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有国定贫困县4个,西部政策延伸县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827个,其中“三个确保”村281个。自2002年实施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以来,我市各级扶贫部门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帮扶下,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部门协作、社会扶持、统一规划、整合资金、综合实施、整村推进”的方针,上下齐心,锐意进取,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极大增强,奠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实基础。
一、基本成就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十五”期初,我市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近40万人,贫困状况甚为严重。到2009年末,通过重点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003元,净增3200余元,贫困人口、低收统一人口下降到13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下降到3.5%。全市重点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
2、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九年来共在重点村新修改造乡村公路3967.744公里,解决了182万余人行路难问题新建水池5220口,饮水工程344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4.26万新修维修水渠22.23万米,维修水库43座,新建改造电排灌站75座,新增灌溉面积24.17万亩;有214个村实行了“三清五改”,“三清五改”户达19046户;改造卫生室、医疗所2978平方米,方便了15万人就医改造村小27320平方米,方便了1.8万名学生就学新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46处,文化活动室9277平方米,农民书屋213家,绿化村庄13.7万平方米。
3、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群众长效增收机制逐步建立。我市一方面致力于发展生态速生林泡桐和三清山有机绿茶这两项扶贫主导产业。至2009年底,生态速生林泡桐种植基地已达10万亩,三清山有机绿茶已达1.3万亩,有544个贫困村,34670户农户参与了泡桐和绿茶产业开发。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和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到100余项,如上饶县的油茶、毛竹、蜜蜂业,婺源的茶叶和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业,万年的生猪、大米业,鄱阳、余干的特种水产业,横峰的葛业,弋阳的年糕食品业,广丰的白云鹅、红薯粉加工业等,贫困群众从中户均年增收已达1000余元。
4、技能培训成效显著,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九年来,我市通过现场教、实地学、异地培训等方式,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6万余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8%,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户创业增收。
5、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村民参政议事氛围越来越浓。至2009年底,全市827个重点村,有662个为一类党支部,165个为二类党支部,重点村4000余名村两委干部,全部为高中以上文化,其中30%以上有大专以上学历,村两委干部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另外,村村都设有扶贫理事会,项目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监督规划项目制定、实施、资金使用管理。村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织,积极为本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建言献策,村民参政议事氛围越来越浓。
二、主要做法
1、高位推动,领导重视。
自“十五”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职责,实行了地级领导干部挂点帮扶责任制,动员了近万名干部进重点村结对帮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开春还深入重点村进行专项调研。为全面推进整村推进工作,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进行重点督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制定并实施了一把手负责制、领导干部包扶责任制、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动抓,主管领导亲自抓,扶贫干部认真负责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我市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发展和高位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范管理,措施落实。
几年来,我市各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工作措施,确保程序到位,狠抓项目、资金、民主政治等方面管理。
(1)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规划项目质量和效益。项目规划制定时,我们通过上门走访解民愿,群众座谈听民声,代表表决纳民意的方式,在充分了解群众迫切需求的前提下,民主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年度计划落实时,采用群众听证会村民“恳谈会”的方式确定年度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了“阳光操作机制、项目动态管理机制、群众全程监督机制、定期检查督促制度、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项目竣工验收制度、项目问效制度”等;项目竣工验收后,强化了后续管理服务功能。正是这一道道规范程序,一条条创新措施,一项项管理制度,确保了我市重點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2)规范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我市各级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作为整村推进工作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一是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上饶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各县(市、区)也制定了具体操作意见,并全面推行了报帐制,事前公示,事后公告的公告公示制,按工程质量和进度分期付款制,到户资金“一卡通”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和绩效考评等制度,严把了资金申报、审核、审批、报帐四关。二是强化了资金监管,实行了村民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全程监督,市、县财政、扶贫部门定期检查,审计部门提前介入等措施。