自己喜欢的知识,精句妙语。
  ②掌握所读文章的写作特色;从中领悟写作时如何谋篇布局。
  ③弄懂一些疑难问题;获取情感体验等。
  为落实上述读书方法,从初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认真制订阅读计划,设置这类“目标阅读卡”:
  提升阅读要求。“引导填卡读书,加强主体意识”是教法传授目的所在,要根据文章内容的深浅,文学体裁特点,边读书边填卡,使学生读有所获。
  
  三、探索阅读方法 讲究实效
  
  在阅读各类文章时,教师应根据广大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引导学生认真总结阅读的方法。
  阅读记叙文,要紧紧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去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如读《战火纷飞中的白求恩》这篇文章,要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是如何表达了白求恩同志忘我工作、舍生忘死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阅读说明文,理解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议论文,要把握阐述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议论文写作时语言的严密性。
  阅读小说,要多读名著,可选择鲁迅先生的文章,从中学习鲁迅先生对语言运用的精美和自如,这是中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鲁迅是一位思想家,他对人性、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认识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像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经典人物,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在身边找到这样的原型。学生可能一时半会儿读不懂,但仍然要反复地读,慢慢咀嚼,因为它是学生们的精神食粮,对他们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至于其他文体:诗歌、童话、寓言、应用文等,都可以通过文体本身的特点加以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归纳,探索研究。
  阅读文言文,要重新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含义,了解句式特点。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作之文,虽然字还是一个个方块汉字,音还是汉字的读音,但有些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意思与现代文相差甚远,要想打消文言文难读的念头,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学生多读文言名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还在课堂中实施“比较阅读”法,强调古今词义不同用法,我认为这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重点,不仿用《庄子·天云》中的《效颦》一文(初一语文第二册)为例,来比较古今词义不同:
   上表所例举,说明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做好对文言文词语重新认识的教学,如若不能理解这些词语的真实含义,纵使会高声朗读,甚至死记硬背,也很难读懂文言文。用“例表比较”指导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读自析能力得到提高,这是传授学生“学会读书”的一种方法,是搞好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举措。
  
  四、掌握阅读技能 培养素质
  
  学法的掌握是要经历一个严格训练的过程,根据各年级不同要求,通过重点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学法的指导既要按序进行,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又要使能力训练由低到高、从易向难,学法的指导力求与能力的训练同步。现以《出师表》诸葛亮(初三语文第六册)为例;
  综述上表,学法指导思路的训练内容由浅入深,学法要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认真阅读课外浅近的文言文。这样的训练,能使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较好的落实与提高。
  学生的自读自析能力,不是教师上课讲出来,而要靠学生在读书实践中“磨炼”出来!因为学生所读文章,总不可能百分之百是全新的、陌生的东西,而要使学生主动地去读懂没学过的字词,去理解文章中相互联系的句子,去了解陌生的事物与情况,去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方法应是:启发他们把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回忆调动起来,找到阅读文章与之相近内容的地方(或者说是知识性“连接点”)加以比较、探索、理解,向着“学会阅读思索、运用知识迁移、自主获取知识”—————这种增强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迈进!
  做好新旧知识相连工作,就得运用知识的迁移,完成认识冲突,从而掌握新知识,教师只需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学了“挈妻子而去之走”(摘自《效颦》),我教《桃花源记》(初二语文第三册)中的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时,文中的“妻子”则属于旧知识(古今异义),运用古今异义达到知识迁移的思维方式,结合桃花源的环境特点,让学生来分析“绝境”含义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学生就觉得一点不难了。学生听过“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懂得是一个与世隔绝、怡然自乐的美丽乡村。同时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交通”的含义学生不仅在这篇文章里能读懂,即使在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中,也已形成了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读书无论对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之提高是相得益彰的。
  
