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免单

来源 :故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nv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上有一家“笑一笑面馆”,最出名的是长寿面,从头到尾只有一根,却装了满满一大碗,清香细软,回味无穷,是老年人的最爱。这天,面馆刚开门,就进来了三个神气的大妈,她们不约而同地选了同一张桌子,又点了同样的长寿面。服务员面带微笑,语气却有些犹豫:“我们店在做活动,每天为第一个进店的老人免单,可你们仨是一同进来的,这……”
  听说能免单,三个大妈都来了精神,一个大妈抢先说道:“这事儿我最有发言权!我是黄旗的,当年属于上三旗,是贵族中的贵族,说话那是绝对有权威的!”大妈说自己是“黄旗的”,其实是说她家住在黄旗村,加上她真的是正黄旗后人,优越感根本藏不住。听黄旗大妈这么说,另外两个大妈可不高兴了,其中一个揶揄道:“大清早就亡了,还扯什么‘上三旗’‘下五旗’的?真好意思说出口!你们村到现在都没发展起来,旧房破瓦的,拿什么跟我们蓝旗的比……”听了这话,最后一个大妈笑眯眯地拍起了手:“老姐姐说得好,发展才是硬道理,先进才有话语权!要说谁免单,应该我说了算,因为我是红旗的!”
  三位大妈唇枪舌剑,服务员哭笑不得,便让她们仨自行商量出个结果,自己则溜去后厨帮忙了。不过,听说最后那位大妈是红旗村的,蓝旗大妈跟黄旗大妈都不吱声了,因为红旗村有个驻村第一书记,是个博士,靠着科技的力量,没用几年就把红旗村变成了家家住别墅、户户开汽车的富裕村,附近的年轻人都想去红旗村发展。蓝旗村虽然发展得也还不错,但比起人家,还是差了一截儿。
  两位大妈对视一眼,知道自己在这方面输给了人家红旗大妈,蓝旗大妈就开了口:“这……我们都该跟红旗的学,这个免单优惠就给你吧,要是一碗不够吃,我们再给你点一碗。”
  没想到,红旗大妈根本不领情,她摇了摇头,大声说:“开玩笑,我们红旗的能差这碗面钱不成?我跟你们争这么半天,就是为了不免单!”
  黄旗大妈和蓝旗大妈愣了愣,蓝旗大妈反应快些,忙说自己也不差这一碗面钱,可这个免单名额不能浪费,不如让给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黄旗大妈得了。
  雖是好心,但对黄旗大妈来说伤害性极大,只见她脸憋得通红,说自己坚决不吃“嗟来之食”。两位大妈劝她放宽心,还鼓励她“落后只是暂时的”,没想到黄旗大妈越听越来气,气愤地拿起手机,大声吼道:“二牛,你马上给我过来,我就在‘笑一笑面馆’,有大事!”
  为了这么点小事,黄旗大妈竟要喊人来打架!蓝旗大妈和红旗大妈“腾”地站起来,一时间,气氛剑拔弩张,三人瞪着眼睛按着桌子,躲在旁边“观战”的服务员急出了一脑门的汗。
  很快,从门外闯进来一个高大威猛的小伙子,看上去真是个打架的料,只见他三步并两步来到黄旗大妈跟前,着急地问:“妈,出什么事了?”黄旗大妈指了指面前的两个人说:“她俩合伙欺负我一个,你管不管?”
  蓝旗大妈和红旗大妈本是一番好心,竟引来了大麻烦,正憋着一肚子火呢,没想到,小伙子不但没冲她俩发火,反而十分客气地替母亲道歉:“两位阿姨,我妈年纪大了,性子又急,要是说了啥让您俩不高兴的,还请多多包涵。”黄旗大妈见儿子胳膊肘往外拐,火气更大了,一把拉过他就问:“你给我说句痛快话,你当村主任都一个多月了,到底啥时候能把黄旗村发展起来,让老妈也豪横一回?你要是没那个能力,就趁早让给别人来当,别连累我跟着受欺负!”
  原来,这个叫二牛的小伙子是黄旗村新上任的村主任,老妈一点面子都不给,他却一点也不生气,而是面带笑容地坐了下来,说要以蓝旗村和红旗村为榜样,走科技兴农之路,带领大家奔小康。他还向老妈保证:“总有一天会让您老人家扬眉吐气!”黄旗大妈很欣慰,转脸瞥了蓝旗、红旗两位大妈一眼,意思是说,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这时,服务员端着三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走过来,笑着问道:“你们商量好没有,到底给谁免单呀?”
  二牛不知其中缘故,问服务员免什么单,服务员把面馆的规定又说了一遍,二牛终于明白了这场“纠纷”的根源,责怪道:“妈,这就是您的不是了,您不是经常跟我说,要把好处让给别人吗?咱们让给人家就是了!”
  黄旗大妈红了脸,小声说:“你胡说什么,你老妈是那种人吗?”
  蓝旗大妈和红旗大妈见眼前这个后生又孝顺又明事理,打心眼里喜欢,也相信黄旗村在他的带领下一定能迅速发展起来,便忍不住心软了几分,说话也慈爱了不少。一个说:“要想学习蓝旗就找我,我家的果菜大棚管理方法得了全省科技发明奖,学会了就能赚钱。”一个说:“要想学习红旗就找我,那个博士书记最爱吃我做的红烧肉,我跟他就像亲娘俩,有啥想问的想学的,也就一句话的事儿!”
  二牛感动坏了,向两位大妈连连道谢:“谢谢两位阿姨,日后还请二老多多关照!”