三是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如玉山县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降低项目工程成本,激励村民投工投劳,制定实施了“以物代资”措施;余干县、鄱阳县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一次投资保规划的目标,将本辖区的重点村按轻重缓急,村两委班子战斗力,群众参与积极性等标准进行分类,每年集中资金扶持一批重点村,确保扶持一个,完成一个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任务;横峰县每年从县财政配套资金中切出部分资金,按上年度整村推进工作考核考评结果,实施以奖代补措施,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规范民主政治管理,提高村民参与度。为激发重点村群众参与整村推进工作的积极性,我市一方面广泛宣传,提高村民知情权。各县(市、区)、乡(镇、场)、村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标语、宣传单、宣传册、宣传栏等工具,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 的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将政策宣传到户,疑难解答到户,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组建村民理事会,工程监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使村民通过自己的组织积极为整村推进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拓宽群众建言渠道。
3、多方协调,资源整合。
几年来我市各重点村采用群众自筹、部门争取、社会捐赠、招商引资等方式,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共整合筹集各类资金9885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4226万元,部门支持15248万元,定点部门帮扶4743万元,社会捐赠1745万元,群众自筹32896万元,为推动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健康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
(1)积极捆绑运作项目,加大职能部门扶持力度。我市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过程中,与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乡村公路改造,农村水利建设,希望工程,新能源建设等各职能部门工作紧密结合,争取发改委、新村办、农林水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资金扶持。如婺源县中云镇霞港村四年共争取8个职能部门资金扶持680余万元。
(2)充分拓展帮扶领域,加大社会各界支持力度。一是倡导部队帮扶。2009年我市共争取12支驻饶部队帮扶重点村12个。二是争取定点帮扶单位重点支持。各级扶贫部门和重点村干群勤汇报、多请示,并通过项目规划评估会,帮扶工作座谈会,定点工作现场会和先进典型表彰会等形式,加强联系,强化服务,得到了定点帮扶部门的大力扶持。如省住房建设厅三年就倾斜扶持上饶县四十八镇北山村350万元。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帮带扶持。“十五”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重点村干群积极整治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措施。争取龙头企业进村建基地,办工厂、招工,设立帮扶基金,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九年来,我市100余家龙头企业在480个重点村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原料供应基地560余个,招收贫困劳力务工1万余人次,扶持帮带基金94万元,带动30余万元农民参与苗木、果业、毛竹、油茶、畜禽、水产等产业开发。四是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捐资助建。玉山县下塘乡均郑村村民周芳山,创业不忘家乡,从2007年开始,投资1000余万元,兴建白茶种植示范基地1600余亩,在他的影响下,全村有50户村已种上了白茶;横峰县兰子乡兰子村村民蓝林炎,在外创业致富后,听说家乡要硬化村道,一次性捐资20万元,并表示如村里发展缺资金的话,还可再次捐赠。五是项目市场运作筹资。将部分如小水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等投资大,筹资难的大型社会公共事务建设项目投入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融入扶贫开发。上饶县“十一五”规划实施四年来,就投入市场运作项目24个,吸纳社会资金扶持2200余万元。
(3)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加大群众自筹、投工投劳力度。为加大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力度,我市各重点村通过科学合理规划项目,实现项目支持与群众需求有机结合,加强“一事一议”政策宣传,阳光操作项目,合理公开使用资金,充分接受群众监督,使群众对项目质量称心,资金管理放心,大大调动了村民主动投工投劳和筹资的积极性,形成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齐参与规划项目建设的喜人局面。鄱阳县古县渡乡南滨村硬化环村公路时,宣传到位,项目立项公开公正。不到三天,村民就自筹资金23万元,还主动上路投工投劳,使路面硬化工程比计划提前一个月完工。
4、突出重点,破解难题。
(1)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破解生存环境恶劣的难题。重点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和迫切要求解决的大问题。“路难行、水难饮、电不通、信息不畅,脏、乱、差”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规划实施前的真实写照。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我市在整村推进工作中,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整合资源,集中资金,优先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在各地创造性实施了扶贫开发“六到户”工程,即“三清五改到户、环境绿化到户、卫生防疫到户、信息网络到户、移民搬迁到户、产业扶持到户”,各重点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鄱阳县田畈街镇何彭村委会的上岭,叶家等四个村组村民规划实施前,住偏远深山,饮黄锈水,不通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实施移民搬迁到户工程后,四个村组386户村民全部搬迁到何彭村委会何彭新村,彻底告别了爬山越岭,肩担背挑的历史,住进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商贸兴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抓群众增收致富重点,破解增收渠道不宽,长效机制不全难题。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重点村整村推进的最终目标。为此,我市把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长效增收机制作为整村推进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干部帮扶、科技培训、小额信贷等多项举措,积极发展扶贫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扶持群众创业增收。几年来,我市一方面致力发展区域性扶贫主导产业。通过招商,扶持龙头企业,建立良种引进,科技服务,加工销售服务三大服务平台,示范能人带动,贫困村集体经营,贫困户参与等方式,采用租赁、承包、托管、异地开发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壮大了梨柚、速生泡桐、有机白茶三大区域性主导产业。