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相应教学单位建构一套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结合该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办学优势,探讨外语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专业实践特色。
关键词:优势视角;外语院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在于加强学生的实务能力、内化社会工作伦理、帮助学生养成初步的职业能力。四川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川外)是一所位于西部地区的走综合性发展道路的外语院校,外语类专业在该校所占比重较大,社会工作专业创办较晚,也是目前全国唯一在外语院校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初创专业,如何结合学校特点建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理论视角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强力催生的产物,而不是伴随社会发展自然孕育的结果,因此在职业化相对滞后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冯博雅,2011;张文华,2010)。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困难是西部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社会认可度低、实习机构缺乏、实习经费欠缺、实习督导欠缺等(梁次红、李飞,2010)。此外,高校课程设置僵化、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进一步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根据川外社会工作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办学者和教育者转换视角,以优势视角来重新审视其自身所处的教学实施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应对,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化零为整,建构资源整合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条可行之路。
三、外语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优势
川外社会工作专业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社会合作单位等资源上比较欠缺,但是仔细分析仍发现一些独特优势:第一,办学整体环境逐步改善,随着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大力推进,重庆市社工专业人才缺口极大,项目多、承接者少。第二,外语院校专业结构趋同,以人文语言类学科为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校内是稀缺资源,社工专业服务技能满足校内外相关机构的福利服务需求。第三,外语类院校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时的教学资源远比综合性院校学生要多,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和师生较强的外语能力是川外社工专业教育的一大优势,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大量的西方原著,增加知识的前沿性和广阔性,还有助于探索在重庆几乎是空白的涉外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四、资源整合型的实践教学模式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川外社会工作专业初步建构起“课程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实践+机构实习”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并充分整合校内外有利资源。
1.课程实践。针对低年级学生,专业课程里根据需要设置不同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参观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会。开设服务学习课程,设计多个针对性较强的成长小组,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开展实训活动,结合外语院校女生较多的特点开展女性认知与自我探索小组活动。报告显示,经过服务性学习课程后,学生在学术技能、生活技能甚至公民意识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
2.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在价值追求上是同源的,虽然两者工作性质有显著区别,但是不可以截然分割(李素菊,2008)。中国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志愿者队伍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大量专业社会工作者给予指导,更好地开展公共服务、社会服务(汪彩霞等,2011)。很多校级、市级的大型活动、比赛、会议都是国际性的,对志愿者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而“强外语背景+专业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培训”是我系优势,志愿者服务和志愿服务智力支持也是该校社工专业办学实践特色之一,学生利用休闲时间、节假日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树立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增加服务的经验和技巧,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感,扩大社工专业在校内外的影响力。
3.项目实践。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大势所趋下,参与专业项目是服务学习课程和学生专业实践的最佳平台。川外社会学系教师发起、兴办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机构目前主要承接社会工作服务和调查研究评估两种类型的项目。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方面,主要开展适合外语院校大学生参与的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和涉外社会工作。调查研究与评估研究型项目经验比较符合该校学生就业的特点,川外本科生中,大约10%的人会出国、8%的人选择读研,研究型项目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更有帮助。
4.机构实习。高年级学生到机构进行毕业实习是必修内容。为了与社会工作机构建立好良好合作关系,采取了邀请机构负责人来校讲座、承办研讨会、举办机构进高校宣传活动等方式,逐步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校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在大三前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到机构实习,大四时集中组织毕业实习,学生在专业技能、实务操作、伦理价值方面都有较大进步。
五、研究结论
外语院校社会工作专业采取“课程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实践+机构实习”的四位一体、资源整合型实践教学模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志愿服务和涉外志愿者团队建设+调查研究评估项目是适合校情的特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冯博雅.雏论内地社会工作教育困境及其突破领域[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
[2]张文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基于对社会工作教学实践的反思[J].社会工作,2010(6).
[3]梁次红,李飞.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资源整合——基于优势视角的分析[J].社会工作,2010(5).
[4]李素菊.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0).
