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是全社会的愿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刻苦努力学习。因此,把握好新时代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变化特点,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成为提高中学教育服务工作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一、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健全”的中学生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中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开展智力体能训练、适时进行情感教育、性格矫治教育和耐挫折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类主题班会,对中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的指导、渗透性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我保护意识发展,健全和完善学生对人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提高核心素养,深化他们对健康的理解:“健康是一个人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教师要抓住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组织各种校园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认识。如教师可以举行诸如“我更快乐”的评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总结自己认为快乐的一件事、一个表情、一个瞬间,先通过小组评选、全班评选,最后再进行全年级评选,直到参加全校评选。这样的活动可以使中学生充分发掘和放大自己内心的快乐,同时还能学会如何分享快乐,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将产生很大的影響。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多样化的校内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教育者要依托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和技术,结合日常教学、学生心理状态和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制定心理健康辅导计划,明确辅导目的、促进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智能,帮助他们正确认知社会,让他们能够从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爱与真情,进而回馈社会付出与奉献,形成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发展关系。对中学生存在的较为特殊的个性化的心理问题,可以聘请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以使他们尽快走出心理困境,养成健康心理。教师应该常怀耐心、细心和恒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三、借力互联网资源,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我国已进入“互联网 ”新时代,学校可以借助新媒体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交互平台,传播心理知识,进行心理咨询与教学和成果反馈等,从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新途径。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交互平台,发挥其资源优势,开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各种资源。恰当地使用网络资源会有四个显著作用:第一,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广泛媒体学习资源;第二,可以利用微课、微动画等形式,将课堂教学搬至网络,实现匿名互动,更加科学地实现心理问题的保密性和问题解决的有效性;第三,在平台设置专业心理咨询区、倾诉区与心理测试区等,引导学生在线进行心理测试,自主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与调整;第四,建立网络心理档案与资料库,更加方便、严谨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沟通平台,构建多维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另外,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沟通平台,让互联网上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有利于中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发展性目标。
四、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力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在校学生大多的心理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和他的家庭有关,尤其是中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发育迅猛,中学生在面临学业、发育、交往、友情、爱情等诸多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来缓解或舒散心理压力,迫切需要多方的援助。互联网为家庭和学校的合二为一提供了绿色通道,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利用互联网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可以通过微信、QQ平台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将学生可能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有些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教师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事先咨询学生家长的意见或建议,毕竟,家长在某些方面对自己的孩子更加“知底”,可以为老师的心理教育提供参谋或适切的意见。
责任编辑 徐国坚
一、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健全”的中学生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中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指导、开展智力体能训练、适时进行情感教育、性格矫治教育和耐挫折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类主题班会,对中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的指导、渗透性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我保护意识发展,健全和完善学生对人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提高核心素养,深化他们对健康的理解:“健康是一个人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教师要抓住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组织各种校园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我认识。如教师可以举行诸如“我更快乐”的评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总结自己认为快乐的一件事、一个表情、一个瞬间,先通过小组评选、全班评选,最后再进行全年级评选,直到参加全校评选。这样的活动可以使中学生充分发掘和放大自己内心的快乐,同时还能学会如何分享快乐,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将产生很大的影響。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多样化的校内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教育者要依托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和技术,结合日常教学、学生心理状态和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制定心理健康辅导计划,明确辅导目的、促进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智能,帮助他们正确认知社会,让他们能够从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爱与真情,进而回馈社会付出与奉献,形成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发展关系。对中学生存在的较为特殊的个性化的心理问题,可以聘请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以使他们尽快走出心理困境,养成健康心理。教师应该常怀耐心、细心和恒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三、借力互联网资源,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我国已进入“互联网 ”新时代,学校可以借助新媒体搭建心理健康教育交互平台,传播心理知识,进行心理咨询与教学和成果反馈等,从而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新途径。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交互平台,发挥其资源优势,开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各种资源。恰当地使用网络资源会有四个显著作用:第一,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广泛媒体学习资源;第二,可以利用微课、微动画等形式,将课堂教学搬至网络,实现匿名互动,更加科学地实现心理问题的保密性和问题解决的有效性;第三,在平台设置专业心理咨询区、倾诉区与心理测试区等,引导学生在线进行心理测试,自主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与调整;第四,建立网络心理档案与资料库,更加方便、严谨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沟通平台,构建多维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另外,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沟通平台,让互联网上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有利于中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发展性目标。
四、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力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在校学生大多的心理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和他的家庭有关,尤其是中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发育迅猛,中学生在面临学业、发育、交往、友情、爱情等诸多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来缓解或舒散心理压力,迫切需要多方的援助。互联网为家庭和学校的合二为一提供了绿色通道,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利用互联网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可以通过微信、QQ平台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将学生可能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有些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教师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事先咨询学生家长的意见或建议,毕竟,家长在某些方面对自己的孩子更加“知底”,可以为老师的心理教育提供参谋或适切的意见。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