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工匠精神是从业过程中对于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理念的高尚要求,也是新时代德育背景下国家政策层面的倡导之一.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政策层面的德育使命,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依据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现状,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与课标的相关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贯穿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延伸的整个过程中,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育人实效性.
【机 构】
: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9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匠精神是从业过程中对于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理念的高尚要求,也是新时代德育背景下国家政策层面的倡导之一.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政策层面的德育使命,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举措.依据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现状,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与课标的相关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贯穿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延伸的整个过程中,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育人实效性.
其他文献
通过探寻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学习模式创新和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构建区域性泛在学习空间为核心,提炼泛在学习空间的四大价值追求,探索职岗学习对战平台的运行机制与实施方案,构建梯度化、进阶式的策略性知识学习系统,创设精准的能力评测及学分转换机制,搭建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校企合作平台,为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学习模式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结合教学实例,从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的视角观察,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思考,探讨小学高段读写课的有效设计.认为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读写课设计需深度剖析教材、精准把脉学情、扎实推进环节、灵动开放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国际劳工组织作为处理劳工问题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青年就业问题.2020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2020年世界青年就业趋势:科技与未来工作》.报告显示,目前全球青年面临着潜在劳动力未充分开发、非正规工作带来低质量就业风险以及数字技术引发青年就业焦虑等挑战.为了应对以上挑战,国际劳工组织呼吁各国应探索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全力促进入才潜能释放、充分利用新技术助推就业、切实维护青年合法权益来促进青年体面就业.该报告对我国青年体面就业的启示在于: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理念,理性认识技术进步对青年就业的
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不少中小学校开展系列职业体验活动,但在职业体验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重技能教学,轻劳动教育”现象.结合机械技术体验项目,阐述劳动视角与技能视角下职业体验项目设计的区别;在项目设计中,要遵循“双线”设计思路和“三结合”设计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要“劳有所指”,课堂实施要“劳有所学”,课堂评价要“劳有所评”,课后反思要“劳有所悟”,从而提高职业体验课程的劳动教育成效.
结合实例,探究基于微课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即结合单元主题,精心设计微课;根据学生需求,恰当运用微课;联系课堂实际,灵活引入微课;参照课程标准,全面评价微课;立足核心素养,有效改进微课。提出教师应积极探索微课应用的新形式、新途径,使学生可以借助微课攻克英语学习难点,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大会的重要指示精神,指明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探索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全新需求,职业教育对技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普遍认可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的理念与职业教育接受度不高的现实之间的落差仍然客观存在.在宏观的角度上,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打破各种政策和观念认识上的限制与制约,在发展环境与舆论导向上祛除附着在职业教育上的各种有意识与无
结合实例,探究基于实践活动的初中英语单元教学策略。认为教师联系单元主题,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历,设计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得到语言能力和思维方式等全方位的训练,促使他们将习得的英语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形成优秀的英语思维模式,真正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当前和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是当前中职学校所急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发展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重视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是中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从微课的特点出发,探讨微课与高中英语专题复习的结合方式、实操过程、教学效果。认为微课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将微课应用于高中英语专题复习教学十分有必要。
劳动教育内化有着综合育人的作用.但目前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浮于表面,学生未能将其内化于心,因此无法发挥其育人价值.通过落实劳动教育课、“劳教”相结合、完善劳动教育考核体系、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化解劳动教育“漂”“移”、“劳教”的分离、劳动意识薄弱、考核体系不健全的现实困境,以达到丰富劳动教育的认知、增强劳动教育的认同、提高劳动教育的内化力及促进劳动教育的内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