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素质教育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cool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为了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方法和途径较多。在教育教学中,立足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并针对语文素质教育的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丰富课堂,形成特色
  在我的教学里,优化每一堂课,主要是融进音乐、绘画、植物标本制作、剪纸艺术、园艺栽培、手工制作、表演、审美情趣、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等,让课堂生动风趣、扣人心弦。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放音乐,让学生听明白文章内容的气势,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同时在教学中把北国的风光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画出来,这样诗词的意境就形象化了,学生易懂、易记。布置作业时让学生画一幅北国风光水墨画,看谁画得好,这样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诗的意境就领会了,教学效果非常好。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特色,看教师是否能做 “有心人”。如果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融进这些知识点,那学生就有了兴趣,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拘泥于传授知识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求“新”、求“变”就是我一直追求的课堂特色。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我一般不会急着让学生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我首先注意用规范优美的课堂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被这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从被动听变成试着听——愿意听——喜欢听——渴望听。我讲解的主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关于语文知识的内容。接着设疑问,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便于在备课时针对性地备学生。以上几点中教师的语言魅力占主导地位,通过语文老师情趣盎然的表述、至真至情的表达,打开学生的心智,恰到好处地把知识和能力融进课堂中,让学生在进入语文学习前对将要面对的学习课题有一个简单的认识。另一方面,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要演绎好课堂那就是导演的问题了,做到让他们信赖你,崇拜你,从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多种途径,全面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全面进步,我通常采用多种途径:
  一是“读”。每周布置一篇课外读物,有时规定篇名,有时学生自寻,读后讲内容,谈感想,说收获,这样给说和写积蓄了“力量”。
  二是“背”。课本里要求背诵的必背,另外再找一些名言警句、名段、名文印发给学生背诵,每周一次这样的课外读物训练。
  三是“说”。整个中学阶段实行课前3分钟演说训练,内容只要乐观健康就行,并作为平时成绩一次。每半期举行一次辩论赛、阅读赛、朗诵赛、演讲赛等,要求学生人人必说,这样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说话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创新思维能力等。
  四是“写”。这个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方面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七年级每日一篇小字、日记,每周一篇周记,要求学生能把文章写通顺,文体把握好,字迹工整;八年级训练语言的生动、素材的新颖,文体的把握;九年级训练“多、快、好”,并把各种文体运用自如,对选材着眼要高。教会学生办黑板报,办手抄报。这样一套训练方法,不仅收集了较多的素材,有事可写,同时积累了写作语言,学生作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不断充实,提高素养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必须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外,还应具有流利的普通话、漂亮的规范字、较高水平的写作能力,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都应具备。这给语文教师提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加强语文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适应现代课改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好素质教育。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勉,力争自己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成为小小的浪花一朵。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何谓体验?在心理学中,体验作为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阅读体验,是在阅读的瞬间在心灵上引起的各种快感,它
期刊
苏格拉底有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如果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点燃燎原之火,那么评价首先帮助学生引燃了一根思维的火捻。教师在教学中用好评价介质,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各方面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全面、评价渠道的创新都会给评价注入鲜活的能量。今天,单就课堂上的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评
期刊
近年来,作文创新轰轰烈烈,创新作文层出不穷,但有些所谓创新华而不实,虽然形式灵活,令人耳目一新,但内容空洞,缺乏生活气息,缺乏真挚的情感,缺乏鲜明的个性,创新似乎走向了某种极端。我以为学生作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只要与别人不一样,有独到之处,就是创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回归写作的本体,引导学生多角度审题、多角度立意、多角度构思,激活学生思维,让作文百花齐放,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  途径一:
期刊
所谓人文精神,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生命的珍惜。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人文精神”?似乎是有的。占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不就是“人”的学说吗?但是,这里的“人”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民族、国家的“类”人,而不是“个”人。而且,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
期刊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主阵地、主渠道。“预设”,本指语句中所包含的使其有真值或有意义的估计,站在教育学的角度来解释,即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制教学方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教学有可能并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预先设计。“生成”,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
期刊
语文是什么?有过见仁见智的形象化的诠释。有人说,她是明媚的春天,其色姹紫嫣红,风光无限;有人说,她是迷人的花园,其香沁人心脾,良久不散;有人说,她是窖藏的美酒,其味绵长醇厚,百品不厌。为何有这样的说法?究其原因,它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有一定的关系。语文是生活与情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生活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思想的载体,闪烁着人文的光芒。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净化学生的心灵
期刊
“颠倒的教室” 起源于Salman Khan在TED的演讲,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同传统的中国教育相比,“颠倒的教室”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由教师驱动的模式。在新模式下,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像一个导师、指导者,课堂的互动更多。为了更好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
期刊
众所周知,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而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无疑是通过举手的形式展示出来的。但是,现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初中学生知识都掌握了,但是就是不肯举手。那么如何去提高初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举手率呢?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调查学生不举手的原因,再去对症下药地找寻提高学生举手率的方法。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通过
期刊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
期刊
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却大多存在着课堂提问模糊不清、过于概括、提问缺乏针对性以及提问一点即过、流于形式等问题。如何正确地进行课堂提问,发散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