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大红袍,感悟大通仙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mfdpv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临武夷山,总有一种“通仙”的感觉油然而生,因为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神仙传说与古圣先贤性灵交织的气场,也因为这里的茶—大红袍,曾几度令人与自然通感,消受失身造化的快慰。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在读到这首《茶灶》之前,很多人都不相信板着脸孔的朱老夫子也会写出这么写意的诗来。袅袅的茶烟飘逝了800年,至今似乎还能嗅觉。武夷山下,那块茶灶石依然在九曲溪间,任流水冲刷,如中流砥柱般与朱子的思想一道傲立千古。《茶灶》一出,引来和诗无数,清代诗人陈梦庚和曰:“尽夸六碗便通灵,得似仙山石乳清。此水此茶须此灶,无人肯说与端明。”说得没错,好茶需要好水,需要好风景,需要好友、好心情、好器具,还要善于品悟。
  身临武夷山,总有一种“通仙”的感觉油然而生,因为这里的山水、这里的神仙传说与古圣先贤性灵交织的气场,也因为这里的茶—大红袍,曾几度令人与自然通感,消受失身造化的快慰。诚如《七碗茶诗》所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六碗便通仙了,七碗直接成仙,于是不禁发出“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的喟叹。
  是什么茶,竟令人如此出神入化?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在《斗茶歌》中做了明确回答:“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他同时赞美武夷茶:“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确实,仙山奇茗“大红袍”曾令多少人走入“大通仙”的化境。传说古时有一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得风寒,而生命垂危。天心庙寺僧见状后,立即将他抬回寺中,施以九龙窠岩壁所产的茶叶,果见奇效,不但很快恢复健康,而且还感到脑子特别清醒好用。大比之期,如同通灵、如得仙助,才思泉涌,高中状元。不久,他回天心庙还愿谢恩时,又带回一些那次所喝的茶叶回京。当时京城正惶恐不安,原来是皇后腹涨如鼓、疼痛不止,太医束手无策。状元便壮着胆,向皇上陈言武夷茶之神功,果然皇后饮用后,肚痛即止,积食日消,沉疴祛除。皇上龙颜大悦之余,命状元前往武夷山嘉赏。状元至九龙窠以红袍盖茶,顶礼膜拜。揭袍后,见茶树焕发红光,大红袍便由此而得名。传说不胫而走,大红袍身价日高,成了无价之宝,古今文人墨客皆吟诗作赋以赞之。有的更传得神乎其神,说“七片大红袍能化掉一碗米饭”,还有“能治百病”的神奇功效。
  那么,玉川子又到底是谁,豪饮七碗竟飘然欲仙?
  他就是《七碗茶诗》的作者卢仝。卢仝出生于诗书世家,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孙,不仅精于诗文,而且嗜茶成癖,著有《茶谱》一书,被世人尊称为“茶仙”,与著有《茶经》的“茶圣”陆羽齐名。
  之所以被誉为“茶仙”,不仅因卢仝著有《茶谱》一书,更因为他所写的《七碗茶诗》中的“六碗通仙灵”之句,深得饮茶人的共鸣。自此,卢仝这位“茶仙”便在国内茶界备受推崇,而在茶道盛行的日本,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国内。《七碗茶诗》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河南济源某处一块石碑因写有“卢仝故里”四个字,震慑了日本侵略者,结果全村都免受涂炭。那一天,日本鬼子分两队进村,一队从南门进了村,一路烧杀抢掳;另一队从东门进村,结果看到了上书“卢仝故里”四个字的石碑,他们走到碑前时,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领头的军官端详了一番石碑上的字迹之后,竟弯腰向石碑鞠了三个躬,然后带领鬼子兵匆匆离去,整个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场灾祸。由此可见,这位“茶仙”在日本茶道中拥有何等崇高的地位,也可想而知,“通仙”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境界。
其他文献
2012年3月29日,是福建省武夷山“印象大红袍”两周岁的日子。一大早,“印象大红袍”的技术人员就开始调试音响,布置舞台。演员们一边忙着化妆,一边利用化妆间隙的时间再次排练。显然,为了庆祝两周岁“生日”,印象人已经为自己筹备了盛大的“生日庆典”。然而,这场“庆典”的演出现场,却不在印象剧场,而在武夷山市喜乐园的礼堂。  喜乐园是由意大利归侨占喜乐女士创办的武夷山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喜乐园陆续收养过
期刊
