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型政治主题教学,即通过创设主题式的真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内驱力,让学生在自主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它彰显提供真实情境、学生中心地位、问题引领探究、自主合作展示等优点,对培育学生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具有独特的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型主题教学,包括“确定主题,调查研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归纳总结,演绎提高——回归生活,感悟升华”五个步骤。下面,以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课题项目组在北京房山区实验中学指导张艳老师上的高三复习课《文化生活》第五课“燕京八绝的成器之路——文化创新”为例,具体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型主题教学的实施。
据张艳老师介绍,在高三复习“文化创新”这一课时,在试讲时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共绘思维导图——合作探究运用知识”的备课思路进行,在合作探究时提供四则文字材料近千字,设置三个思考探究问题,分别是:(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我们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创新的?(2)丝路精神在“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有何作用?(3)如何借助“一帶一路”的契机,推动“一带一路”走出去,增强他国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模式,侧重知识教学,文字材料冗长,设问陈旧生硬,难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素养也难以落实。按课改项目组建议,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最后选定“燕京八绝的成器之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以“燕京八绝,绝在何处?‘京作’传承,路在何方?燕京八绝,魅力永存!”三个递进式的分主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这种基于中学政治核心素养的研究型主题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前由学生自主确定适合课程需要的教学主题,进行文献研究或实地调查研究,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置简明扼要的问题:“‘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为参会的国家领导人及其配偶准备了一份地道的中国礼物,是什么呢?”以时政热点烘托良好的课堂氛围,设问逻辑“是什么”考察基础性知识,随后通过“演示文稿”展示“燕京八绝”的图片,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自然高效。同时以北京地域性文化资源作为情境载体,学生自豪感油然而生,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根本素养得以内化。
本例中,学生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收集大量论据和实例,分析说明“燕京八绝,绝在何处”,论证探究“‘京作’传承,路在何方”,归纳演绎“燕京八绝,魅力永存”。在这些分主题统领下,设置了更符合课程内容、更细化的问题:“概括‘燕京八绝’传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请你为‘燕京八绝’摆脱传承困境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这里,以问题为纽带,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依托主题所创设的真实情境,注重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与合作探究的空间,以及给予学生充分表达交流的机会。这一环节,各小组以海报、演示文稿或实物投影展示观点和方案建议,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学生事先进行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依靠团队的力量,以任务驱动,明确分工,取长补短,依托主题进行调查与探究展示,学生情感品质和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学生在分组讨论、交流展示的基础上,主动提出各种建议,生成各种答案,归纳出文化创新的途径: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形式内容、传播手段不断创新。
针对“燕京八绝,魅力永存”这一主题,依据活动主题与课程内容设置两个具有开放性的观点进行辨析与探究:(1)观点辨析:有人认为,手工制作成本高、效率低,何不用机器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2)合作探究:“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上选“燕京八绝”作为“国礼”有何作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对所学核心知识进行演绎延伸,同时与导入环节首尾呼应,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
立足生活,回归生活,是政治教学应有之义。本例中,以课本相关知识点为切入点,巧妙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不断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创新性课后作业:“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拥有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请你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新写一份倡议书。(200字左右)”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切实将知识转化为情感和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型主题教学,包括“确定主题,调查研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归纳总结,演绎提高——回归生活,感悟升华”五个步骤。下面,以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课题项目组在北京房山区实验中学指导张艳老师上的高三复习课《文化生活》第五课“燕京八绝的成器之路——文化创新”为例,具体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型主题教学的实施。
一、确定主题,调查研究
据张艳老师介绍,在高三复习“文化创新”这一课时,在试讲时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共绘思维导图——合作探究运用知识”的备课思路进行,在合作探究时提供四则文字材料近千字,设置三个思考探究问题,分别是:(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我们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创新的?(2)丝路精神在“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有何作用?(3)如何借助“一帶一路”的契机,推动“一带一路”走出去,增强他国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模式,侧重知识教学,文字材料冗长,设问陈旧生硬,难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素养也难以落实。按课改项目组建议,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最后选定“燕京八绝的成器之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以“燕京八绝,绝在何处?‘京作’传承,路在何方?燕京八绝,魅力永存!”三个递进式的分主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这种基于中学政治核心素养的研究型主题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前由学生自主确定适合课程需要的教学主题,进行文献研究或实地调查研究,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置简明扼要的问题:“‘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为参会的国家领导人及其配偶准备了一份地道的中国礼物,是什么呢?”以时政热点烘托良好的课堂氛围,设问逻辑“是什么”考察基础性知识,随后通过“演示文稿”展示“燕京八绝”的图片,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自然高效。同时以北京地域性文化资源作为情境载体,学生自豪感油然而生,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根本素养得以内化。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本例中,学生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收集大量论据和实例,分析说明“燕京八绝,绝在何处”,论证探究“‘京作’传承,路在何方”,归纳演绎“燕京八绝,魅力永存”。在这些分主题统领下,设置了更符合课程内容、更细化的问题:“概括‘燕京八绝’传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请你为‘燕京八绝’摆脱传承困境提出合理化建议。”在这里,以问题为纽带,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依托主题所创设的真实情境,注重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与合作探究的空间,以及给予学生充分表达交流的机会。这一环节,各小组以海报、演示文稿或实物投影展示观点和方案建议,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学生事先进行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依靠团队的力量,以任务驱动,明确分工,取长补短,依托主题进行调查与探究展示,学生情感品质和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四、归纳总结,演绎提高
学生在分组讨论、交流展示的基础上,主动提出各种建议,生成各种答案,归纳出文化创新的途径: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形式内容、传播手段不断创新。
针对“燕京八绝,魅力永存”这一主题,依据活动主题与课程内容设置两个具有开放性的观点进行辨析与探究:(1)观点辨析:有人认为,手工制作成本高、效率低,何不用机器生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2)合作探究:“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上选“燕京八绝”作为“国礼”有何作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对所学核心知识进行演绎延伸,同时与导入环节首尾呼应,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
五、回归生活,感悟升华
立足生活,回归生活,是政治教学应有之义。本例中,以课本相关知识点为切入点,巧妙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不断拓展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创新性课后作业:“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拥有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请你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新写一份倡议书。(200字左右)”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切实将知识转化为情感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