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级小学生数学拓展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可以说,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思考”学段目标,把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直接指向学生参与数学相关的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明确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并得到发展。培养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拓展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策略。

一、定性分析,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


  正确表达解题过程固然很重要,但解题表述之前的分析思维更为重要。可以说,没有正确的解题思维,很难得到正确的解题过程。通俗地讲,定性分析就是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找准信息,并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告诉学生想要正确地解题就必须认真读题,边读边思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已知信息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单位名称有没有统一?这样的思考能使学生对题目的内容、结构有一个正确的整体认知。对于题目中的关键性语句,要提醒学生反复读、反复比较。
  设计题目:一个长方体的广告灯箱,长8dm,宽4dm,高15dm,框架由不锈钢条制作,制作10个这样的灯箱,至少需要不锈钢多少米?
  存在问题:在问题中没有明确给出“求棱长和”的关键字,所以有许多学生没有理解透彻题目,以至错误地认为题目的要求是求表面积。
  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明白已知条件是什么→明确所求的是不锈钢条的总和(也就是求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注意到题目中长、宽、高的单位是“分米”,而最后求的结果是“米”作单位,要记得进行单位转换。
  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和技巧,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分析题目、弄清题意的良好习惯,并把各种感官调动起来,把读、划、想、记等结合起来,深入理解题目的结构,理清思路,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

二、引导学生活学灵用,拓宽学生的思维


  现在小学课本的数学练习基本上都是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处处存在的”,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引入新知,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新鲜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体验学以致用的真实活动。
  设计题目:小明缺钙了,医生给他开了一瓶钙片,一共有80片,每天吃2次,每次吃2片,那么这瓶钙片小明可以吃几天呢?
  教学方式:这道题用“吃钙片”的生活场景,将题目和小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可在课堂上对这一题目进行拓展,使学生深入探究,并自然地引出所要学的知识:多步运算。
  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创设实际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家H·Freudenthal曾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对一些数学问题,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生产实际这些角度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相关的经验来理解问题。
  设计题目:有关粉刷墙壁面积的问题。
  存在问题:空间观念比较弱、缺乏空间想象力或者对一些实体概念不清晰,在解题时对具体粉刷的面积比较模糊,尤其对粉刷哪几个面不是很清晰。
  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室的实体让学生们观察并理解。

  通过观察,学生知道粉刷教室的面积需要算五面墙的表面积,再减去门和窗的面积。
  四、运用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数学解题中,往往是从已知一步步推理得到结论。然而有些数学题,若总是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则会比较困难,比如常常伴随有较大的运算量,有时甚至无法解答。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多注意定义、定理、公式的逆向运用,往往可以使问题简化。
  设计题目:男孩和女孩各喝一盒同样容积的牛奶,男孩喝了一盒的3/5,女孩喝了一盒的2/3,他们谁喝剩的多?
  一般的解题思路:把一盒看成单位“1”:1-3/5=2/5,1-2/3=1/3。通分:2/5=6/15,1/3=5/15。因为6/15
其他文献
不少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对教育科学研究产生了误解,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他们没有时间、条件、能力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阐述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误区,理清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关系,在阐明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性、优越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路径。一、问题缘起: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困惑  笔者通过深入调研后发现,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学研
期刊
一所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它的每一处环境、每一个角落,都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教师和学生高雅的情操。我校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办学特色是行远教育,普及国学,以培养品行端正、才思敏捷、体艺双馨,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学生。为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学校的国学特色,推进“寻根·厚德·睿智·健体”的课题探究。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在平凡、普通而又细致的教育教学中,我努力引领学生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期刊
近年来,在学校文化引领下,我致力于语文“善智课堂”研究。所谓“善智课堂”,即是让每一堂课围绕核心内容设计一个“主问题”,在引导学生解决“主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通过“五个环节”(即“善读质疑”“善思解疑”“善品共享”“善悟入情”“善用生智”)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语文综合能力。下面,以《难忘的八个字》课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落实这五个环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兴趣培养、文段鉴赏、阅读积累、习惯养成这四个方面,探索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 深情诵读,体验语言文字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培养语感、陶冶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地诵读美文,读出文意,读出
期刊
科幻小说是集“科学”“幻想”“小说”三要素于一体的文学艺术,它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教学载体。让科幻小说走进语文课堂,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缺乏想象力,不利于语文学习。在学习各类文章或诗歌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想象,往往会吃力不讨好。例如,在欣赏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时,若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将“荷塘月色”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进行了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教学《白鹅》为例,阐述聚焦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教学策略。  三读得意:感知文本形象  “得意”,即引领学生读懂文本,了解旨意。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这个环节是
期刊
情感是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重视情感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美感;要求考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因此,高中数学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外,
期刊
一切数学知识都是围绕问题产生的,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其实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零散的支架,如能将这些“支架”按照学生的思维搭建在一起,形成“问题链”,则能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有效课堂。一、确定核心问题,形成问题链主链  核心问题是问题链的基石,它应该是根据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目标,结合学生学情提出的。每一个核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