“东茶西桐”、“村村有梨柚”扶贫主导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并在逐步壮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传统和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经济。如余干双港村的“丰收辣椒”、万年塘背村的“生猪”、横峰县义门村的“香芋”、弋阳芳湖村的“雷竹”、广丰石人村的“红薯”、婺源庆源村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上饶姚家村的“蜂蜜”、德兴港首村的“兰花”、玉山县均郑村的“白茶”、鄱阳胡赵村的“特种水产”、铅山南耕村的“毛竹”。这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兴盛正逐步引领贫困群众创业、增收,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建立长效增收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抓基层组织建设重点,破解村两委班子软弱焕散的难题。规划实施前,文化素质低,能力弱,年龄大,战斗力不强,群众关系紧张是重点村两委班子普遍现象。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确保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实施,我市各地一是借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东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年轻、能力强、文化程度高、肯干事、会创新的人才选进重点村“两委”班子,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采用党校轮训,集中培训,外出學习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村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帮助分析本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找破解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重点村干部驾驭能力和管理水平。
(4)抓农民整体素质提升重点,破解素质低,技能差,就业难难题。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务工技能差,就业门路窄是贫困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为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整体素质,提高贫困群众致富技能,我市一方面着力抓好重点村群众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年龄偏大、居住分散的贫困劳力,采用“上门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师深入重点村现场培训;对外出务工贫困劳力,实行异地就近方式,抓好进园区,进企业,进务工现场培训。对在家务农,缺技术的贫困劳力集中实施实用技术培训,彻底解决农民工就业难,务工难,门路窄的难题。2009年7月我市在江苏省苏州市蠡口挂牌设立首个“雨露计划”省外培训就业基地,当年培训1061人,转移带动就业1500余人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如引进速生丰产林泡桐新品种“9501”,茶叶新品种“有机白茶”,推广高产油茶种植新技术,三角帆蚌繁育新技术等。 (5)抓扶贫开发档案资料管理重点,破解重点村资料不齐、档案不全、管理混乱的难题。扶贫开发档案资料收集不及时,整理不规范,归档不科学,干部建档意识淡薄是重点村扶贫开发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通病”。为彻底根治“通病”,我市各级扶贫部门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进行档案资料管理技术培训,提高资料收集的时效和质量,整理的规范和程序,归档的科学和合理;强化各级扶贫干部对扶贫开发档案资料管理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学习,提高扶贫干部对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开发扶贫开发工作网络信息资料软件,为全面、真实反映总结规划实施以来扶贫开发成果奠定基础。
一、基本成就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十五”期初,我市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近40万人,贫困状况甚为严重。到2009年末,通过重点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003元,净增3200余元,贫困人口、低收统一人口下降到13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下降到3.5%。全市重点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
2、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九年来共在重点村新修改造乡村公路3967.744公里,解决了182万余人行路难问题新建水池5220口,饮水工程344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4.26万新修维修水渠22.23万米,维修水库43座,新建改造电排灌站75座,新增灌溉面积24.17万亩;有214个村实行了“三清五改”,“三清五改”户达19046户;改造卫生室、医疗所2978平方米,方便了15万人就医改造村小27320平方米,方便了1.8万名学生就学新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46处,文化活动室9277平方米,农民书屋213家,绿化村庄13.7万平方米。
3、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群众长效增收机制逐步建立。我市一方面致力于发展生态速生林泡桐和三清山有机绿茶这两项扶贫主导产业。至2009年底,生态速生林泡桐种植基地已达10万亩,三清山有机绿茶已达1.3万亩,有544个贫困村,34670户农户参与了泡桐和绿茶产业开发。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和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到100余项,如上饶县的油茶、毛竹、蜜蜂业,婺源的茶叶和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业,万年的生猪、大米业,鄱阳、余干的特种水产业,横峰的葛业,弋阳的年糕食品业,广丰的白云鹅、红薯粉加工业等,贫困群众从中户均年增收已达1000余元。
4、技能培训成效显著,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九年来,我市通过现场教、实地学、异地培训等方式,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6万余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8%,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户创业增收。
5、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村民参政议事氛围越来越浓。至2009年底,全市827个重点村,有662个为一类党支部,165个为二类党支部,重点村4000余名村两委干部,全部为高中以上文化,其中30%以上有大专以上学历,村两委干部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另外,村村都设有扶贫理事会,项目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监督规划项目制定、实施、资金使用管理。村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织,积极为本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建言献策,村民参政议事氛围越来越浓。
