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转化思想“触手可及”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x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转化思想”就是将未知解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化归为已知知识范围内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方法的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重视渗透转化思想,通过不断的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简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与脉络,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
  【关键词】立体图形 转化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随处可见。本文以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整理与复习”教学为例,来谈复习课中如何让转化思想变得触手可及。
  一、动态生成搭建平面与立体图形之间转化的桥梁
  (一)看平面图形说出面积与周长的字母公式
  生:S长=ab S三=[12]ab C长=2(a b) C三=a b c
  (二)引出四种立体图形
  【评析】由平面到立体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联想起学过的知识,并且进一步理解了这四个图形之间的动态联系,不知不觉渗透了转化的思想,使学生找到知识的源头。并且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交流展示立体图形计算公式之间的转化联系
  (一)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转化关系
  1.四人小组合作
  师:用长方形(正方形)纸巧手折一折,做出上面图形的简单形状或模型。
  师:根据上面所给的条件,看模型交流,理一理各图形的特征及运算公式。你可以任选一个图形,也可以多个图形交流。(5分钟)
  2.学生代表汇报
  生:顶点(8个)、面(6个、形状)、棱(12条、长短),底面(形状)侧面展开形状、公式(表面积、侧面积、体积之间的联系)。
  师:同学们想想看,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是在什么关系下推导出来的?
  生:等底等高。
  师:在这种情况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板书:V柱=3V锥,V锥=[13]V柱)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呢?
  生:圆柱体积比等底等高圆锥体积大2倍,圆锥体积比等底等高圆柱体积少三分之二。
  师:你说得很好,(板书:V柱比V锥大2倍,V锥比V柱少[23])再观察立方体 、长方体 、圆柱三种图形还发现了什么?它们的体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它们都可以用一个底面积与对应的高求出图形体积。
  师:如果把它翻转一下,现在体积又怎么求呢?
  生:原来的底面相当于横截面,原来的高相当于长,还是能够用原来的公式求体积。只不过公式变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变成横截面积乘长。
  [师板书:V=Sh(横截面积×长),顺势在图上标出底面积阴影部分]
  (二)侧面积与表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转化关系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纸折一折,折成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空心模型,然后展开并观察三种图形的侧面积与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展开后形状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它们的侧面积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
  师:怎么求三种图形的侧面积呢?它们展开图的长与宽与原来三种立体图形有什么紧密联系?
  生:原立体图形的底面周长就是展开图的长,原立体图形的高就是展开图的宽。
  师:三种立体图形都可以用同一个公式来求侧面积吗?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你能同时举几个求侧面积的生活实例吗?
  生:铁皮烟囱材料、自来水管材料等,它们两头都是通的。
  师:那么它们的表面积有没有联系,是否可以统一为一个公式呢?
  生:三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都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得。
  【评析】小组合作交流,能够使学生情绪不过于紧张,而且使组内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得到缓解。能力强的学生在组内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得到组员的指点,获得了表现的机会。通过合作交流与教师的旁敲侧击,学生对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了理解,教师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随着层层递进的辨析、比较,使三种立体图形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公式由“特殊”到“一般”转化,水到渠成,落地有声。   三、创作模型打通部分与整体之间转化的节点
  (一)规则变形
  师:把圆柱切割成一部分,会变成什么形状呢?能求切割后图形的体积吗?
  生:有的还是圆柱,不过变短了,有的变不完整了,怎么求呀?(生疑惑)
  师:能创造出原图形的一部分模型吗?用橡皮泥做成正方体或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然后切割出一部分试试。
  (师选出典型的模型板演并以学生的名字命名,如付辰煜体)
  师:请把切割成的两部分分开与拼接后,组内谈谈这两部分与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关系?
  生:我知道了!只要拼接一部分上去,使之变成完整的立体图形,然后去掉拼上去的一块体积就能求切割好后的一部分物体的体积了。(很兴奋)
  师:现在大家能计算“付辰煜体”的体积了吗?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求体积呢?根据学生的要求标上条件或数据。如:r=1cm h=2cm。
  生:只要拼上完全一样的一段求出完整的立体图形,然后求一半体积即可。
  師:(选出学生典型的模型并在原图上画出相应的图形)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如图①②可以拼上一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或横截面积乘长的方法求得。
  生:图②还可以拼上一小块三角体成长方体。
  师:为什么图⑤⑥不能用横截面积乘长计算呢?
  生:因为前后形状大小不等,图③可以用半个圆柱加下面一个圆柱的方法计算。
  师:我们创造的都是有规则可循的变形,可以通过拼上一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或一部分图形后“恢复原形”,形成一个规则图形,也能用横截面积×长来计算。
  (二)等积变形
  师:(掐成一团,不规则麻花状)这样的图形你能求它的体积吗?
  生:这像什么呀?是个不规则图形,不是我们学过的图形呀!
  师:(笑了笑)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变成不规则图形了,但体积没变。
  师:对!数学上把这种现象叫等积变形,怎么求等积变形物体的体积?
