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传统大学语文课的地位发生很大改变,显得可有可无。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职业要求,大学语文是否还有用?我们现在开设的“实用语文”是否够用?大学语文怎样改革才能使高职学生够用?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高职教育者面前,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是唯一出路。行动导向教学法既能发挥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又能体现它的综合力,是目前高职教育探索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对策;行动导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升格为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无论从教育规模还是教育体系都有很大改变。对各个高职院校而言,升格意味着发展空间的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了,学生学历文凭提高了,于招生于就业都是有利的,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本身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与教育体系的改变,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语文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重点基础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大学语文到底怎么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现状如何?在高职发展过程中究竟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诸多应该引起我们高职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关注一:高职语文是否有用?
语文课的重要性在中小学似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不论课时或是师资,语文课都占尽优势。但到了高职院校,在很多人眼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可有可无。首先,从高职院校管理者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权威性和实效性。同样是基础课,教育部对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有目标、教材与课时的明确要求,对大学英语,则有检验英语水平的四六级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发放四六级合格证书,很多学校把它当作硬性指标,以此来衡量学校的英语教育水平,学生也认为取得它可以加重求职的砝码,因此,政治课与英语课的重要地位与中小学并无二致。相比之下,语文的境遇就不同了。它缺乏国家权威的衡量标准,没有大学语文的水平考试,更没有国家统一发放并且认可的合格证书,学生学好学坏影响不大,其次,从高职学生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实用性与趣味性。笔者曾经担任高职护理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其中针对医学专业的记叙文、消息、通讯、文言文等占到一半,尤其是一些医古文,没有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入了解,有些病症与疗法已非常难懂。常常一个文言医学术语要反复解释学生才能弄懂。通常,医古文还篇幅较长,教师讲起来费力,学生听起来无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很少会再用到,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没有需求做支撑,学生自然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另外,“从小学到中学,学了12年语文了,还要学吗?”是很多高职学生的心声,把大学语文看成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也使得很多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尽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但对于讲求实用与时效的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
语文课到了高职阶段真的该砍或该减了吗?对于语文的重要性,科学家的看法则更为长远。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华罗庚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衡量语文的作用,可谓高屋建瓴、引人深思。“行之不远,存之不久”正是教育大师对一些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的深深忧虑,大学语文对学生心智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忽视语文教育,会是怎样的后果呢?“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它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学巨匠站在另一个的角度阐述了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和谐共存的问题,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我们各级教育者的最高目标。
关注二:“实用”是否“够用”?
通常,在以就业为衡量办学质量高低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专业课、基础课安排统统向实用性看齐,这种作法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实用性”是社会对它的要求,也是它固有的特色。
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情况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课时锐减。在很多高职院校,仅有少数管理类和艺术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而其他专业则以开设公共关系等课程代替大学语文,以此来突出来实用性与专业性,殊不知,这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我认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有调查显示“就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门类而言,工学(49.54%)……开设接近或者超过一半,在经济学(59.65%)……开设接近或者超过2/3”不设大学语文的专业很多。关于课时变化,“58%的学校减少。……一般开设一个学期”。不少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变成了《实用语文》,《实用语文》实则开成了《实用文体写作》,其主要针对高职学生以后的职业要求选择写作训练内容,诸如日常事务文书、机关事务文书、专业应用文等等,其间穿插少量的口语训练,这实属高职语文课时大幅压缩下的无奈之举。尽管消息、合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在学生步入职场后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与当下强调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时代需求相比,“实用”是否“够用”?“实用”与“够用”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合格高职学生对于语文的希翼和要求?
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来讲,高职教育是其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就等于直接面对着就业,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它的一切改革都应指向专业、就业、职业。结合专业需求,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基本技能,也是应对职业发展、职业变革的基本保证。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应围绕这“三业”进行。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衡量高职语文教育的得失,我们看到仅强调实用性的大学语文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了,围绕着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大学语文更应担负起培养学生技能性的教育任务,开创务实、创新、够用的新型高职语文教育体系。
关注三:怎样才能“够用”?
