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毕业生是指完成高职专业教育后走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拥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高等专业技术能力,是市场上重要的人力资本群体。对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及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状况及其形成机制,同时对高职教育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和完善社会功能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问卷填答方式进行调查,以安徽省公立高职院校2002年以后毕业的200名毕业生作为对象,有效样本为151份,回复率为75.5%。主要以铜陵、芜湖、合肥、阜阳4所高职院校为主,分别涵盖了安徽省的江南江北、淮南淮北等地,从学校性质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选择这样的样本进行研究有着较强的代表性。
高职毕业生的代内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的位置的变动,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个类型(代际流动是指上一代父辈与下一代子女之间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情况,代内流动是指个人所经历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情况)。对于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可以从职业流动视角考察,我们先分析其代内的职业流动。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变动,是劳动者放弃又获得劳动角色的过程,涉及就业区域、职业种类和从业职务等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流动与社会进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就业政策及个人职业能力等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职业流动对社会及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就业区域流动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政策具有差异性,所以首先通过高职毕业生就业区域的变化来了解其社会流动。已有文献认为我国高职生就业地区集中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的热点。但是,安徽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初次就业选择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都市和目前就业选择,在这些区域的比例均为18.45%,前后并未发生变化。相反,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在中小城市和一般省会城市就业;由于农村近些年的发展及村官选选拔制度的实施,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了农村和小城镇等地区。
职业种类流动 本次调查共涉及建筑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业管理、文秘、电气自动化、环境艺术设计、会计、电子商务、采矿、社区管理、导游、通信技术、护理学、税务、数控技术等21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在初次就業中,92.72%的高职毕业生职业流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业等,而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及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行业工作的比例极少,共计7.28%;在目前就业中,这两个比例分别为89.4%和10.6%,前后对比,略有变化。
从业单位中担任的职务及工资水平 分析高职毕业生在所在单位中的职务变化及工资水平是从一个侧面了解该毕业生的职业地位和就业能力,也能部分地反映一个人一生的职业流动状况。这次调查将安徽省高职毕业生在从业单位中的职务分成高层、中层领导、部门管理和无任何职务四类。其中从无任何职务到有职务的比率由80.13%下降到59.6%,这个变化率最大。
同时,高职生毕业生的工资水平相关数据显示,初次就业中,工资最高水平在4000~5000元,处在这一水平的占样本总体的1.32%,而目前就业中,工资最高水平在9000元及其以上,占样本总体的6.62%,工资超过4000而低于9000元的累计比例达18.54%。
职业流动频率 为了了解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流动频率,设计了“你总共换了多少次工作?”这个问题, 结果显示,换过4次以上职业的占9.27%,换过3次职业的占22.52%,换过2次职业的占23.84%,换过1次职业的占21.19%,从未换过职业的占23.18%。
高职毕业生的代际流动
代际流动是指上一代(父亲)与下一代(子女)之间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情况,分析高职毕业生的代际流动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高职生群体在社会职业结构中的分布,也有助于高职教育学历过程对该群体参与社会竞争和向上流动的支持力研究。
受教育程度比较
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群体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与高职毕业生的专科学历水平相对比,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同为大专水平的占8.61%,大专以下的占89.4%,本科及以上的占1.99%。从数据结果来看,在受教育程度上,子女绝大多数都高于父亲,但也有少数不及父亲的受教育层次。
职业阶层流动
职业的变化根据陆学艺的十大阶层的划分,以高职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和具体工作类别为基础,在政府机关人员、事业单位人员、自营公司工厂雇主、个体工商户、私营公司工厂雇员(包括)、农业种植户和其他七种职业阶层上作出比较。把父亲职业地位和子女职业地位做交叉频数分析。
高职毕业生社会流动特点
根据以上对高职毕业生的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状况的描述,可以找寻出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特点,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高职生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以下从几个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归纳:
第一,个体代内流动方向为向上流动,从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与目前就业对比来看,无论是在担任职务、收入水平、从事的具体工作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第二,就业区域的选择趋于理性,有部分选择沿海和大城市,更多的却选择中小城市,甚至有的流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在被问及“您最向往在什么地方工作?”时,选择沿海和大都市的占26.49%,而选择农村、小城镇和一般省会及中小城市的分别为5.96%和66.56%。第三,职业流动频率较高,但是流动范围偏小,一般在制造业中的某个特定行业内和服务业范围流动,而在服务业中,行业的选择也局限于商业服务,几乎很少涉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第四,代际流动总体是向上的,单纯从数据看,父亲职业地位处于最低阶层的高职毕业生的向上代际流动要比父亲职业地位处于最高阶层的高职毕业生的向上代际流动明显。
经济发展、社会开放与政策支持的影响
一个社会越开放,社会流动就越有可能。高职毕业生的高流动率与我们社会开放程度提高有很大关系。求职有各种人才交流市场提供信息和平台,就业任职通过公开考试竞争上岗,辞职只需一纸辞职信即可;我国宏微观经济稳定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小微企业不断壮大;国家政策给予相关的鼓励和支持,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改变际遇的可能。这些都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
高职毕业生接受高职教育有各种原因,但是跟本科教育相比,只有起点不同,在过程和终点上不应该有不同待遇,不能因当初的选择而限制了以后更好的发展。所以,社会需要更加开放,尤其真正打破专业、学历、传统思想桎梏,给高职毕业生更宽阔、更平等、更公正的择业空间。
高职教育因素
教育是影响群体参与分层与流动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为高职生提供了专业技术和应用型技能,是高职毕业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在调查中,高职毕业生在制造业中的高就职率就体现了这一点,但调查同样也显示了从事工作与专业有38.41%的不对口率,这也表明高职教育面临发展的挑战。所以,高职教育应该在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的一致性上下工夫,在培养真正能适应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性人才上下工夫,而不是为高职生的社会流动制造“文化障碍”。同时,也要着力打造为高职生群体量身定做的就业体制,如合理的“专升本”制度,为部分高职生流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机关等增加“硬件”,使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方向更加自由、更加多元。
高职生自身的努力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生总量的不断增长及社会上对高职生的不公正待遇,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压力增大。这都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上的职业流动。尽管如此,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因此气馁,调查中被问及“在目前的工作中,您认为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有哪些劣势和优势?”时,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都能正视自己的劣势和优势,同时很有信心地面对,打算用自身努力弥补自身先前不足,积极寻找向上流动机会。
总之,高职毕业生群体作为拥有较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的群体,是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社会流动状况会成为影响社会阶层的构成分布的一个方面,对他们流动状况的分析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向上流动,同时也促使形成更多的适合该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
本文以问卷填答方式进行调查,以安徽省公立高职院校2002年以后毕业的200名毕业生作为对象,有效样本为151份,回复率为75.5%。主要以铜陵、芜湖、合肥、阜阳4所高职院校为主,分别涵盖了安徽省的江南江北、淮南淮北等地,从学校性质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选择这样的样本进行研究有着较强的代表性。
高职毕业生的代内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的位置的变动,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个类型(代际流动是指上一代父辈与下一代子女之间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情况,代内流动是指个人所经历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情况)。对于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可以从职业流动视角考察,我们先分析其代内的职业流动。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变动,是劳动者放弃又获得劳动角色的过程,涉及就业区域、职业种类和从业职务等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流动与社会进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就业政策及个人职业能力等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职业流动对社会及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就业区域流动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政策具有差异性,所以首先通过高职毕业生就业区域的变化来了解其社会流动。已有文献认为我国高职生就业地区集中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的热点。但是,安徽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初次就业选择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都市和目前就业选择,在这些区域的比例均为18.45%,前后并未发生变化。相反,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在中小城市和一般省会城市就业;由于农村近些年的发展及村官选选拔制度的实施,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了农村和小城镇等地区。
职业种类流动 本次调查共涉及建筑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业管理、文秘、电气自动化、环境艺术设计、会计、电子商务、采矿、社区管理、导游、通信技术、护理学、税务、数控技术等21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在初次就業中,92.72%的高职毕业生职业流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业等,而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及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行业工作的比例极少,共计7.28%;在目前就业中,这两个比例分别为89.4%和10.6%,前后对比,略有变化。
