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教材、教师,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发展。首先要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创新资源,如教材中创造性的“物”、创造性的“事”及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使学生处处受到创新教育,时时受到创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要有勇于创新的教师。只有教师勇于创新,才能培养出敢于创新的学生。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
关键词:创新 ;潜移默化;主动参与;大胆质疑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2-354
如何使我们下一代成为创新的一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就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一些做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创新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立足点
1、教材中描写了大量创造的“物”。如世界上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为世人所惊叹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天门广场;方便快捷的电脑管家;千变万化的新型玻璃……这些凝聚着古今中外人们心血的物品,无不闪烁着创新的光芒。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所欣赏,有所感悟,其创新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发展。
2 、教材中记叙了大量创造性的事。如曹冲称象、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怀丙捞铁牛、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发明的雷达、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田忌赛马以弱胜强等等。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注意分析这些事件的创新之处,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受到启发,其创新思维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发展。
3、教材中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发明活字药物学家李时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发明家爱迪生、药物学家李时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等等。当课本将这些智慧的使者,创新的楷模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的创新精神必然会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这时水到渠成,我们还何愁学生不愿创新,不会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我注意处处挖掘潜藏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使学生处处受到创新的教育,时时受到创新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师的勇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备条件。
1、在语言表达上,争取做到富有激情、富有变化。我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课时的不同,精心设计教学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如在教《新型玻璃》一文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现在你是一名玻璃推销员,你能用优美的语言准确地夸一夸自己的玻璃吗?请您将玻璃的优点用富有煽动性的语言告诉给顾客,让人一听就想买,但注意不能吹牛,要真实。”这样的语言设计,一下就激起了學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思如泉涌,欲罢不能。又如在教完新型玻璃一文时,我用充满期望和鼓励的语言总结道:“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们许多创新的想法都带给了人类无限的方便和福音。学完本课后,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你愿不愿意用你的智慧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幸福呢?”这样结束,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了启迪,创新之火必然燎原。由此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可以变平为奇,变涩为圆,变收为放,变陈为新,收到“文已尽、意未犹”之良效。
2、在教法的选择上,尽可能做到灵活多样,敢于向旧的方法挑战,要敢于创新。如在教《海上日出》一文时,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制作连环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日出过程画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画,再分小组读读、讲讲、评评、议议。由于这种新颖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强调了实践活动和学生的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创新的意识。好的问题设计就像一把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可以使学生得到智慧的启迪,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灵感。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秦王?”由于采用曲问,使一个问题中包含着诸多诱答因素。学生经过读书、思考、讨论,最后形成一个一致的看法:蔺相如既非真撞,又非仅仅做样子吓唬秦王,而是见机行事。这样的问题设计,达到了对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训练的完美统一,既有求异,又有求同,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善于运用亲切平和的语言、自然大方的仪态,善于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课堂笑声不断、议论纷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出错,要用真诚的心去善待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一位学生说:“跳水不是解救孩子的最好办法,因为这样做太危险了。”我听后首先肯定了他敢于发问的精神,然后引导他反复读书、分析,最后得出在当时的情况下跳水是解救孩子最有利的办法。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了一张温床。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认识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和老师的发言大胆质疑,养成了学习生敢于质疑、争辩,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中有学生说曹操太笨了,把船连起来让周瑜用火攻的办法战胜了他们。还没等我说话,就有学生反驳说:“曹操是历史上一名有成就的军事家,他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经过学生反复研究讨论,得出曹操这样做的确是有道理的。曹军是北方人,把船连起来,有利于他们打仗,而且这样才有可能过江,况且冬天东南风的机会又很少,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太相信黄盖的苦肉计,太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这样质疑、争辩,使学生的个体潜能得到尽情发挥。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沐春风,创新能力必然得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体会到只有把教材、教师,学生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只有我们做有心人,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那么埋藏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梁少锋.巧设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名师在线,2018(28):27-28.