高职语文教育怎样改革才能彰显时代精神,满足现时代高职学生的需求? 我们需要对高职语文重新定位。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生源的关系,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中小学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语文训练。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相差不小,与升格前的中专学校相比,生源质量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就高职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语文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平的下降。写,错字连篇;说,辞不达意;读,难解深意。尽管如此,语文课还是被看成可有可无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高职语文有责任对学生初、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概括、梳理和提高,彰显高职语文的基础性、人文性功能。
但仅仅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实际上承载着“基础”与“技能”的双重责任,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又是一门技能课,培养各行各业都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每个求职者终身的关键技能,它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项职业技能。可以说,语文课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更不能是当下的《实用文体写作》,高职语文课的本质属性与功能应该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技能课程,在高职教育中,高职语文是连接学生各门专业课的桥梁,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够用。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高职语文目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教材需要改革,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使得它既具工具性,又体现综合力呢?近年来高职教育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经过教者大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个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高职教育改革成果已越来越多地引用在我们国内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它以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中心,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工作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和职业模拟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综合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以期达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目标。目前,我们在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教学法是项目引导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全新的教学模式自然改变了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偏见,这种既注重锻炼综合能力,又加强职业演练的教法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它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毫无生气的被动学习,二是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总设计师与引导者的角色。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应熟知自己学生所学专业、就业方向、职业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项目,把知识、能力目标贯彻其中。项目既要难易适中,又要切合学生专业实际;其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又要密切关注、检查、监督每一个活动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再次,鉴于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教师应创造机会,加强合作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是未来职业的体验者与项目的执行者。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任务研讨、制定方案、任务分配、沟通合作、自我评估、交流总结等等都需要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亲力亲为”,而不是以往的“袖手旁观”,每一步的态度表现、完成情况都会在分段评价与总评中量化体现,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基本上屏蔽了评价体系的盲区,更全面、更透明地展现出来。
这样,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更好地体现了它与高职教育职业要求相结合的综合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2006-09-13(1).
[2] 张春泉.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N] .人民日报,2008-12-25(4).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2.
[4] [5]王步高 张申平 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 [J].中国大学教学, 2007(3).
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豫科112400430026)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52)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对策;行动导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升格为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无论从教育规模还是教育体系都有很大改变。对各个高职院校而言,升格意味着发展空间的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了,学生学历文凭提高了,于招生于就业都是有利的,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本身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与教育体系的改变,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语文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重点基础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大学语文到底怎么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现状如何?在高职发展过程中究竟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诸多应该引起我们高职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关注一:高职语文是否有用?
语文课的重要性在中小学似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不论课时或是师资,语文课都占尽优势。但到了高职院校,在很多人眼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可有可无。首先,从高职院校管理者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权威性和实效性。同样是基础课,教育部对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有目标、教材与课时的明确要求,对大学英语,则有检验英语水平的四六级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发放四六级合格证书,很多学校把它当作硬性指标,以此来衡量学校的英语教育水平,学生也认为取得它可以加重求职的砝码,因此,政治课与英语课的重要地位与中小学并无二致。相比之下,语文的境遇就不同了。它缺乏国家权威的衡量标准,没有大学语文的水平考试,更没有国家统一发放并且认可的合格证书,学生学好学坏影响不大,其次,从高职学生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实用性与趣味性。笔者曾经担任高职护理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其中针对医学专业的记叙文、消息、通讯、文言文等占到一半,尤其是一些医古文,没有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入了解,有些病症与疗法已非常难懂。常常一个文言医学术语要反复解释学生才能弄懂。通常,医古文还篇幅较长,教师讲起来费力,学生听起来无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很少会再用到,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没有需求做支撑,学生自然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另外,“从小学到中学,学了12年语文了,还要学吗?”是很多高职学生的心声,把大学语文看成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也使得很多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尽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但对于讲求实用与时效的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
语文课到了高职阶段真的该砍或该减了吗?对于语文的重要性,科学家的看法则更为长远。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华罗庚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衡量语文的作用,可谓高屋建瓴、引人深思。“行之不远,存之不久”正是教育大师对一些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的深深忧虑,大学语文对学生心智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忽视语文教育,会是怎样的后果呢?“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它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学巨匠站在另一个的角度阐述了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和谐共存的问题,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我们各级教育者的最高目标。
关注二:“实用”是否“够用”?
