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这件事:事倍功半OR事半功倍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an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会”恐怕是职场人士最为熟悉的一种“工作方式”,有人说,不开会的职场人士要么工作不饱满,要么级别不够高。还有人说,开会是工作方法,是一种工作态度,还是领导评定你忙与不忙的标准。
  
  中华英才网近日对京津沪、珠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共计 2000名职场人士,进行了一次主题为“开会这点事儿”的专项职场调查,从中可以看出职场人对开会这件事的态度。
  
  六成职场人士被会议包围,有利有弊众说纷纭
  
  在本次调查中,59%的职场人士表示其几乎隔一天就要开一次会,14%的人士则每天都会开会,另有 5%的职场人士则是每天都有2~ 3个会议等着开。而对于这些会议的态度,10%的受访者表示根本没有必要开会,42%的人士表示“只有一小部分会议是值得开的”,剩余的 36%和 10%的受访人士则比较认可会议的必要性,分别选择了“大部分都有必要”和“全都很必要”。
  
  在涉及开会意义的更进一步调查中,40%的人士表示会议主要是“汇集大家的智慧”,27%的人士表示“是与别人沟通的好机会”,其余选项的选择者较少,如“工作的调剂”“形式而已”等选择只有 7%和11%。
  
  针对这一调查结果,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张廷文认为,从调查来看,参与会议的情况和职场内部人员的“划分”基本相符,高层每天会议很多、业务部门“隔天一会”也很正常,小部分职能部门的人员基本不开会,但在这个结果之外,相当数量的职场人士对开会已经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厌烦”,认为这些会议“只有一小部分值得开”,这就需要引起企业的重视。实际上企业的会议往往是把“双刃剑”,会议效率高,将会促进企业内外部沟通协调,而会议效率低下,则会大量消耗人力资源,同时对公司的业务发展也起不到丝毫的积极作用。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职场人士呼吁“合理会议”,下班时间安排开会“无人喝彩”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13%的人士表示“一旦自己不能决定的事情,就会发起会议”,39%的人士表示自己召开会议主要是因为“项目涉及人员较多”,19%的人士是因为“其他沟通方式难以解决”而发起会议,还有 15%和 12%的人士分别因为“程序复杂”和“跨部门项目”而发起会议。但是,另一项交叉调查的结果则显示,54%的人士在会议中只是“偶尔发言”,13%的人士则“从不发言”,只有 22%的人士表示自己“经常发言”。
  
  会议无疑会占用不少时间,如果和自己其他工作计划有所冲突时,职场人士会如何选择呢? 35%的人士表示“会议优先,自己会加班完成其他工作”,36%的人士表示“必须参与的会就去开”,选择“开会同时工作”“先把工作完成,不开会”的人士分别占到 5%和7%。另一个比较令人关注的情况是,下班时间突然被通知开会,30%的人士选择了“比较情愿地参加”,34%的人士则表示“非常不情愿,但不得不参加”,另有合计 33%的人士直接表示“视情况而定或想些办法,不重要就不参加,或干脆就不参加”。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张廷文表示,企业的“会议管理”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开会,并且严格控制会议时间,解决“紧要的工作问题”,而不要过多涉及项目中无关的事情,不然很容易出现部分人力资源在会议中被浪费的情况。另一方面,会议内容枯燥和形式单一导致会议的效果和参与度低,建议会议可以采用多种轻松的形式,比如茶楼会议、晚餐会等,很多企业的各部门例会,都利用午餐大家在饭桌前的机会,这样既融洽了气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专家也建议职场人士,对于会议也要有选择性地说 “Sorry”,工作是安排好的,但会议往往会“没头没脑”地“插队”进来,这时候就要依据自己的工作情况有所选择,不要各种会议不落空,这样反而不利于自己工作的推进。
  
  人力资源新机遇,会议管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在本次调查的最后,共有 78%的人士支持会议本身对工作有促进作用的观点,不过 27%的人士希望采用电话的方式来代替会议,22%的人士表示“电子邮件”可以代替开会,38%的人士则表示“可以和当事人逐一沟通”,同时分别有18%、30%、24%与 20%的职场
  人士认为,通过会议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逻辑”“协调”“表述”及“判断”能力。
  
