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最重要的基本素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古代汉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可以感受到文言文强大的生命力。在这方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小古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古文;教学策略
相关研究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小古文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于核心素养的古文教学符合学科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古文知识的理解,提高人文素养,同时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一、基于鉴赏的古文教学策略
相关研究指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材,以音乐、视频、图片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在此基础上,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主题。以《枫桥夜泊》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在讲解这首诗词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哀怨的古筝曲,学生在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到诗人面对江中闪烁的渔火和江边隐约的枫叶,心中升起一丝苦愁和寂寥,正是这种思绪才导致诗人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响起厚重凄凉的钟声并飘荡到客船,诗人面对这一切心中更加苦闷。从音乐中感受诗歌传递的氛围,深化理解。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似、相同或相反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欣赏。比较二者的差异,把握寫作特点,同时激活思维,从而全面理解文章的结构。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法时,可以选择与之相关、学生熟悉的小古文和小白话故事。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较,可以充分体现古代散文的语言特点以《司马光》一课为例,这篇课文学生十分熟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耳闻。对此教师在古文教学中可将小古文《司马光》和白话文《司马光砸缸》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把握关键词来理解古文的意思。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小古文并不难。只要善于比较,善于学习思考,就会发现小古文的趣味性很强,因为这样的文章寓意深刻,语言简洁,趣味十足。既能欣赏古文的语言特点,又能激发学习热情。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暗示情境;相关研究指出,学生要想与所学产生共鸣,需要从情感方面入手。科学合理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暗示原则,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深刻理解和体验小古文的独特美。
二、基于读写的古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1至6年级学生应学会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内在美,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每一篇课文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需要反复阅读,才能体味作者的意图,提高学习效率。在朗读时,学生可以贴近作者与文本的交流,陶冶情操,在心灵碰撞、思维火花点燃时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从个性化的角度内化自己的情感。如果只使用文字,就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思想感情。因此,可以运用想象进行教学,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图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效率。
还是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搭建朗读层次,要求学生清晰且有层次地朗读课文内容,感受古文传递的情感。在读音方面,大部分小学生十分容易读错“弦”字的发音。在停顿方面,教师可让学生从自身体验着手,让其主动说出难度较大的语句,例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等,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该从哪里断句,必然会走进如灌输般教学的弊端。读准古文节奏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的前提下,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紧抓“哉”“乎”等关键词,当学生明确语句含义后自然懂得该从哪里断句以及为何要这样朗读等,较好地培养学生语感。在韵律方面,作为小古文朗读的重难点,需要语文教师适时为学生范读,尤其在处理“哉”和“乎”字时需读出感叹语气,此时课堂瞬间弥漫出古风气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朗读古文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朗读水平。
三、基于文化的古文教学策略
兴趣是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根本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非常重要。然而,相关研究指出,大多数小学生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较低,这与缺乏对古代汉语语境的实际应用和脱离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另外,古文中新词的使用也比较少,所以老师上课时总要讲,学生在听的时候会觉得单一、枯燥。正是这种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古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古汉语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联系学生生活,进入古代文化。因为古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很长的距离,与现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写作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难免会产生陌生感。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猜测或经验的方法使学生接近历史人物。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时,古文中涉及知音、古琴、太山、高山流水、江河等文化,上述事物带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学生可在自由拓展中挖掘其中的文化,并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以及其他学生分享,激发学习古文兴趣的同时感受文本外的人文价值。
总之,古文涵盖了民族文化知识和语文教育知识。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古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质,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提高语文文化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洪于涵.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以程翔的《琵琶行》为例[J].考试周刊,2010(67).
[2]聂于茵.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古文“1+1”式阅读教学探究[J].语文知识,2011(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古文;教学策略
相关研究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小古文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于核心素养的古文教学符合学科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古文知识的理解,提高人文素养,同时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一、基于鉴赏的古文教学策略
相关研究指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材,以音乐、视频、图片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在此基础上,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主题。以《枫桥夜泊》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在讲解这首诗词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哀怨的古筝曲,学生在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到诗人面对江中闪烁的渔火和江边隐约的枫叶,心中升起一丝苦愁和寂寥,正是这种思绪才导致诗人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响起厚重凄凉的钟声并飘荡到客船,诗人面对这一切心中更加苦闷。从音乐中感受诗歌传递的氛围,深化理解。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似、相同或相反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欣赏。比较二者的差异,把握寫作特点,同时激活思维,从而全面理解文章的结构。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法时,可以选择与之相关、学生熟悉的小古文和小白话故事。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较,可以充分体现古代散文的语言特点以《司马光》一课为例,这篇课文学生十分熟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所耳闻。对此教师在古文教学中可将小古文《司马光》和白话文《司马光砸缸》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把握关键词来理解古文的意思。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小古文并不难。只要善于比较,善于学习思考,就会发现小古文的趣味性很强,因为这样的文章寓意深刻,语言简洁,趣味十足。既能欣赏古文的语言特点,又能激发学习热情。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暗示情境;相关研究指出,学生要想与所学产生共鸣,需要从情感方面入手。科学合理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暗示原则,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深刻理解和体验小古文的独特美。
二、基于读写的古文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1至6年级学生应学会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内在美,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每一篇课文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需要反复阅读,才能体味作者的意图,提高学习效率。在朗读时,学生可以贴近作者与文本的交流,陶冶情操,在心灵碰撞、思维火花点燃时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从个性化的角度内化自己的情感。如果只使用文字,就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思想感情。因此,可以运用想象进行教学,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图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效率。
还是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搭建朗读层次,要求学生清晰且有层次地朗读课文内容,感受古文传递的情感。在读音方面,大部分小学生十分容易读错“弦”字的发音。在停顿方面,教师可让学生从自身体验着手,让其主动说出难度较大的语句,例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等,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该从哪里断句,必然会走进如灌输般教学的弊端。读准古文节奏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的前提下,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紧抓“哉”“乎”等关键词,当学生明确语句含义后自然懂得该从哪里断句以及为何要这样朗读等,较好地培养学生语感。在韵律方面,作为小古文朗读的重难点,需要语文教师适时为学生范读,尤其在处理“哉”和“乎”字时需读出感叹语气,此时课堂瞬间弥漫出古风气息,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朗读古文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朗读水平。
三、基于文化的古文教学策略
兴趣是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根本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非常重要。然而,相关研究指出,大多数小学生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较低,这与缺乏对古代汉语语境的实际应用和脱离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另外,古文中新词的使用也比较少,所以老师上课时总要讲,学生在听的时候会觉得单一、枯燥。正是这种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古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古汉语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联系学生生活,进入古代文化。因为古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很长的距离,与现在生活中所使用的写作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难免会产生陌生感。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猜测或经验的方法使学生接近历史人物。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时,古文中涉及知音、古琴、太山、高山流水、江河等文化,上述事物带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学生可在自由拓展中挖掘其中的文化,并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以及其他学生分享,激发学习古文兴趣的同时感受文本外的人文价值。
总之,古文涵盖了民族文化知识和语文教育知识。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古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素质,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提高语文文化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洪于涵.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探析——以程翔的《琵琶行》为例[J].考试周刊,2010(67).
[2]聂于茵.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古文“1+1”式阅读教学探究[J].语文知识,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