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把培养学生能写、会写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开展以来,这一点更是前所未有地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最能说明其重视程度的,就是它已成为最近几年中考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不仅如此,新近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也多处强调中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感受独特,体会真切。这对于提高广大中学生人文素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然而,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大不如人意,令人忧虑。就拿中考作文来说吧,有些考生不顾题意,一个劲在那里表决心、谈志愿,用假话、大话、空话替代谈“选择”;有的文中并无一丁点能引起“触动”的因由,却“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词)满纸苦闷、彷徨、伤感,十足的恨男怨女的派头,十分矫情;有的调侃一切,玩世不恭,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和对社会的冷漠;还有的胡编乱造随意拼凑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以博取阅卷人的好感。这些作文表现出多方面的不足,但最突出的是作者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也根本没有考虑到要以一种诚实、信任、恳切的态度与读者沟通交流。这些文章中要么“无情”,要么是一些“不精不诚”之情,因而,不可避免的引起读者心理的拒绝与排斥。 中考作文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倾向。这种倾向制约着中学生中学语文素质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为缺“真”少“实”的主体不能承载素质教育的科学之舟。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文章多一些真情实感呢?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探讨、总结,有很多话可说,下面结合实际谈谈为达到这一目的写作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把个性发展、创造性发挥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统一起来
写作中发展个性,展示其创造性,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的学生片面理解“个性化”和“创造性”,以为想到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以致一些学生的文章的思想感情与自己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相去甚远,可他们还自以为是“个性化”“创造性”的表现。类似情况在中学生中还不是个别。事实告诉我们,“个性化”“创造性”离不开科学的轨道,离不开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举例说,如果我们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存在误区,那么,就会出现前例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缺乏真挚坦诚、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那么,写作就可能习惯于以假示人;如果我们思想方法简单片面,那么,文章就常常表现出狭隘偏激;如果我们自私,缺乏责任感,那么,文章就难免流露出冷漠和消极。“从水管理流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鲁迅语)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文章的思想情感,这已是用不着多加证明的道理,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决不能以一方面来抵消另一方面,去谋求本已残缺灰暗的完美。事实上,“个性化”的表现,“创造性”的发挥和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二者相互统一,才是提高我们的文章“真情实感”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写作目的,增强角色意识
写文章总要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即实现某种特定需要。为实现这种需要,作者必须根据具体交际对象、环境和条件,借助构成文章的各种要素的完美组合,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实现交际目的。这一过程表明,写作目的和具体交际对象、环境和条件对文章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起着客观制约作用。而作者对以上各方面及其关系的综合考量把握正确与否,决定着文章思想表达,情感抒发质量的高下。在写作中,不少同学缺乏角色意识,只追求老师给个好分数,因而他们的作文或矫情做作,或寡情少感,或情感泛滥,或情无寄托、浪费情感。何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在动笔之时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以什么身份说话,对谁说话,说些什么,怎样说才能达到目的等等问题没有考虑或考虑甚少。让人感兴趣的是,有些学生的非习作、非应试文章,如发言稿、书信、日记等等,却内容充实,情感真挚,非常具有可读性、感染力。要探讨其成功的道理,自然不能忽略作者全心投入写作时明确的目的性和角色意识。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和角色意识,就有了激活思维,激发情感的内驱力,因而文章也就有了真情实感。
三、利用好生活积累,从自己的生活写起
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所反映的问题缺少深切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从客观上说,中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子,紧张繁忙的生活节奏确实不利于我们去直接观察、感受、认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但“不利”不是不能。我们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十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家庭、学校、社会的万千气象,那一处不是丰富多彩?即令是“三点一线”,又何处无故事,何处无图画,何处无精神?其间该有多少让我们感兴趣的的东西?毫无疑问,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也为我们在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方面道理可从曹雪芹、鲁迅等大作家身上得到印证。然而不少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生活,对身边的人、事、物不加留意,每至作文就搜索枯肠,舍近求远,把那些自己不感兴趣,不熟悉,也无感受,又缺少认识的材料搬运过来塞进文章。这样的文章缺少真情实感当然再自然不过。由此可知,利用好自己的生活积累,首先写好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人和事,写好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反映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认识、看法,对初学写作者来说是一条很重要,也很管用的经验。如此下去,再逐步扩大表现生活的范围,那么,我们文章的真情实感就不再会是可望不可求的了。
四、敞开心扉和读者交流