  五、扩大阅读数量 提高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更是加固和补充。“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是见多识广,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阅读文章的一些规律。平时,根据各自的阅读需求,还要做好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阅读时必须不断挖掘作品更深层的含义,才能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提取素养。
  要想致力于阅读教育,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得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不可想象,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可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每位初中生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新课改要求增加学生文言文阅读数量,教师应在关键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巩固学生阅读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新课标重视课外阅读去开阔学生视野,增进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质……但一切都只是开始,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并作出努力;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拓展资源,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教学。本文愿为阅读教学的新生和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摇?摇?摇?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著
  2.《聚焦新课程》(李建平著)?摇?摇?摇?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资料选编》?摇?摇?摇?摇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
  4.《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著)?摇?摇?摇?摇中国和平出版社
其他文献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更要引导学生透过诗作的面纱,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从而达到美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审美在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这样的文化背景出发,用“美育”来代替宗教。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和从而形成的宁静平和、坦然面对生活
期刊
阿Q者谁?鲁迅笔下闻名世界的艺术典型。陈奂生者何?高晓声作品中“漏斗户主”桂冠的拥有者。把这身居两个朝代,时逾六十多年之久的两个人物相提并论,难免引起世人的诧异。尽管他们两个已经是世人公认的艺术形象,但他们从外貌到行状,不同之处不胜枚举。可是如果将这两个艺术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剖析比较,就会发现在他们面目各异的血肉之躯中,却包裹着相同的国民灵魂。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我们认识“现代的
期刊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学生的习作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历来学生写作水平的低下,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教师语文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并极大地限制着学生的活动能力。为此这一直是令我这个执鞭三十四年的人头痛不已的问题。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与同仁们讨论和探究习作教学中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教育
期刊
本文想阐述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即作文和阅读必须有独特的个性,有差异。    一、情绪、感悟、疑惑、追问的抒发——个性差异性的还原是作文的理由    “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钱中文语)弘扬人文,充满人性,回归本我,还原个性是作文存在的理由。每个人的阅读储存和生活积累都不同,面对同一事物,观察、感知、认识的角度本来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由于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就随时有可能出现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此时执教者如能高屋建瓴,处理得当,反而能造就一堂充满活力的好课。在讲授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时,我就有过这样深切的体悟。  当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曲折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同
期刊
《祝福》与《边城》(节选)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二板块的两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凄苦的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边城》写于1934年,借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两篇作品都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常读常新,但正如同这一板块的题目“
期刊
苏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册(必修)的第四专题为“慢慢走,欣赏啊”,将一些不好归类的经典美文编入其中,鲁迅的名作《祝福》也被编选进来。这是一篇极其传统的篇目,可资利用的材料不胜枚举,还有网上的课件、教案、学案、教参、名家上课实录、教学资料,皆唾手可得。但资料过多,名家演绎了很多回,也会对初教者造成心理压力,会让人在众说纷纭中迷失自我,无所适从。  面对这一传统篇目,我首先想到教材编选者的整体构思以及想借此
期刊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艺术样式,这种叙述行为体现于小说中便成为通过对一定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本。我们便是依赖于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接触到这个故事。“叙述者是我们在同叙事作品的文本相照面时所最先接触到的”。①由此可见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所处地位的非一般性。本文正是抓往小说叙述者这一西方叙述学意义上的叙述关键点之一来对鲁迅小说《
期刊
倡导“文学为人生”的鲁迅先生一面对愚妄的凶手们掷出投枪匕首,一面向麻木的受害者寄予了最大同情。教材上选入了先生的一些小说名篇,教师要反复阅读咀嚼,融会贯通,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理解透彻文章深刻、丰富的内涵。笔者多次阅读欣赏并且讲授《祝福》,并根据对以往一些文章的认识,近来对其有更深理解:对祥林嫂的传统理解中都谈到“夫权”、“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思想,多停留于一方面———外在方面的理解。笔者觉
期刊
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文化消费上,突出表现之一即消极读书现象愈演愈烈。在农村,情况更为严重。抛开地地道道以耕种为生的农民不谈,那些农村中学生的状况又如何呢?笔者最近作了一次调查,在被调查的某县1000名初、高中学生中,有800名读过武侠小说,其中263名十分迷恋武侠方面的书刊,占总数的26.3%;喜爱读其他种类书刊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40%。笔者发现:在武侠小说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