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其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质量。”的确,学校最大的财富是教师,谁赢得了优秀的教师,谁就赢得了未来。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始建于1910年的盐城市第一小学,才能成就百年辉煌。翻开学校教师名册,赫然记录着:“先后涌现1名江苏省名教师、27名省特级教师,目前在岗教师中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2名、江苏省特级教师20名,盐城市名校长、名教师16名,盐城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21名。”这样的教师队伍估计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少见的。听张斌校长介绍,这些特级教师都是盐城一小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更难得的是这么多年没有一名特级教师从盐城一小往苏南等“高地”跳槽。
探寻盐城市一小百年发展之道,我认为其文化的核心应聚焦在“涵养大气”这四个字上。大气,你不能触摸它的存在,但走进一小,你却能明显感受到它的无处不在,它是一种高尚的气质,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强大的气场。我想,正是这样的大气,才使市一小名师辈出,桃李芬芳。
一、养气
1.神圣的宣言
古往今来,不同的学校对教育理念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教育理念。走进盐城市一小的校园,你会发现:不管是哪个校区,都会在一处醒目的墙壁上悬挂着《教师宣言》,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们始终保持崇高的政治信仰,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导先进的教育理念,追求精湛的教育艺术,营造人本的管理氛围,拓建广阔的发展空间……”透过这神圣的宣言,我们看到了一小人的坚守,一小人的信念。他们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始终在追寻“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始终在追求“让每个孩子与健康、智慧、快乐、自信、仁爱终身相伴”,始终在倡行“尊重的教育”,尊重学生生命,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劳动与创造,尊重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用“尊重”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用“尊重”让每个教师充分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2.文化的磁场
造就和培养一批名师,必须营造厚重、浓郁的学校文化场,浸润其中,滋养心灵。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学校才能成为最文化的磁场。在一次学期初的教研沙龙上,张斌校长旗帜鲜明提出:教师要“真阅读,真研究”,每一个志在有为、情趣高雅的为师者必须从真阅读开始,启航智慧教师的人生之旅,以书为友,以读交友,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收获教书育人的真本领。其实,在市一小,可以阅读的远远不止是书,只要走进去,你就有收获。你看,“半亩方塘读书网”“周四教育论坛”“名师开讲”“文轩读书社”,时时都能见到阅读的存在;鲜花绿叶映衬下的“涵养大气”文化铭石、静心晨读的塑像、激越的校歌《飞翔》,处处都有阅读的价值;夜深人静中磨课的团队、陪同学生一起回家的脚步、准备明天活动现场的身影,你品读出的是一小人代代相传的“三爱两精神”。真实与虚拟,现在与过去……盐城一小,百年发展,早已创造出一种潜在的、弥漫的、浸染着整个校园的内在精神,融入在每个一小人的血脉里。
3.师德的风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艺术,都源自教育者对学生、对事业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
在学生眼中,江苏名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陈秀凤就是“爱与奉献”的代名词。她的家是许多学生的第二个家,哪个学生不舒服了,就到这里来休息;哪个学生衣服脏了,就到这里来换洗;哪个家长出差了,就到这里来吃住。陈老师一家人都会用真诚和热情关心、照料着每一个学生。爱的付出,也收获了家长的感激,许多家长联名写信给市长,请求政府表彰陈老师。
在这支教师队伍中,还有参加全国教育群英会的王小村、全国有名的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苏丹、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刘元龙……德高望重的先行者们用他们精彩的教育故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一小人,他们的风范已成为一小人恒久的精神食粮,凝聚成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种见贤思齐的动力。
请看看这一位,她是学校文印室的打字员,为人热情,每天都在忙个不停,打字、复印、印刷……见此情景,主任对她说:“休息一会儿吧。”可她却笑着说:“没事,大家不都是这样吗?”那天,看到她低着头在一张一张地数试卷,主任很奇怪。她笑了笑说:“不是数卷子,刚才印刷的时候,这一沓里有四张反面没有印到,我要把它们找出来。”主任立刻建议她:“这样一张一张找,找到什么时候呀。你既然知道有四张,就多印四张,让学生自己去换不就行了嘛。”她似乎很惊讶:“那多浪费啊,我这样找出来再印一下,不是更好吗?你看,我已经找出了两张。”
她做的事是那样平凡,但我知道,她这样说、这样做,不是矫情,不是做作,这是她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自觉,这种自觉已经和她的职业没有关系,也和是否有人看见没有关系。她这样做,只是因为她是市一小的一员,她以最大的努力,为着这所她热爱的学校做着自己可以做的事。
二、修能
