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数学课中巧妙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笔者就本文谈谈在小学数学思维课堂实际教学中总结的几点经验:
一、设“疑”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为此,教师必须善于设“疑”来发散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口诀的含义,让学生由机械性地背诵口诀变为理解性地背诵口诀并能熟练运用,我在让学生找口诀的规律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为什么口诀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而得数却一个比一个多7呢?”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这里可以看到,好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
二、创难
“创难”可在某节课前或某个知识点讲授前拋出,使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最高点,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学习未完成感。
如教学“比例尺”新课前,我挂出一幅中国政区图,问:“通过这幅地图,谁能告诉我,徐州到全国各大城市之间的距离?”这一问题,对没有学过比例尺知识的学生来说,虽然难,却值得探究。此时,可请学生随便发问,我用直尺在地图上量一量(边量边心算),就能从容作答。学生感到奇怪:教师凭借一把1米长的直尺怎样量出两地间距离呢?这时教师告诉学生:仅凭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去算。地图上的这个“尺”与手中的尺不同。学完了比例尺,你就掌握了老师刚才的本领了。设置这个悬念后,学生在学习比例尺时,心中就有了一个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得到很好的激发。
三、施“问”
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如在教学“乘数中间有。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先让学生按一般方法计算课本例题,并请学生板演“287 x 304”的竖式,然后教师迅速擦去竖式中的三个0问学生:“这样计算行不行?为什么?”这一问题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潮,营造出积极的思维情景。
四、留尾
留尾指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继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魅力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之作用。
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临近结束时,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板说:“张师傅准备用一张长18.84分米,宽12.56分米的铁皮折成一个空心圆柱,然后配上一个底面做成水桶,怎样折才能使桶盛的水最多?大家课后能帮他算一算吗?”然后告诉学生下节课将要学习“圆柱的容积”,这个问题无形中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使指导具有定向性,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设“疑”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为此,教师必须善于设“疑”来发散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口诀的含义,让学生由机械性地背诵口诀变为理解性地背诵口诀并能熟练运用,我在让学生找口诀的规律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为什么口诀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而得数却一个比一个多7呢?”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这里可以看到,好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
二、创难
“创难”可在某节课前或某个知识点讲授前拋出,使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最高点,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学习未完成感。
如教学“比例尺”新课前,我挂出一幅中国政区图,问:“通过这幅地图,谁能告诉我,徐州到全国各大城市之间的距离?”这一问题,对没有学过比例尺知识的学生来说,虽然难,却值得探究。此时,可请学生随便发问,我用直尺在地图上量一量(边量边心算),就能从容作答。学生感到奇怪:教师凭借一把1米长的直尺怎样量出两地间距离呢?这时教师告诉学生:仅凭手中的直尺是量不出的,还需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去算。地图上的这个“尺”与手中的尺不同。学完了比例尺,你就掌握了老师刚才的本领了。设置这个悬念后,学生在学习比例尺时,心中就有了一个目标,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就得到很好的激发。
三、施“问”
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如在教学“乘数中间有。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先让学生按一般方法计算课本例题,并请学生板演“287 x 304”的竖式,然后教师迅速擦去竖式中的三个0问学生:“这样计算行不行?为什么?”这一问题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潮,营造出积极的思维情景。
四、留尾
留尾指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继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魅力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之作用。
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临近结束时,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板说:“张师傅准备用一张长18.84分米,宽12.56分米的铁皮折成一个空心圆柱,然后配上一个底面做成水桶,怎样折才能使桶盛的水最多?大家课后能帮他算一算吗?”然后告诉学生下节课将要学习“圆柱的容积”,这个问题无形中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使指导具有定向性,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