通常,在以就业为衡量办学质量高低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专业课、基础课安排统统向实用性看齐,这种作法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实用性”是社会对它的要求,也是它固有的特色。
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情况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课时锐减。在很多高职院校,仅有少数管理类和艺术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而其他专业则以开设公共关系等课程代替大学语文,以此来突出来实用性与专业性,殊不知,这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我认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有调查显示“就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门类而言,工学(49.54%)……开设接近或者超过一半,在经济学(59.65%)……开设接近或者超过2/3”不设大学语文的专业很多。关于课时变化,“58%的学校减少。……一般开设一个学期”。不少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变成了《实用语文》,《实用语文》实则开成了《实用文体写作》,其主要针对高职学生以后的职业要求选择写作训练内容,诸如日常事务文书、机关事务文书、专业应用文等等,其间穿插少量的口语训练,这实属高职语文课时大幅压缩下的无奈之举。尽管消息、合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在学生步入职场后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与当下强调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时代需求相比,“实用”是否“够用”?“实用”与“够用”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合格高职学生对于语文的希翼和要求?
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来讲,高职教育是其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就等于直接面对着就业,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它的一切改革都应指向专业、就业、职业。结合专业需求,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基本技能,也是应对职业发展、职业变革的基本保证。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应围绕这“三业”进行。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衡量高职语文教育的得失,我们看到仅强调实用性的大学语文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了,围绕着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大学语文更应担负起培养学生技能性的教育任务,开创务实、创新、够用的新型高职语文教育体系。
关注三:怎样才能“够用”?
高职语文教育怎样改革才能彰显时代精神,满足现时代高职学生的需求? 我们需要对高职语文重新定位。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生源的关系,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中小学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语文训练。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相差不小,与升格前的中专学校相比,生源质量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就高职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语文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平的下降。写,错字连篇;说,辞不达意;读,难解深意。尽管如此,语文课还是被看成可有可无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高职语文有责任对学生初、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概括、梳理和提高,彰显高职语文的基础性、人文性功能。
但仅仅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实际上承载着“基础”与“技能”的双重责任,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又是一门技能课,培养各行各业都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每个求职者终身的关键技能,它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项职业技能。可以说,语文课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更不能是当下的《实用文体写作》,高职语文课的本质属性与功能应该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技能课程,在高职教育中,高职语文是连接学生各门专业课的桥梁,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够用。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高职语文目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教材需要改革,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使得它既具工具性,又体现综合力呢?近年来高职教育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经过教者大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个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高职教育改革成果已越来越多地引用在我们国内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它以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中心,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工作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和职业模拟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综合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以期达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目标。目前,我们在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教学法是项目引导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全新的教学模式自然改变了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偏见,这种既注重锻炼综合能力,又加强职业演练的教法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它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毫无生气的被动学习,二是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总设计师与引导者的角色。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应熟知自己学生所学专业、就业方向、职业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项目,把知识、能力目标贯彻其中。项目既要难易适中,又要切合学生专业实际;其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又要密切关注、检查、监督每一个活动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再次,鉴于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教师应创造机会,加强合作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是未来职业的体验者与项目的执行者。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任务研讨、制定方案、任务分配、沟通合作、自我评估、交流总结等等都需要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亲力亲为”,而不是以往的“袖手旁观”,每一步的态度表现、完成情况都会在分段评价与总评中量化体现,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基本上屏蔽了评价体系的盲区,更全面、更透明地展现出来。
这样,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更好地体现了它与高职教育职业要求相结合的综合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2006-09-13(1).
[2] 张春泉.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N] .人民日报,2008-12-25(4).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2.
[4] [5]王步高 张申平 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 [J].中国大学教学, 2007(3).
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豫科112400430026)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