二、主要做法
1、高位推动,领导重视。
自“十五”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职责,实行了地级领导干部挂点帮扶责任制,动员了近万名干部进重点村结对帮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开春还深入重点村进行专项调研。为全面推进整村推进工作,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进行重点督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制定并实施了一把手负责制、领导干部包扶责任制、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动抓,主管领导亲自抓,扶贫干部认真负责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我市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发展和高位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范管理,措施落实。
几年来,我市各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工作措施,确保程序到位,狠抓项目、资金、民主政治等方面管理。
(1)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规划项目质量和效益。项目规划制定时,我们通过上门走访解民愿,群众座谈听民声,代表表决纳民意的方式,在充分了解群众迫切需求的前提下,民主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年度计划落实时,采用群众听证会村民“恳谈会”的方式确定年度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了“阳光操作机制、项目动态管理机制、群众全程监督机制、定期检查督促制度、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项目竣工验收制度、项目问效制度”等;项目竣工验收后,强化了后续管理服务功能。正是这一道道规范程序,一条条创新措施,一项项管理制度,确保了我市重點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2)规范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我市各级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作为整村推进工作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一是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上饶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各县(市、区)也制定了具体操作意见,并全面推行了报帐制,事前公示,事后公告的公告公示制,按工程质量和进度分期付款制,到户资金“一卡通”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和绩效考评等制度,严把了资金申报、审核、审批、报帐四关。二是强化了资金监管,实行了村民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全程监督,市、县财政、扶贫部门定期检查,审计部门提前介入等措施。三是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如玉山县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降低项目工程成本,激励村民投工投劳,制定实施了“以物代资”措施;余干县、鄱阳县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一次投资保规划的目标,将本辖区的重点村按轻重缓急,村两委班子战斗力,群众参与积极性等标准进行分类,每年集中资金扶持一批重点村,确保扶持一个,完成一个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任务;横峰县每年从县财政配套资金中切出部分资金,按上年度整村推进工作考核考评结果,实施以奖代补措施,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规范民主政治管理,提高村民参与度。为激发重点村群众参与整村推进工作的积极性,我市一方面广泛宣传,提高村民知情权。各县(市、区)、乡(镇、场)、村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标语、宣传单、宣传册、宣传栏等工具,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 的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将政策宣传到户,疑难解答到户,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组建村民理事会,工程监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使村民通过自己的组织积极为整村推进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拓宽群众建言渠道。
3、多方协调,资源整合。
几年来我市各重点村采用群众自筹、部门争取、社会捐赠、招商引资等方式,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共整合筹集各类资金9885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4226万元,部门支持15248万元,定点部门帮扶4743万元,社会捐赠1745万元,群众自筹32896万元,为推动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健康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
(1)积极捆绑运作项目,加大职能部门扶持力度。我市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过程中,与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乡村公路改造,农村水利建设,希望工程,新能源建设等各职能部门工作紧密结合,争取发改委、新村办、农林水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资金扶持。如婺源县中云镇霞港村四年共争取8个职能部门资金扶持680余万元。
(2)充分拓展帮扶领域,加大社会各界支持力度。一是倡导部队帮扶。2009年我市共争取12支驻饶部队帮扶重点村12个。二是争取定点帮扶单位重点支持。各级扶贫部门和重点村干群勤汇报、多请示,并通过项目规划评估会,帮扶工作座谈会,定点工作现场会和先进典型表彰会等形式,加强联系,强化服务,得到了定点帮扶部门的大力扶持。如省住房建设厅三年就倾斜扶持上饶县四十八镇北山村350万元。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帮带扶持。“十五”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重点村干群积极整治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措施。争取龙头企业进村建基地,办工厂、招工,设立帮扶基金,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九年来,我市100余家龙头企业在480个重点村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原料供应基地560余个,招收贫困劳力务工1万余人次,扶持帮带基金94万元,带动30余万元农民参与苗木、果业、毛竹、油茶、畜禽、水产等产业开发。四是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捐资助建。玉山县下塘乡均郑村村民周芳山,创业不忘家乡,从2007年开始,投资1000余万元,兴建白茶种植示范基地1600余亩,在他的影响下,全村有50户村已种上了白茶;横峰县兰子乡兰子村村民蓝林炎,在外创业致富后,听说家乡要硬化村道,一次性捐资20万元,并表示如村里发展缺资金的话,还可再次捐赠。五是项目市场运作筹资。将部分如小水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等投资大,筹资难的大型社会公共事务建设项目投入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融入扶贫开发。上饶县“十一五”规划实施四年来,就投入市场运作项目24个,吸纳社会资金扶持2200余万元。