从业单位中担任的职务及工资水平 分析高职毕业生在所在单位中的职务变化及工资水平是从一个侧面了解该毕业生的职业地位和就业能力,也能部分地反映一个人一生的职业流动状况。这次调查将安徽省高职毕业生在从业单位中的职务分成高层、中层领导、部门管理和无任何职务四类。其中从无任何职务到有职务的比率由80.13%下降到59.6%,这个变化率最大。
同时,高职生毕业生的工资水平相关数据显示,初次就业中,工资最高水平在4000~5000元,处在这一水平的占样本总体的1.32%,而目前就业中,工资最高水平在9000元及其以上,占样本总体的6.62%,工资超过4000而低于9000元的累计比例达18.54%。
职业流动频率 为了了解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流动频率,设计了“你总共换了多少次工作?”这个问题, 结果显示,换过4次以上职业的占9.27%,换过3次职业的占22.52%,换过2次职业的占23.84%,换过1次职业的占21.19%,从未换过职业的占23.18%。
高职毕业生的代际流动
代际流动是指上一代(父亲)与下一代(子女)之间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情况,分析高职毕业生的代际流动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高职生群体在社会职业结构中的分布,也有助于高职教育学历过程对该群体参与社会竞争和向上流动的支持力研究。
受教育程度比较
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群体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与高职毕业生的专科学历水平相对比,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同为大专水平的占8.61%,大专以下的占89.4%,本科及以上的占1.99%。从数据结果来看,在受教育程度上,子女绝大多数都高于父亲,但也有少数不及父亲的受教育层次。
职业阶层流动
职业的变化根据陆学艺的十大阶层的划分,以高职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和具体工作类别为基础,在政府机关人员、事业单位人员、自营公司工厂雇主、个体工商户、私营公司工厂雇员(包括)、农业种植户和其他七种职业阶层上作出比较。把父亲职业地位和子女职业地位做交叉频数分析。
高职毕业生社会流动特点
根据以上对高职毕业生的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状况的描述,可以找寻出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特点,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高职生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以下从几个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归纳:
第一,个体代内流动方向为向上流动,从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与目前就业对比来看,无论是在担任职务、收入水平、从事的具体工作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第二,就业区域的选择趋于理性,有部分选择沿海和大城市,更多的却选择中小城市,甚至有的流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在被问及“您最向往在什么地方工作?”时,选择沿海和大都市的占26.49%,而选择农村、小城镇和一般省会及中小城市的分别为5.96%和66.56%。第三,职业流动频率较高,但是流动范围偏小,一般在制造业中的某个特定行业内和服务业范围流动,而在服务业中,行业的选择也局限于商业服务,几乎很少涉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第四,代际流动总体是向上的,单纯从数据看,父亲职业地位处于最低阶层的高职毕业生的向上代际流动要比父亲职业地位处于最高阶层的高职毕业生的向上代际流动明显。
经济发展、社会开放与政策支持的影响
一个社会越开放,社会流动就越有可能。高职毕业生的高流动率与我们社会开放程度提高有很大关系。求职有各种人才交流市场提供信息和平台,就业任职通过公开考试竞争上岗,辞职只需一纸辞职信即可;我国宏微观经济稳定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小微企业不断壮大;国家政策给予相关的鼓励和支持,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改变际遇的可能。这些都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
高职毕业生接受高职教育有各种原因,但是跟本科教育相比,只有起点不同,在过程和终点上不应该有不同待遇,不能因当初的选择而限制了以后更好的发展。所以,社会需要更加开放,尤其真正打破专业、学历、传统思想桎梏,给高职毕业生更宽阔、更平等、更公正的择业空间。
高职教育因素
教育是影响群体参与分层与流动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为高职生提供了专业技术和应用型技能,是高职毕业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在调查中,高职毕业生在制造业中的高就职率就体现了这一点,但调查同样也显示了从事工作与专业有38.41%的不对口率,这也表明高职教育面临发展的挑战。所以,高职教育应该在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的一致性上下工夫,在培养真正能适应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性人才上下工夫,而不是为高职生的社会流动制造“文化障碍”。同时,也要着力打造为高职生群体量身定做的就业体制,如合理的“专升本”制度,为部分高职生流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机关等增加“硬件”,使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方向更加自由、更加多元。
高职生自身的努力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生总量的不断增长及社会上对高职生的不公正待遇,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压力增大。这都影响了他们在社会上的职业流动。尽管如此,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因此气馁,调查中被问及“在目前的工作中,您认为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有哪些劣势和优势?”时,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都能正视自己的劣势和优势,同时很有信心地面对,打算用自身努力弥补自身先前不足,积极寻找向上流动机会。
总之,高职毕业生群体作为拥有较高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的群体,是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社会流动状况会成为影响社会阶层的构成分布的一个方面,对他们流动状况的分析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向上流动,同时也促使形成更多的适合该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