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要让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变得华而有实,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法指导和形式变换
以《晏子使楚》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每一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如:一二小组扮演楚王,三四组扮演晏子,五、六组扮演吏二,分两次表演。小组内就本组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揣摩讨论,在组内达成共识。教师先扮演一个角色作为示范,然后要求各小组请一位同学在组内表演,其他成员再帮助其完善台词和表演。一、三、五组,二、四、六组分别派代表合作表演,其他同学做观众并就表演进行点评。
这样做是因为对很多初中孩子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已经掌握得游刃有余的学习方法,所以往往是教师一说“下面我们分组学习”,部分学生热情高涨、部分学生冷眼旁观,小组合作学习的三大功能得不到体现。这不是学生没有能力进行合作学习,而是教师没有教学生如何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充分设想这种学习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一并进行辅导,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既学会倾听组员的发言、意见,又学会质疑或补充组员的发言、意见,还学会总结大家的发言、意见。
再比如小组合作复习活动,先是利用集体的智慧定出某一章的复习内容(教师从旁进行修正),再用集体的激励制督促成员复习,然后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检测,最后还有书面的巩固练习。知识竞赛是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竞赛中可以设计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让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检测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了解谁是组内的薄弱环节、帮助对象。对于影响小组得分的同学来说,激烈的竞赛也在对他不断施压,让他在今后的复习中更加刻苦。
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规则保障和及时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出现无序、无趣等问题,往往是活动规则缺失、活动设计粗陋所致。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要明确规则。
如《鸟》的教学案例:教师在课前给四人小组每组发放标明组名的三角牌,组名有:雄鹰、新燕、白鹤、大雁……然后给小组四名成员分别编号,最后说明上课有几次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答案的活动,汇报答案的同学确定为几号同学,本节课将视答题情况评出优胜小组。上课后,教师先让每组一号说出两句与自己组名相关的诗句,要求学生组内讨论鸟与人类的关系、鸟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确定每组的四号学生代表本组汇报答案。
为了让组员参与学习,案例中的教师注意完善小组组织结构,以小组命名,选出负责人,最关键的是指定发言人。现实中,很多教师使用的是小组举荐发言人的形式,它有两大弊端:一是学生发言机会不均匀,少部分学优生经常锻炼,学困生得不到锻炼;二是导致合作过程中,少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甚至不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结果逐渐成为掉队者。相反,在进行学习结果汇报时,教师临时指定发言人,可以刺激这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始终参与,注意涉及小组学习成果。
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有效的评价机制作保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二是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例如,每次小组合作活动个人的评分可以采用10分制。若小组由五人组成,活动评定为满分的话小组得分是50分;评定为九十分等级的话,小组得分就是45分,以此类推。每次评分,先由教师和学生商定“小组得分”,一般“小组得分”不能是小组人员平均分配的数字;然后,再由小组自己根据小组成员表现情况去分配“小组得分”,从而得出“个人得分”,同时还要以简短的评语对小组每个成员参与情况作出评价。强调“小组得分”,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与他人一起确立并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与观点,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综合运用各种交流方式和沟通方法,寻求“智慧碰撞的火花”。不忽视“个人得分”,就是说在强调“合作性”学习的同时,不放弃个人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等的培养。另外,课外要求树立以“学习为主体”的观念,那么在评价过程中就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有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对学生往往比老师对学生更了解,更易沟通感情,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常更具有说服力,更为学生所接受,也就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而且这样既对语文学习进行了评价,又使学生之间得到了沟通,增强了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不断完善操作机构
我采纳了课标上的一个活动建议,即“选择某一篇主题,从互联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制作计算机掩饰文稿,并在全班演讲”,结果有的学生抱怨组内个别同学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于是我就改变策略,与计算机老师协商后,让每个学生围绕自己小组的主题在网上搜索信息,先独立完成一份演示文稿上交老师,然后组内交流,博采众长,汇编成一份小组作业。这样做情况完全变了,小组的合作产品质量提高了,而且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有些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浅尝辄止,由于粗浅的尝试未达到理想效果,从而否定这种学习方式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刚开始合作学习所采用的机制使少数学生游离在小组之外,我及时发现并作了有效的改善。类似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出现,有时还会出现有的学生将组内认为妨碍取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有时比赛竞争失败后相互指责埋怨,影响团队协作性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应对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学法指导和形式变换