现阶段,中国茶产业管理属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四川情况类似。这样带有部门色彩、政出多门怎么行呢?为了川茶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笔者建议:以四川省茶叶学会为核心,整合管理资源。    四川地杰人灵,又是茶文化发祥地,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强国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借鉴浙江、香港、云南、福建、湖南、贵州等地经验,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川茶产业呢?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合理利用
期刊
“印象大红袍”这一山水视觉盛宴,显然已经成为了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一张名片。公演两年以来,“印象大红袍”将震撼、惊喜带给了无数的游客。但“印象大红袍”到底给武夷山的旅游业带来了什么呢?许多人都会有各自独到的见解。福建省武夷山市旅游局副局长林飞也对本刊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问道·中国茶》:作为武夷山市旅游业的负责人之一,你如何看待公演两年来,“印象大红袍”给武夷山带来的变化?  林飞:“印象大
期刊
2012年3月26日,“重走茶叶之路”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行,共有来自福建、湖南、山西、内蒙古、广西、北京等地的100多位代表以及数十家主流媒体记者出席。发布会后,本刊采访了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陈泽财先生。    《问道·中国茶》:陈局长,这次“重走茶叶之路”活动对于武夷山的茶文化宣传有什么意义?  陈泽财:武夷山是茶叶之路的起点城市,重走茶叶之路自然要从起点开始。早在明末清初的明万历
期刊
真正桐木产奇种的金骏眉是以灰色为主,有部分比较黑,也有金黄色的条,但金色的条没有那么多。现在外面都有金骏眉,但是跟桐木的比还是有欠缺,因为海拔和森林覆盖率都不一样,所以还是桐木的特殊环境成就了金骏眉。    近几年来,金骏眉是茶界一个既神秘又响亮的名字。其首创于2005年,茶青为野生茶芽尖,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野茶树。每斤金骏眉大概有六万至八万颗芽尖,是
期刊
垂直管理是郑彬比较推崇的又一管理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公司内部分级负责。“我作为公司的负责人,从一开始天天都要在现场,到现在我可以连续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出差,并将主要精力放在公司的战略发展这一块。而公司员工现在基本能够做到管理人员在现场不在现场一个样,这应该是印象公司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重要标志。”郑彬说。    2010年3月29日,以张艺谋为主的“印象铁三角”团队打造的第五个“印象”系列—印象大
期刊
湘西在哪里?  湘西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宋祖英的歌声里。  古丈在哪里?  古丈在“古丈毛尖”的芬芳里。    这是湘西腹地一个安逸而平静的袖珍小城,  小城外,是辽阔的边城山地,山林青翠,碧水潺潺。  在古丈深山中宁静的小溪里生长着一种小虫,  它叫水爬虫,这种虫只有在水质最干净的地方才能存活。  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中篇小说《边城
期刊
农谚道:“耳听锅内沙沙响,眼看色变叶无光,手握叶软略黏手,先嗅杂气散,后闻茶清香,指夹茶梗折不断,方称‘头锅’炒到堂。”    全国著名茶学专家、中国茶叶学会原常务理事、湖南省茶叶学会原常务理事、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彭继光(1935~2010)在2010中华茶祖节暨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上,这样评价古丈毛尖:“古丈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世界优质产茶地区。古丈多雾、湿度大,土壤中微量
期刊
博主简介:  闽北茶人,追求“叶胜天成”的茶道理念。     忙完茶博会,感受颇多:任何一种文化一旦依附金钱与权贵,难免失去其文化的真实内涵,茶文化亦是如此。政要、政客、名流……他们代表不了茶文化。  回眸历史,就故乡政和县的茶文化历史而言,宋代因进贡御茶“白毫银针”,博欢龙颜而御赐“政和”县,历史已过千余年。“政和工夫”与中国红茶一样,盛行于清朝。当清政府还没来得及数清英镑,一场鸦片战争致使清政
期刊
古丈人的想法是:因为湘、鄂、黔、渝四省边区山同脉、水同源,民间风俗、茶叶品质十分接近,是完全可以合并的“同类项”。古丈茶叶产业也只有聚集于边区大宗绿茶的旗帜下,以契约形式构筑“集团航母”的框架,形成以古丈为中心的紧密型协作圈,才能把茶叶总量搞大,达到产业化建设的规模要求。    自古就是茶叶大县  古丈县处于湘西山区,是一个贫困县,境内山高坡陡谷深,素有“路无一里直,地无百亩平”之称。而古丈县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