1.在课堂中拔节成长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基地和起点。只有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得到锻炼,才能像沃野里拔节的秧苗一样,有不断勃发向上的渴求和力量。盐城市一小的教师以课堂为试验田,不断播种,也不断有新收获。近三年,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盐城市一小有4人获省一等奖,22人获市一等奖。市一小积极引领教师通过课堂实践与研究,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做法:一是抓实常态课。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实现人力资源优势互补,市一小每学期都开展“名师、能手、新秀”分层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为“名师引领”,市一小拥有众多的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要求他们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示范或专题讲座;第二层次为“能手竞技”,要求市教学能手每学期执教两节公开课,一节组内研讨课,一节校级或校际研讨课;第三层次为“新秀展示”,邀请市教科院或校内专家在学期初对新秀开展一轮听评课考核活动,学期结束开展一次教学汇报活动。另外,学校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也是一项常态化的赛事,已成功举办了13届,引领着300多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竞赛内容与时俱进,起初主要是教育理论考核、“三字一画”和课堂教学,近几年与省市级比赛接轨,新增信息化技术、教学设计、即兴演讲和才艺展示等项目。大赛实行动态管理,获得一等奖者授予“校级教学能手”称号,未获得一等奖者,第二年要继续参加下一届的比赛,并且每隔三年还要组织35周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全员性竞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二是磨好选拔课。近年来,市一小每年都有近30名教师在全国、省、市级课堂教学或基本功比赛中获特等奖或一等奖,近百名教师应邀在各级各类研讨活动中执教观摩课,此项成绩是基于常态操练下公平选拔的结果。学校以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观摩评比为契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大胆的尝试,对于每一节对外的课堂教学大致都必须经历这样的历程:执教者个人申请→组内研讨→校内选拔→校级备课→校际交流→集团攻关→省、市级比赛或观摩。几年的运行,此项机制已深入教师心中。其实,选拔的过程就是展示的过程,也是研讨的过程,更是全体教师学习成长的过程。三是打造精品课。精品化课堂是市一小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打造精品来构造教师的理想课堂,带动全体参与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指导思想是“从常态课中来,到常态课中去”,操作方法是“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 群体反思”,根本宗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和优质”。近年来,市一小成功打造了近百节精品课例,有许多课例被刻成光盘在全国发行,有的课例被知名网站选用,有的课例被多部著作刊载,有的教师在省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数学、英语、体育、美术、信息等学科“名师课堂”中执教,省教研室网站同步直播,并与全国的教师们进行现场互动交流。
探寻盐城市一小百年发展之道,我认为其文化的核心应聚焦在“涵养大气”这四个字上。大气,你不能触摸它的存在,但走进一小,你却能明显感受到它的无处不在,它是一种高尚的气质,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强大的气场。我想,正是这样的大气,才使市一小名师辈出,桃李芬芳。
一、养气
1.神圣的宣言
古往今来,不同的学校对教育理念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教育理念。走进盐城市一小的校园,你会发现:不管是哪个校区,都会在一处醒目的墙壁上悬挂着《教师宣言》,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们始终保持崇高的政治信仰,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导先进的教育理念,追求精湛的教育艺术,营造人本的管理氛围,拓建广阔的发展空间……”透过这神圣的宣言,我们看到了一小人的坚守,一小人的信念。他们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始终在追寻“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始终在追求“让每个孩子与健康、智慧、快乐、自信、仁爱终身相伴”,始终在倡行“尊重的教育”,尊重学生生命,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的劳动与创造,尊重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用“尊重”让每个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用“尊重”让每个教师充分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2.文化的磁场
造就和培养一批名师,必须营造厚重、浓郁的学校文化场,浸润其中,滋养心灵。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学校才能成为最文化的磁场。在一次学期初的教研沙龙上,张斌校长旗帜鲜明提出:教师要“真阅读,真研究”,每一个志在有为、情趣高雅的为师者必须从真阅读开始,启航智慧教师的人生之旅,以书为友,以读交友,收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收获教书育人的真本领。其实,在市一小,可以阅读的远远不止是书,只要走进去,你就有收获。你看,“半亩方塘读书网”“周四教育论坛”“名师开讲”“文轩读书社”,时时都能见到阅读的存在;鲜花绿叶映衬下的“涵养大气”文化铭石、静心晨读的塑像、激越的校歌《飞翔》,处处都有阅读的价值;夜深人静中磨课的团队、陪同学生一起回家的脚步、准备明天活动现场的身影,你品读出的是一小人代代相传的“三爱两精神”。真实与虚拟,现在与过去……盐城一小,百年发展,早已创造出一种潜在的、弥漫的、浸染着整个校园的内在精神,融入在每个一小人的血脉里。
