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中年级学生喜欢涂鸦,甚至画的内容有时让你看不懂。但是,作为美术老师,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小学中年级美术课程以体验、参与为原则,在各种材料的辅助下,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因此,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既是教学的原动力,也是教学的目标。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美术课程内容的丰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
小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有限,对课堂的关注度和集中注意力的程度也有限。然而,小学生具有人类最初的天性,即具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性的思维。针对小学生这一认知特点,只有增加美术课内容的厚度和广度,促使教师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小学美课堂的教学质量。专业的小学美术老师在开展教学的准备工作时,除了针对课本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规划,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拓展、丰富授课内容。例如:利用模型实物、利用数字化等等进行教学。尽量把传统枯燥的美术课程变成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手动起笔来,除了纸张上的绘画,还可以利用包装盒、废纸等,按照实物,如以汽车、飞机、房屋、森林等为参照物,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成简单的实物模型。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观能动性。美术不仅仅在于绘画,还在于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正是学生生活中欠缺的,需要培养的。
(二)美术课教学内容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是师生在教室里进行的,这样的传统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如何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受大自然,培育美术情趣和美术兴趣,这需要教师的灵活运用。例如,学生想要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是在枯燥的教室里让学生绞尽脑汁也无法想象出春天的美景。这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到操场、到室外,甚至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观察天空、大地、花鸟、树木、鱼虫这些具体的事物,从中领略到美术所要表达的内容。小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往往比较直接,喜欢或者不喜欢都会很主动地表達,这就需要老师从旁做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体会。
二、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认知和创造力的基础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是需要高素质全面人才的社会。怎样培养祖国未来的人才,要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美术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以及想象力为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独立人格的根本途径。不断开拓思维,不断深入研究美术课堂,以美术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主观表达的能力。在艺术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但是努力是要百分之九十九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审美的认知,无论是中国古典美术和西方经典作品的赏析,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中国画的唯美,西方油画的朦胧美等等,碑刻、雕塑、陶瓷、蜡染等等,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丰富美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多听、多看、多动手,去欣赏、去参与,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丰富学生的美术审美厚度和广度,虽然不能短时期培育出绘画大师、陶艺大师,但是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育播种,中国未来艺术人才的创造力是值得期待的。
美术教学课程内容种类繁多,但是中国艺术源远流长,是具有几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因为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并且代代相传。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审美情趣,从美术课堂开始,从传承祖国优秀传统美术开始。中国的绘画、刺绣、陶瓷、彩绘、服饰等等,都是经过几千年艺术的洗礼,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展的。
三、美术课程的设置促进了小学生的美术兴趣
小学阶段的教学是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力去维护课堂秩序。如何维护课堂教学,管理严格会让学生失去对学科的兴趣,管理松散无法维持课堂教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就要丰富课堂,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让学生爱上美术。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这时候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带学生欣赏美的艺术,让学生感受美的韵味。
结语
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说,兴趣比较容易激发,但却不容易保持。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根据地情、校情、班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种乐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将兴趣变成乐趣,这是美术教师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尚可.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3]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小学;美术;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小学中年级美术课程以体验、参与为原则,在各种材料的辅助下,让学生大胆表现自己,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因此,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既是教学的原动力,也是教学的目标。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美术课程内容的丰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
小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有限,对课堂的关注度和集中注意力的程度也有限。然而,小学生具有人类最初的天性,即具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性的思维。针对小学生这一认知特点,只有增加美术课内容的厚度和广度,促使教师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小学美课堂的教学质量。专业的小学美术老师在开展教学的准备工作时,除了针对课本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规划,还要根据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拓展、丰富授课内容。例如:利用模型实物、利用数字化等等进行教学。尽量把传统枯燥的美术课程变成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手动起笔来,除了纸张上的绘画,还可以利用包装盒、废纸等,按照实物,如以汽车、飞机、房屋、森林等为参照物,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成简单的实物模型。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观能动性。美术不仅仅在于绘画,还在于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正是学生生活中欠缺的,需要培养的。
(二)美术课教学内容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是师生在教室里进行的,这样的传统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脱离了现实生活。如何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受大自然,培育美术情趣和美术兴趣,这需要教师的灵活运用。例如,学生想要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是在枯燥的教室里让学生绞尽脑汁也无法想象出春天的美景。这就需要老师组织学生到操场、到室外,甚至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观察天空、大地、花鸟、树木、鱼虫这些具体的事物,从中领略到美术所要表达的内容。小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往往比较直接,喜欢或者不喜欢都会很主动地表達,这就需要老师从旁做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体会。
二、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认知和创造力的基础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是需要高素质全面人才的社会。怎样培养祖国未来的人才,要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美术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以及想象力为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独立人格的根本途径。不断开拓思维,不断深入研究美术课堂,以美术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主观表达的能力。在艺术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但是努力是要百分之九十九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审美的认知,无论是中国古典美术和西方经典作品的赏析,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中国画的唯美,西方油画的朦胧美等等,碑刻、雕塑、陶瓷、蜡染等等,都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丰富美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多听、多看、多动手,去欣赏、去参与,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丰富学生的美术审美厚度和广度,虽然不能短时期培育出绘画大师、陶艺大师,但是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育播种,中国未来艺术人才的创造力是值得期待的。
美术教学课程内容种类繁多,但是中国艺术源远流长,是具有几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因为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并且代代相传。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审美情趣,从美术课堂开始,从传承祖国优秀传统美术开始。中国的绘画、刺绣、陶瓷、彩绘、服饰等等,都是经过几千年艺术的洗礼,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展的。
三、美术课程的设置促进了小学生的美术兴趣
小学阶段的教学是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力去维护课堂秩序。如何维护课堂教学,管理严格会让学生失去对学科的兴趣,管理松散无法维持课堂教学,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就要丰富课堂,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让学生爱上美术。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这时候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带学生欣赏美的艺术,让学生感受美的韵味。
结语
对于中年级孩子来说,兴趣比较容易激发,但却不容易保持。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根据地情、校情、班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种乐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将兴趣变成乐趣,这是美术教师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尚可.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3]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