  师请1~2位学生说,结论:V升=V物。
  师(投影):一只底面半径是2厘米的圆柱形玻璃杯里盛了10厘米高的水,现在放进一个不规则的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现在水面高度是( 11 )厘米?水面上升了(1)厘米?这物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根据现场实验填上数据)你能求出刚才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
  师:如果学生开小差没看见实验过程,你还有什么方法补救吗?(取出物体,在实验中排除物体吸水等一切因素)现在取出物体,水面高度会发生什么变化?高度肯定下降几厘米?水柱下降的体积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水柱下降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板演结论:V物=V降 ):不管规则或不规则物体我们都能够用这种等积变形的方法,把物体转化成规则的图形来求物体的体积。
  【评析】使物体由规则变不规则,再到不规则变规则,是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本环节分两个层次推进体积的求法。第一层次,通过创作模型、讨论到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规则部分体积的多种计算方法,也体会了操作讨论对总结方法的帮助。第二层次,利用不规则的等积变形,通过观察、分析、反思,使不规则变规则,计算策略得到了升华。
  四、用好板书在书写脉络中体会转化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看着板书,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的所学。
  生:我们学到了用转化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
  生:我们还学到了圆柱体与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相互转化。
  生:我们还学到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都可以用一个体积公式、表面积公式、侧面积公式来求。
  师:其实,这一节课我们都是在转化思想的引领下,使各个立体图形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知识之间才会融会贯通。
  展示板书设计:
  【评析】板书设计结构清晰、自然、大方,起到很好得统筹建构的作用,使学生一目了然,培养了学生知识梳理与整理的习惯。
  整节课以“转化”的思想为主线,从问题的提炼到全面概括,再到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更多的问题,层层递进,一气呵成,高年级数学课堂的魅力彰显无遗。同时使“转化”思想立竿见影,触手可及。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和训练学生自觉的转化意识,将有利于强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变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詹家小学 324400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阳光小学 324400)
其他文献
【片段一】  师:“不动脑,抄答案,批评!”  生:“老师,我没抄答案,10-7表示车上减少了3人。”  在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卷上有这样一道题:公交车上原来有18个乘客,到东站下去10人,又上来7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学生A的解答是18-10-7=15。学了两步计算题后作业中这类乘车经典题“出镜率”很高,哪怕确实不会动脑但只要上课在听,解题方法死记也该记住了,而他还会列错算式,而且竟然答案还是对
【摘 要】数学作业管理是学科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而数学单元作业管理又是其中一块“承上启下”的内容。它既是本单元课堂作业知识的集中呈现,同时又是落实整册教材课程目标的支点。数学单元作业“四步管理模式”强调顶层设计先行,环节目标落实。具体而言,包括:优化设计——从落实要求引领拓展整合;科学分析——从简单归因走向合理建议;有效讲评——从“一课多模”回到“一课一模”;及时反馈——从一般纠错迈向个性辅导
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互帮互助,就像一家人。  这天,小乌龟从外婆家回来,走着走着,居然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小乌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夜幕降临了,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小乌龟心里想:怎么办呀,我可不想在这里过夜啊!小乌龟又累又饿,急得“哇哇”大哭起来。  这时,一头小鹿蹦蹦跳跳出来散步。“咦,是谁在哭呀?”小鹿顺着声音发现了可怜的小乌
戎:张教授,自从2001年小学数学新教材使用以来,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想:正整数加法和乘法的意义及其交换律怎样表述比较好?教学中怎样处理比较合适?你能抽空指导一下吗?  张:这个问题我也觉得有话要说。  戎:那就让我们先来谈谈加法吧。  张:自然数的加法,其本源意义在于对两个具有有限基数且不相交的集合A和B作并集A∪B之后, A∪B的基数是A的基数与B的基数之和。  戎: 这对一年级小学生而言,没法
【摘 要】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小学阶段的统计教学,通过选取现实而真实的素材让学生亲近数据,发展数据分析意识;通过问题引领下的自主建构让学生掌握统计知识,提升数据处理能力;逐渐提供多元而丰富的数据让学生感悟、推断信息,发展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拥抱“混乱”的数据让学生深入分析,培养大数据意识、数据甄别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体验数据的随机性。最终让学生从对统计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走向数据分析观念的
【病文入院】   啄木鸟的森林超市开业了,小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到超市里参观、购物……   啄木鸟变得高傲起来,不仅开门迟,而且对顾客很不耐烦。它甚至在秤上做手脚,经常缺斤少两欺骗大家。于是,大家向狮子国王举报了啄木鸟。   星期一早晨,狮子国王看到啄木鸟的超市十点钟还没开门,便狠狠敲门。啄木鸟连连应答:“来了。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睡个早晨嘛!”啄木鳥开门一看是狮子国王,立刻呆住了。狮子
在刚刚过去的第24个教师节中,基层教师的生存状态备受关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教师大计又以什么为本呢?从百姓眼睛看过去,教师之本不就是“民生”么?说白了,就是生活,就是日子,就是幸福和快乐。大家谁不是实实在在生活着的人?“你过得还好吗?”一句真诚的问候于教师而言,比什么溢美之辞都温馨。  确实,试着从民间情怀看教育、看教师,我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思考。    重温我们的教育记
【摘要】本研究运用《婴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第三版)》对浙江省6个地区31所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的48个托班的托育质量进行调查,发现浙江省托育机构总体质量达到最低要求,但仍有待提升;不同举办类型托育机构的托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等级幼儿园托班的托育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质量提升。  【关键词】浙江省;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婴幼儿学习环境评量
【摘 要】课堂生成性资源从产生的形态上看,可以分为“问题式”和“结论式”两大类。要有效把握这些资源并得以充分利用,必须加以分类处理,并寻找到合适的时机巧用,在应对“问题式”生成资源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处理“结论式”生成资源时,则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辨,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由此,数学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有效和丰富多彩。  【关键词】问题式生成资源 结论式生成资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使学习活动更具效率,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目标,科学的教学导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下面笔者以“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乘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