[2]张艳丽,刘茹.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几点见解[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9):173.
关键词:创新 ;潜移默化;主动参与;大胆质疑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2-354
如何使我们下一代成为创新的一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就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一些做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创新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立足点
1、教材中描写了大量创造的“物”。如世界上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为世人所惊叹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天门广场;方便快捷的电脑管家;千变万化的新型玻璃……这些凝聚着古今中外人们心血的物品,无不闪烁着创新的光芒。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所欣赏,有所感悟,其创新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发展。
2 、教材中记叙了大量创造性的事。如曹冲称象、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怀丙捞铁牛、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发明的雷达、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田忌赛马以弱胜强等等。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注意分析这些事件的创新之处,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受到启发,其创新思维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发展。
3、教材中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发明活字药物学家李时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发明家爱迪生、药物学家李时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等等。当课本将这些智慧的使者,创新的楷模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的创新精神必然会震撼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这时水到渠成,我们还何愁学生不愿创新,不会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我注意处处挖掘潜藏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使学生处处受到创新的教育,时时受到创新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师的勇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备条件。
1、在语言表达上,争取做到富有激情、富有变化。我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课时的不同,精心设计教学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如在教《新型玻璃》一文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现在你是一名玻璃推销员,你能用优美的语言准确地夸一夸自己的玻璃吗?请您将玻璃的优点用富有煽动性的语言告诉给顾客,让人一听就想买,但注意不能吹牛,要真实。”这样的语言设计,一下就激起了學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思如泉涌,欲罢不能。又如在教完新型玻璃一文时,我用充满期望和鼓励的语言总结道:“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们许多创新的想法都带给了人类无限的方便和福音。学完本课后,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你愿不愿意用你的智慧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幸福呢?”这样结束,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了启迪,创新之火必然燎原。由此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可以变平为奇,变涩为圆,变收为放,变陈为新,收到“文已尽、意未犹”之良效。
2、在教法的选择上,尽可能做到灵活多样,敢于向旧的方法挑战,要敢于创新。如在教《海上日出》一文时,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制作连环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日出过程画成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画,再分小组读读、讲讲、评评、议议。由于这种新颖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强调了实践活动和学生的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创新的意识。好的问题设计就像一把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可以使学生得到智慧的启迪,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灵感。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秦王?”由于采用曲问,使一个问题中包含着诸多诱答因素。学生经过读书、思考、讨论,最后形成一个一致的看法:蔺相如既非真撞,又非仅仅做样子吓唬秦王,而是见机行事。这样的问题设计,达到了对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训练的完美统一,既有求异,又有求同,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善于运用亲切平和的语言、自然大方的仪态,善于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课堂笑声不断、议论纷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出错,要用真诚的心去善待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如在教学《跳水》一课时,一位学生说:“跳水不是解救孩子的最好办法,因为这样做太危险了。”我听后首先肯定了他敢于发问的精神,然后引导他反复读书、分析,最后得出在当时的情况下跳水是解救孩子最有利的办法。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敢于向权威质疑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了一张温床。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认识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和老师的发言大胆质疑,养成了学习生敢于质疑、争辩,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中有学生说曹操太笨了,把船连起来让周瑜用火攻的办法战胜了他们。还没等我说话,就有学生反驳说:“曹操是历史上一名有成就的军事家,他这样做肯定有他的道理。”经过学生反复研究讨论,得出曹操这样做的确是有道理的。曹军是北方人,把船连起来,有利于他们打仗,而且这样才有可能过江,况且冬天东南风的机会又很少,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太相信黄盖的苦肉计,太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这样质疑、争辩,使学生的个体潜能得到尽情发挥。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沐春风,创新能力必然得到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体会到只有把教材、教师,学生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只有我们做有心人,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那么埋藏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梁少锋.巧设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名师在线,2018(28):27-28.
[2]张艳丽,刘茹.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几点见解[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