(3)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加大群众自筹、投工投劳力度。为加大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力度,我市各重点村通过科学合理规划项目,实现项目支持与群众需求有机结合,加强“一事一议”政策宣传,阳光操作项目,合理公开使用资金,充分接受群众监督,使群众对项目质量称心,资金管理放心,大大调动了村民主动投工投劳和筹资的积极性,形成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齐参与规划项目建设的喜人局面。鄱阳县古县渡乡南滨村硬化环村公路时,宣传到位,项目立项公开公正。不到三天,村民就自筹资金23万元,还主动上路投工投劳,使路面硬化工程比计划提前一个月完工。
4、突出重点,破解难题。
(1)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破解生存环境恶劣的难题。重点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和迫切要求解决的大问题。“路难行、水难饮、电不通、信息不畅,脏、乱、差”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规划实施前的真实写照。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我市在整村推进工作中,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整合资源,集中资金,优先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在各地创造性实施了扶贫开发“六到户”工程,即“三清五改到户、环境绿化到户、卫生防疫到户、信息网络到户、移民搬迁到户、产业扶持到户”,各重点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鄱阳县田畈街镇何彭村委会的上岭,叶家等四个村组村民规划实施前,住偏远深山,饮黄锈水,不通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实施移民搬迁到户工程后,四个村组386户村民全部搬迁到何彭村委会何彭新村,彻底告别了爬山越岭,肩担背挑的历史,住进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商贸兴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抓群众增收致富重点,破解增收渠道不宽,长效机制不全难题。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重点村整村推进的最终目标。为此,我市把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长效增收机制作为整村推进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干部帮扶、科技培训、小额信贷等多项举措,积极发展扶贫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扶持群众创业增收。几年来,我市一方面致力发展区域性扶贫主导产业。通过招商,扶持龙头企业,建立良种引进,科技服务,加工销售服务三大服务平台,示范能人带动,贫困村集体经营,贫困户参与等方式,采用租赁、承包、托管、异地开发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壮大了梨柚、速生泡桐、有机白茶三大区域性主导产业。“东茶西桐”、“村村有梨柚”扶贫主导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并在逐步壮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传统和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经济。如余干双港村的“丰收辣椒”、万年塘背村的“生猪”、横峰县义门村的“香芋”、弋阳芳湖村的“雷竹”、广丰石人村的“红薯”、婺源庆源村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上饶姚家村的“蜂蜜”、德兴港首村的“兰花”、玉山县均郑村的“白茶”、鄱阳胡赵村的“特种水产”、铅山南耕村的“毛竹”。这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兴盛正逐步引领贫困群众创业、增收,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建立长效增收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抓基层组织建设重点,破解村两委班子软弱焕散的难题。规划实施前,文化素质低,能力弱,年龄大,战斗力不强,群众关系紧张是重点村两委班子普遍现象。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确保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实施,我市各地一是借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东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年轻、能力强、文化程度高、肯干事、会创新的人才选进重点村“两委”班子,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采用党校轮训,集中培训,外出學习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村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帮助分析本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找破解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重点村干部驾驭能力和管理水平。
(4)抓农民整体素质提升重点,破解素质低,技能差,就业难难题。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务工技能差,就业门路窄是贫困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为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整体素质,提高贫困群众致富技能,我市一方面着力抓好重点村群众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年龄偏大、居住分散的贫困劳力,采用“上门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师深入重点村现场培训;对外出务工贫困劳力,实行异地就近方式,抓好进园区,进企业,进务工现场培训。对在家务农,缺技术的贫困劳力集中实施实用技术培训,彻底解决农民工就业难,务工难,门路窄的难题。2009年7月我市在江苏省苏州市蠡口挂牌设立首个“雨露计划”省外培训就业基地,当年培训1061人,转移带动就业1500余人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如引进速生丰产林泡桐新品种“9501”,茶叶新品种“有机白茶”,推广高产油茶种植新技术,三角帆蚌繁育新技术等。 (5)抓扶贫开发档案资料管理重点,破解重点村资料不齐、档案不全、管理混乱的难题。扶贫开发档案资料收集不及时,整理不规范,归档不科学,干部建档意识淡薄是重点村扶贫开发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通病”。为彻底根治“通病”,我市各级扶贫部门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进行档案资料管理技术培训,提高资料收集的时效和质量,整理的规范和程序,归档的科学和合理;强化各级扶贫干部对扶贫开发档案资料管理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学习,提高扶贫干部对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开发扶贫开发工作网络信息资料软件,为全面、真实反映总结规划实施以来扶贫开发成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