  服务员见事情消停了,终于松了口气,拿着账单,站在旁边笑眯眯地问道:“到底给谁免单啊?”
  二牛赶紧说:“都免单,三个都免了!”说完,他就跟着服务员过去付钱了,三个大妈哈哈大笑,一碗长寿面吃得格外开心。
  (本文为第三届“笑传正能量”百姓故事大赛参赛作品。)
  (发稿编辑:赵俊斐)
  (题图:佐夫)
其他文献
宋云彬(1897—1979),浙江海宁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史学家、编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云彬先后在新闻出版总署、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教科書的编辑审订与出版工作;1958年调北京中华书局,参与“二十四史”点校及编辑出版工作,是点校本《史记》的主要参与者和责任编辑,被誉为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并独立承担了《后汉书》的点校工作,为新中国古籍整理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纪念
期刊
大约从汉代开始,中国士人阶层风靡一种叫作五石散(又称寒食散)的药物,可是说来奇怪,这种药物很难说它对某种病有什么特殊疗效。可是大家却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来效法和实践。到了魏晋时期,这股风潮更是达到了顶点。一时间,人们把服药看成是门阀世族时髦的外在特征。不服药,好像就今天的人们不会用手机、不会上网一样土里土气。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药,人们为什么对它如此情有独钟呢?  五石散(寒食散)是什么药?  服
期刊
闲时省检赋学史,发现“三刘”贡献特大,分别是南朝的刘勰、晚清的刘熙载及清末的刘师培,他们不仅所处地域相近,而且理论思想亦多相通。就地域言,“三刘”中刘勰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熙载为江苏兴化人,刘师培为江苏仪征人,几乎处在一个并不大的区域圈内。就赋学言,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堪称历史上第一篇系统评述赋体的理论文章,后“二刘”与其理论观的切近,也首在对“文心”的认同与追踪。如刘熙载《艺概·赋概》
期刊
一、里社婆婆五六年,戍瓜催促上舲船  诗友东方鹤问:南宋程公许《惜别》诗五首其一:“里社婆婆五六年,戍瓜催促上舲船。官情得似交情好,去意其如别意牵。”这首诗里,“戍瓜”不好理解,整首诗也不好理解。“里社婆婆”是一种比方吧?有人把这首诗当成赞美婆婆或献给婆婆的诗,是不是大错特错啦?  钟振振答:东方鹤诗友好!您提的问题很有趣,兹分别讨论如下:  (1)“戍瓜”,是《左传》里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国的
期刊
《钦定词谱》是康熙年间一部御定的词谱,一共收录826个词调,调下分体,总计2306体。它不仅是收录词调最全的一部词谱,亦集前代词谱之大成,订正了前人著作包括万树《词律》的若干错误,《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每调各注其源流,每字各图其平仄,每句各注其韵叶,分刌节度,穷极窈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虽然未免有因“御定”而溢美之嫌,但此书于词家之功,大略如《清文献通考》所云,“是编之集,不独俾承学之士摅情缀采
期刊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职权在于诗意地追问,而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唯有在故乡才能亲近本原。还乡就是返回与本原的亲近。而那些被迫舍弃与本原的接近而离开故乡的人,总是感到那么惆怅悔恨(《人,诗意地栖居》)。故乡是心灵的寄托,是灵魂的安放之处。人类无论走到哪儿,都会紧贴着大地,回首所来之处。尤其是当诗人身处困境时,他们更要还乡,亲近本原,安放自身的灵魂。所谓“人穷则反本”,大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以此
期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版)自修订之后,更加精密爽目,成为各大高校首选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其优点自不待言。笔者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作为本专业的爱好者和从事者,所以还是不揣冒昧地以第五编第四章《苏轼及其文学家族》为例,提出几条浅薄的思考,其中既有文献方面的核对,也有理论方面的探索。希望能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进一步修订贡献绵薄之
期刊
《敦煌廿咏》是吟咏敦煌的组诗,在丝路沿线的唐诗中具有代表性。它以组诗的形式,选取敦煌二十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或事物,描绘了敦煌地理的特殊風貌,展示了敦煌历代的优美华章。有关《敦煌廿咏》的整理,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有详细校订,堪称定本,本文即据徐本引用。相关研究,李鼎文《读佚名〈敦煌廿咏〉》(《西北师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和马德《〈敦煌廿咏〉写作年代初探》(《敦煌研究》1983年第1期),值
期刊
田芳  前段时间,因为公司搬迁,我面临更为复杂的通勤状况。这天,和闺密碰头,巧的是,她的单位也搬迁了,通勤时间比我还长,但是她一点儿也不焦虑,我很好奇。  她解释道:“首先,焦虑没什么用。其次,预设有主观性,与事实不一定相符。”然后她问我:“你的通勤线路还有其他选择吗?”我查了一下,果然还有。  闺密说:“既然还有选择,就不算最糟糕。可以自己先试着走几趟,然后选择相对适合自己的线路啊!”接着,她给
期刊
民间是现代的认识,相对官方而言。如果说民间就是非官方,显然范围太广,没有办法论述。我想稍微偷换一下范围。韩愈《原道》说:“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四指士、农、工、商,六则在四以外再加上僧、道。僧、道流品很杂,且各有各的艺文谋划,可以不加考虑。士则出而从仕即为官,退而归隐就是隐士,身处官与非官之间,其身份为社会之精英,文化之掌控与创造者,则毫无疑问。另外的三类人,谋生方式不同,但从业的主要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