[5]汪彩霞,刘思博,朱莉玲,谭建光.“社工+志愿者”技能人才教育模式探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6).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优势视角;外语院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在于加强学生的实务能力、内化社会工作伦理、帮助学生养成初步的职业能力。四川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川外)是一所位于西部地区的走综合性发展道路的外语院校,外语类专业在该校所占比重较大,社会工作专业创办较晚,也是目前全国唯一在外语院校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个初创专业,如何结合学校特点建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理论视角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强力催生的产物,而不是伴随社会发展自然孕育的结果,因此在职业化相对滞后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冯博雅,2011;张文华,2010)。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困难是西部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社会认可度低、实习机构缺乏、实习经费欠缺、实习督导欠缺等(梁次红、李飞,2010)。此外,高校课程设置僵化、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进一步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根据川外社会工作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办学者和教育者转换视角,以优势视角来重新审视其自身所处的教学实施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应对,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化零为整,建构资源整合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条可行之路。
三、外语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优势
川外社会工作专业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社会合作单位等资源上比较欠缺,但是仔细分析仍发现一些独特优势:第一,办学整体环境逐步改善,随着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大力推进,重庆市社工专业人才缺口极大,项目多、承接者少。第二,外语院校专业结构趋同,以人文语言类学科为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校内是稀缺资源,社工专业服务技能满足校内外相关机构的福利服务需求。第三,外语类院校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时的教学资源远比综合性院校学生要多,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和师生较强的外语能力是川外社工专业教育的一大优势,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大量的西方原著,增加知识的前沿性和广阔性,还有助于探索在重庆几乎是空白的涉外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四、资源整合型的实践教学模式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川外社会工作专业初步建构起“课程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实践+机构实习”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并充分整合校内外有利资源。
1.课程实践。针对低年级学生,专业课程里根据需要设置不同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参观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会。开设服务学习课程,设计多个针对性较强的成长小组,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开展实训活动,结合外语院校女生较多的特点开展女性认知与自我探索小组活动。报告显示,经过服务性学习课程后,学生在学术技能、生活技能甚至公民意识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
2.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在价值追求上是同源的,虽然两者工作性质有显著区别,但是不可以截然分割(李素菊,2008)。中国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志愿者队伍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大量专业社会工作者给予指导,更好地开展公共服务、社会服务(汪彩霞等,2011)。很多校级、市级的大型活动、比赛、会议都是国际性的,对志愿者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而“强外语背景+专业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培训”是我系优势,志愿者服务和志愿服务智力支持也是该校社工专业办学实践特色之一,学生利用休闲时间、节假日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树立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增加服务的经验和技巧,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认同感,扩大社工专业在校内外的影响力。
3.项目实践。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大势所趋下,参与专业项目是服务学习课程和学生专业实践的最佳平台。川外社会学系教师发起、兴办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机构目前主要承接社会工作服务和调查研究评估两种类型的项目。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方面,主要开展适合外语院校大学生参与的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和涉外社会工作。调查研究与评估研究型项目经验比较符合该校学生就业的特点,川外本科生中,大约10%的人会出国、8%的人选择读研,研究型项目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更有帮助。
4.机构实习。高年级学生到机构进行毕业实习是必修内容。为了与社会工作机构建立好良好合作关系,采取了邀请机构负责人来校讲座、承办研讨会、举办机构进高校宣传活动等方式,逐步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校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在大三前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到机构实习,大四时集中组织毕业实习,学生在专业技能、实务操作、伦理价值方面都有较大进步。
五、研究结论
外语院校社会工作专业采取“课程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实践+机构实习”的四位一体、资源整合型实践教学模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志愿服务和涉外志愿者团队建设+调查研究评估项目是适合校情的特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冯博雅.雏论内地社会工作教育困境及其突破领域[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5).
[2]张文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基于对社会工作教学实践的反思[J].社会工作,2010(6).
[3]梁次红,李飞.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资源整合——基于优势视角的分析[J].社会工作,2010(5).
[4]李素菊.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0).
[5]汪彩霞,刘思博,朱莉玲,谭建光.“社工+志愿者”技能人才教育模式探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6).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