文章是否有真情实感还取决于作者的心理状态。如果作者能平等的看待读者,把写作看成是和忠实的朋友的思想情感交流,不设心理防线,大胆坦诚的向对方讲述、议论、倾诉,那么,文章就会情真意切,就有感染人的力量。读者在情感上接受了你,信任你,那么就能很容易地认同并接受你所表达的一切。 值得指出的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定的勇气,有鲁迅先生那样敢于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的勇气;其中包括暴露解剖自己的弱点、缺点、自私、萎琐、卑下、甚至可耻的那一面。能做到这样,那么,文章的“情”之真,“感”之实,谁会怀疑呢?如果面对与《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心灵的选择》类似的作文题,能从这方面考虑一下,作文成功的可能性或许更大些。 怎样让文章多一些真情实感,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也是一个综合素质问题;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力,要长期努力。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要解决写作中许多困扰我们的其它难题就容易多了,写作中的“个性化”“创造性”的表现和发挥就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写作能力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然而,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大不如人意,令人忧虑。就拿中考作文来说吧,有些考生不顾题意,一个劲在那里表决心、谈志愿,用假话、大话、空话替代谈“选择”;有的文中并无一丁点能引起“触动”的因由,却“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词)满纸苦闷、彷徨、伤感,十足的恨男怨女的派头,十分矫情;有的调侃一切,玩世不恭,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和对社会的冷漠;还有的胡编乱造随意拼凑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以博取阅卷人的好感。这些作文表现出多方面的不足,但最突出的是作者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也根本没有考虑到要以一种诚实、信任、恳切的态度与读者沟通交流。这些文章中要么“无情”,要么是一些“不精不诚”之情,因而,不可避免的引起读者心理的拒绝与排斥。 中考作文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倾向。这种倾向制约着中学生中学语文素质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为缺“真”少“实”的主体不能承载素质教育的科学之舟。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文章多一些真情实感呢?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探讨、总结,有很多话可说,下面结合实际谈谈为达到这一目的写作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把个性发展、创造性发挥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统一起来
写作中发展个性,展示其创造性,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的学生片面理解“个性化”和“创造性”,以为想到什么就可以写什么,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以致一些学生的文章的思想感情与自己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相去甚远,可他们还自以为是“个性化”“创造性”的表现。类似情况在中学生中还不是个别。事实告诉我们,“个性化”“创造性”离不开科学的轨道,离不开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举例说,如果我们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存在误区,那么,就会出现前例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缺乏真挚坦诚、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那么,写作就可能习惯于以假示人;如果我们思想方法简单片面,那么,文章就常常表现出狭隘偏激;如果我们自私,缺乏责任感,那么,文章就难免流露出冷漠和消极。“从水管理流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鲁迅语)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文章的思想情感,这已是用不着多加证明的道理,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决不能以一方面来抵消另一方面,去谋求本已残缺灰暗的完美。事实上,“个性化”的表现,“创造性”的发挥和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二者相互统一,才是提高我们的文章“真情实感”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明确写作目的,增强角色意识
写文章总要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即实现某种特定需要。为实现这种需要,作者必须根据具体交际对象、环境和条件,借助构成文章的各种要素的完美组合,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实现交际目的。这一过程表明,写作目的和具体交际对象、环境和条件对文章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起着客观制约作用。而作者对以上各方面及其关系的综合考量把握正确与否,决定着文章思想表达,情感抒发质量的高下。在写作中,不少同学缺乏角色意识,只追求老师给个好分数,因而他们的作文或矫情做作,或寡情少感,或情感泛滥,或情无寄托、浪费情感。何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在动笔之时对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以什么身份说话,对谁说话,说些什么,怎样说才能达到目的等等问题没有考虑或考虑甚少。让人感兴趣的是,有些学生的非习作、非应试文章,如发言稿、书信、日记等等,却内容充实,情感真挚,非常具有可读性、感染力。要探讨其成功的道理,自然不能忽略作者全心投入写作时明确的目的性和角色意识。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和角色意识,就有了激活思维,激发情感的内驱力,因而文章也就有了真情实感。
三、利用好生活积累,从自己的生活写起
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所反映的问题缺少深切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从客观上说,中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子,紧张繁忙的生活节奏确实不利于我们去直接观察、感受、认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但“不利”不是不能。我们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十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家庭、学校、社会的万千气象,那一处不是丰富多彩?即令是“三点一线”,又何处无故事,何处无图画,何处无精神?其间该有多少让我们感兴趣的的东西?毫无疑问,这些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也为我们在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方面道理可从曹雪芹、鲁迅等大作家身上得到印证。然而不少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生活,对身边的人、事、物不加留意,每至作文就搜索枯肠,舍近求远,把那些自己不感兴趣,不熟悉,也无感受,又缺少认识的材料搬运过来塞进文章。这样的文章缺少真情实感当然再自然不过。由此可知,利用好自己的生活积累,首先写好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人和事,写好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反映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认识、看法,对初学写作者来说是一条很重要,也很管用的经验。如此下去,再逐步扩大表现生活的范围,那么,我们文章的真情实感就不再会是可望不可求的了。
四、敞开心扉和读者交流
文章是否有真情实感还取决于作者的心理状态。如果作者能平等的看待读者,把写作看成是和忠实的朋友的思想情感交流,不设心理防线,大胆坦诚的向对方讲述、议论、倾诉,那么,文章就会情真意切,就有感染人的力量。读者在情感上接受了你,信任你,那么就能很容易地认同并接受你所表达的一切。 值得指出的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定的勇气,有鲁迅先生那样敢于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的勇气;其中包括暴露解剖自己的弱点、缺点、自私、萎琐、卑下、甚至可耻的那一面。能做到这样,那么,文章的“情”之真,“感”之实,谁会怀疑呢?如果面对与《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心灵的选择》类似的作文题,能从这方面考虑一下,作文成功的可能性或许更大些。 怎样让文章多一些真情实感,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也是一个综合素质问题;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力,要长期努力。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要解决写作中许多困扰我们的其它难题就容易多了,写作中的“个性化”“创造性”的表现和发挥就会有实质性的突破,写作能力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