  由此,张廷文给出结论,会议本身是一项很好的沟通方式,在调查中可以看到,成功的会议可使企业员工在多项关键能力上获得提升。因此,矛盾的核心还是在于企业对会议的管理,会议不可滥开,有多种方式比开会更利于沟通。同时对会议管理水平的提高,已经逐渐成为很多企业职能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项新工作,提高会议质量就是提高公司整体的运营效率,相信这也将成为企业COO、CHO们日后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其他文献
“学术休假”    中科院将在部分所属单位试行“学术休假”制度。学术休假在发达国家已经制度化,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在职人员职业发展提供的重要而有效的制度形式,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服务一定期限之后都可以申请享受此制度,一些机构还把学术休假作为在职人员的一项个人福利加以保障。事实上这一制度在国外很普遍,这里的休假并非完全去度假,而是带薪去专心学习和研究,在此期间无需参加任何会议和行政事务,很多人会选择在
2000年,刚刚大学毕业几年的他,带着在亲戚和朋友之间筹措的17万元人民币,踏入了电子商务这片蓝海。在当时,电子商务对于许多人来说,根本就是一本天书。  互联网泡沫汹涌,也容易破灭。只一年,它便迅速迎来萧条的冬季。退进取舍中,他最终选择了坚持。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电子商务已成为大势所趋。在经过寒冬的洗礼之后,他也迎来自己事业的春天。2010年末,他所创立与经营的兴长信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人脉在职场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如何积累并维护自己的人脉资源成为令许多不善交际的职场人尤为头疼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自己内向或口才不佳,于是对职场中的各种应酬又爱又怕,对各类社交达人又羡慕又嫉妒;也有人自恃能跟所有人“自来熟”,但到真正需要动用人脉时,却又觉得没有一个稳妥的。我们不妨先看两个失败的案例。  小张大学毕业几年,先后做过教育培训、网络营销等工作,可以说认识了不少人,从别人那里收到的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吃饭”的问题是古代历任统治者尤为关心的问题,饮食的文化浓缩着农业发展史的剪影。哪怕至今,农业一直是当局者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仍是保证国家稳步发展的核心。我国早期的文明与农业息息相关,农业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典型标志。恩格斯曾断言,农业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生产部门,农业也是野蛮低级阶段与野蛮中级阶段的分界口。我国先民对农时的认识长达数千年之久,早在3 000多年前
编者按:金融海啸,不少人一夜之间失去很多资产财富,于是奥斯卡获奖片《贫民  窟的百万富翁》备受追捧。与此同时,一位“中国版贫民富翁”林A,也成为最近网络  关注的人物。我们几经周折了解到,林A是一位企业家,其创业和成功经历颇具传奇色  彩。林A先生以自己真实的成长心路为主线,结合“发掘自己”如何去改变人生的课程  理念,写就了一本独创的“体验式”心灵成长励志书籍——《洗心改命——从负翁到富  翁的
不要说我歧视女性,这样的帽子压下来,就算侥幸存活也是个半身不遂。也别直接驳斥我的观点,因为这是个言论自由的社会,在不触及大原则的前提之下,一切的观点都是可以存活的。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和我争论“能力不分性别”。确实,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和其性别没有直接的关系,纵然会有些影响,也无法阻止一个优秀的人出类拔萃。女人中也有强者,强者中也有女人。但是,我们需要谈一下比例问题,偶尔的不是常态,屈指可数的不代表
在石首的两天里,记者每天都被关正世的事迹打动着。上级、下级、同事、朋友、下岗工人……他们口中的关正世让记者感觉到,老关是个血性男人,是个真实的男人,除了爱就业工作,爱事业,还爱百姓,爱家人。  从今年春节到现在,关正世的妻子易兰身患重病,进入昏迷状态,气管被切开,每天靠呼吸机维持生命。老关爱妻深切,每个周末到武汉同济医院去照看一次妻子,周日再赶回石首工作,风雨无阻。同事们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今年3月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30年,共和国的每一个领域都在述说今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作为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切身利益的中国就业,更是值得大书特书。为了纪念这段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和在领导、同志们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伟大成就,我和一些亲身参与、亲眼见证这段历程的同志共同提笔,合力编写了《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一书。该书从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建立劳动服务公司,改革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确立市场就业主体地位,实施再就业工程
虽然说2009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但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才总是抢手。想不被裁员?想在危机下也过好日子?这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通过的考验,而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这次危机最大的好处,也许是让职场人认清自己,学会怎么去走以后的路。    这个冬天有点冷,金融风暴对国内职场的影响究竟几何?针对眼下的状况,前程无忧(www.51job.com)与天涯经济社区联合进行了“金融风暴下的职场”在线调查,共有 3907
今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出台,为广大民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产生了新的疑问。《职业》特邀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副研究员武玉宁,围绕职场人最关心的养老和医疗两大方面,为职场人解答关于社保的三大疑问。    疑问之一:异地转移接续  社保的异地转移接续,总的原则是,社保关系随人走,缴费年限能累加。  跨省就业参保,养老金如何领取与计算——从籍从长,十年是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