以《晏子使楚》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每一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如:一二小组扮演楚王,三四组扮演晏子,五、六组扮演吏二,分两次表演。小组内就本组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揣摩讨论,在组内达成共识。教师先扮演一个角色作为示范,然后要求各小组请一位同学在组内表演,其他成员再帮助其完善台词和表演。一、三、五组,二、四、六组分别派代表合作表演,其他同学做观众并就表演进行点评。
这样做是因为对很多初中孩子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已经掌握得游刃有余的学习方法,所以往往是教师一说“下面我们分组学习”,部分学生热情高涨、部分学生冷眼旁观,小组合作学习的三大功能得不到体现。这不是学生没有能力进行合作学习,而是教师没有教学生如何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充分设想这种学习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一并进行辅导,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既学会倾听组员的发言、意见,又学会质疑或补充组员的发言、意见,还学会总结大家的发言、意见。
再比如小组合作复习活动,先是利用集体的智慧定出某一章的复习内容(教师从旁进行修正),再用集体的激励制督促成员复习,然后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检测,最后还有书面的巩固练习。知识竞赛是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竞赛中可以设计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让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检测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了解谁是组内的薄弱环节、帮助对象。对于影响小组得分的同学来说,激烈的竞赛也在对他不断施压,让他在今后的复习中更加刻苦。
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规则保障和及时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出现无序、无趣等问题,往往是活动规则缺失、活动设计粗陋所致。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要明确规则。
如《鸟》的教学案例:教师在课前给四人小组每组发放标明组名的三角牌,组名有:雄鹰、新燕、白鹤、大雁……然后给小组四名成员分别编号,最后说明上课有几次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答案的活动,汇报答案的同学确定为几号同学,本节课将视答题情况评出优胜小组。上课后,教师先让每组一号说出两句与自己组名相关的诗句,要求学生组内讨论鸟与人类的关系、鸟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确定每组的四号学生代表本组汇报答案。
为了让组员参与学习,案例中的教师注意完善小组组织结构,以小组命名,选出负责人,最关键的是指定发言人。现实中,很多教师使用的是小组举荐发言人的形式,它有两大弊端:一是学生发言机会不均匀,少部分学优生经常锻炼,学困生得不到锻炼;二是导致合作过程中,少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甚至不借鉴他人的学习经验,结果逐渐成为掉队者。相反,在进行学习结果汇报时,教师临时指定发言人,可以刺激这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始终参与,注意涉及小组学习成果。
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有效的评价机制作保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小组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二是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例如,每次小组合作活动个人的评分可以采用10分制。若小组由五人组成,活动评定为满分的话小组得分是50分;评定为九十分等级的话,小组得分就是45分,以此类推。每次评分,先由教师和学生商定“小组得分”,一般“小组得分”不能是小组人员平均分配的数字;然后,再由小组自己根据小组成员表现情况去分配“小组得分”,从而得出“个人得分”,同时还要以简短的评语对小组每个成员参与情况作出评价。强调“小组得分”,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和合作,与他人一起确立并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与观点,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综合运用各种交流方式和沟通方法,寻求“智慧碰撞的火花”。不忽视“个人得分”,就是说在强调“合作性”学习的同时,不放弃个人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等的培养。另外,课外要求树立以“学习为主体”的观念,那么在评价过程中就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有一部分可以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对学生往往比老师对学生更了解,更易沟通感情,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常更具有说服力,更为学生所接受,也就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而且这样既对语文学习进行了评价,又使学生之间得到了沟通,增强了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需要不断完善操作机构
我采纳了课标上的一个活动建议,即“选择某一篇主题,从互联网上下载有关资料,制作计算机掩饰文稿,并在全班演讲”,结果有的学生抱怨组内个别同学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于是我就改变策略,与计算机老师协商后,让每个学生围绕自己小组的主题在网上搜索信息,先独立完成一份演示文稿上交老师,然后组内交流,博采众长,汇编成一份小组作业。这样做情况完全变了,小组的合作产品质量提高了,而且达到了全员参与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有些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浅尝辄止,由于粗浅的尝试未达到理想效果,从而否定这种学习方式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刚开始合作学习所采用的机制使少数学生游离在小组之外,我及时发现并作了有效的改善。类似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会出现,有时还会出现有的学生将组内认为妨碍取胜的同学排斥在外,有时比赛竞争失败后相互指责埋怨,影响团队协作性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