3.师德的风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艺术,都源自教育者对学生、对事业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
在学生眼中,江苏名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陈秀凤就是“爱与奉献”的代名词。她的家是许多学生的第二个家,哪个学生不舒服了,就到这里来休息;哪个学生衣服脏了,就到这里来换洗;哪个家长出差了,就到这里来吃住。陈老师一家人都会用真诚和热情关心、照料着每一个学生。爱的付出,也收获了家长的感激,许多家长联名写信给市长,请求政府表彰陈老师。
在这支教师队伍中,还有参加全国教育群英会的王小村、全国有名的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苏丹、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刘元龙……德高望重的先行者们用他们精彩的教育故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一小人,他们的风范已成为一小人恒久的精神食粮,凝聚成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种见贤思齐的动力。
请看看这一位,她是学校文印室的打字员,为人热情,每天都在忙个不停,打字、复印、印刷……见此情景,主任对她说:“休息一会儿吧。”可她却笑着说:“没事,大家不都是这样吗?”那天,看到她低着头在一张一张地数试卷,主任很奇怪。她笑了笑说:“不是数卷子,刚才印刷的时候,这一沓里有四张反面没有印到,我要把它们找出来。”主任立刻建议她:“这样一张一张找,找到什么时候呀。你既然知道有四张,就多印四张,让学生自己去换不就行了嘛。”她似乎很惊讶:“那多浪费啊,我这样找出来再印一下,不是更好吗?你看,我已经找出了两张。”
她做的事是那样平凡,但我知道,她这样说、这样做,不是矫情,不是做作,这是她从心底流淌出来的自觉,这种自觉已经和她的职业没有关系,也和是否有人看见没有关系。她这样做,只是因为她是市一小的一员,她以最大的努力,为着这所她热爱的学校做着自己可以做的事。
二、修能
1.在课堂中拔节成长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基地和起点。只有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得到锻炼,才能像沃野里拔节的秧苗一样,有不断勃发向上的渴求和力量。盐城市一小的教师以课堂为试验田,不断播种,也不断有新收获。近三年,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盐城市一小有4人获省一等奖,22人获市一等奖。市一小积极引领教师通过课堂实践与研究,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做法:一是抓实常态课。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实现人力资源优势互补,市一小每学期都开展“名师、能手、新秀”分层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为“名师引领”,市一小拥有众多的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要求他们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堂教学示范或专题讲座;第二层次为“能手竞技”,要求市教学能手每学期执教两节公开课,一节组内研讨课,一节校级或校际研讨课;第三层次为“新秀展示”,邀请市教科院或校内专家在学期初对新秀开展一轮听评课考核活动,学期结束开展一次教学汇报活动。另外,学校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也是一项常态化的赛事,已成功举办了13届,引领着300多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竞赛内容与时俱进,起初主要是教育理论考核、“三字一画”和课堂教学,近几年与省市级比赛接轨,新增信息化技术、教学设计、即兴演讲和才艺展示等项目。大赛实行动态管理,获得一等奖者授予“校级教学能手”称号,未获得一等奖者,第二年要继续参加下一届的比赛,并且每隔三年还要组织35周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全员性竞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二是磨好选拔课。近年来,市一小每年都有近30名教师在全国、省、市级课堂教学或基本功比赛中获特等奖或一等奖,近百名教师应邀在各级各类研讨活动中执教观摩课,此项成绩是基于常态操练下公平选拔的结果。学校以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观摩评比为契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大胆的尝试,对于每一节对外的课堂教学大致都必须经历这样的历程:执教者个人申请→组内研讨→校内选拔→校级备课→校际交流→集团攻关→省、市级比赛或观摩。几年的运行,此项机制已深入教师心中。其实,选拔的过程就是展示的过程,也是研讨的过程,更是全体教师学习成长的过程。三是打造精品课。精品化课堂是市一小从课堂教学入手,通过打造精品来构造教师的理想课堂,带动全体参与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指导思想是“从常态课中来,到常态课中去”,操作方法是“专家引领 同伴互助 群体反思”,根本宗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和优质”。近年来,市一小成功打造了近百节精品课例,有许多课例被刻成光盘在全国发行,有的课例被知名网站选用,有的课例被多部著作刊载,有的教师在省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数学、英语、体育、美术、信息等学科“名师课堂”中执教,省教研室网站同步直播,并与全国的教师们进行现场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