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评价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mallsta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格拉底有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如果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点燃燎原之火,那么评价首先帮助学生引燃了一根思维的火捻。教师在教学中用好评价介质,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对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各方面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全面、评价渠道的创新都会给评价注入鲜活的能量。今天,单就课堂上的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评在师生间”引得其乐融融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发展能力的主渠道,应该通过老师评价、生生评价和师生互评等不同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1.师评生。在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确实起到了引领主流,把握大方向的作用。我是从来不吝啬自己的评价的。“语速再慢一点就更美了”、“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语言可以再简练一点”……经过天长日久的耳濡目染,学生们把我常用的评价方法都给“偷”走了,不仅评价水平提高了,说话水平也提高了。
  2.生评生。让学生评价学生也是我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一方面是自己评价自己,特别是在作文课上会用到。找一个作文好的同学读完后,我会问问:“你觉得哪儿处理得不够好?”能够自己找出问题,就已经改好了一半。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前面的学生回答后,让其他同学点评一下优缺点,然后跟进自己的意见,有必要的时候,再找第三个同学进行继续的跟评,“逼”着学生迈上第一个台阶后再迈第二个台阶……思维就在这一阶阶的登攀中打开、升腾、迸溅、燃烧。
  3.生评师。老师评价学生是高高在上的,学生评价学生是平起平坐的,让学生评价老师可不是“以下犯上”的。我有时让自己做个“虚荣”的老师,自己美美地诵读课文,让学生进行评价,而且还“虚荣”到家,必须得说出我读得好在哪里,然后学着我的样子读一读;我有时让自己做个“坏坏”的老师,明明答案是A,我偏说成是B,有意见?有意见说出来,说不服我不行,只有学生把正理讲出来,我才泯然一笑。给学生养成挑战“权威”的习惯后,学生常常在我真的出错时,毫不留情地指正,我不会脸红,只会高兴于学生锐利的眼睛。
  发生在师生间不一而足的评价方式不仅会生动课堂评价方式,而且他们互为补益,让学生得以乐在其中,长在其中。
  二、“评落细节上”方能有的放矢
  我们常说:细节很重要。老师的课堂评价也要注意评细节。我很少用“你太棒了”、“好极了”、“真聪明”、“老师太喜欢你了”等语言评价学生的作业或发言。这种泛泛的评只会让学生得意,而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做的好在哪里,从而扬长避短。对于敢于“发难”的同学,要评价的不只是他问题的价值,还有他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养成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习惯;对于诵读水平不高的同学,不要从整体的诵读水平入手进行评价,而要就他朗读的优点和缺点分开来细细地评,帮助他找到努力的方向,树立朗读的信心。
  此外,我常常通过夸大这些细节性优势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找回真我。如“想法独特,会是下一个爱因斯坦!”“你的表现比以前强多了,潜力无限。”“语言美极了,以后当作家绝对没问题!”让学生给自己寻一个美丽的梦,激起不竭的追求动力。
  三、“评到心坎里”必会拨动心弦
  有人说:“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丰富的金矿,只要肯挖掘,哪怕仅是微乎其微的一丝优点的暗示,沿着它也会挖出连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比较被动,缺乏信心的学生来说。老师的评价语言显得更为重要,我常常谨慎选择评语来点评那些学习稍有障碍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金矿。
  教师的语言固然重要,不过仅仅要评到学生的心坎上是不够的,要能发自内心的辅以一个会心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张的手势、一次惬意的击掌……这些轻松的体态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效果。
  如果课堂是一方沃土,那么评价就是那条缓缓流过的小河,始终陪伴左右,滋润着每一个生命。如果学生的头脑是一枝亟待燃烧的火炬,那就让我们用评价帮助学生引燃那根希望的火捻。
其他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一块很大的空间,对学生总体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教师的课堂引导、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来看,这是一项繁重的工程。巧设主问题为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一空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而那些辐射性开放性主问题的设计更是让阅读教学大异彩。  所谓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繁杂提问而言的,也可以称为“上位问题”。它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
期刊
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假、大、空,“情感伪化”:要么是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要么是“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全然不见少年的纯真和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是作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挚感情呢?  一、捕捉
期刊
这学期,我有幸读了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感慨良多。书中提到升学率不是靠时间去堆出来的,而是缩短上课时间,阻止老师印试卷,禁止题海战术,这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建平中学采用的是“合格+特长”的模式,上午上必修课,下午搞第二、三课堂,可见正课时间只有上午,然而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升学率,高考成绩依然显赫。看来提高成绩并不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打长时间的疲劳战术。那么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建平中
期刊
一、“Catch-22”——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局  “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  “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所描写的困局,用在我们的初中作文教学上,很是合适。  何解?  ——我们语文老师都在教学生写模式化的考场作文。  ——因为中考阅卷时间太紧,老师来不及品味。你得用华丽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
期刊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优孟的人,在朝延上模仿楚国死去的贤相孙叔敖。他穿上孙叔敖的衣服,戴上孙叔敖的帽子,学着孙叔敖的语言、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楚王一看,十分惊讶,以为是孙叔敖死而复生了。这件事提醒了楚王,使他感到不该忘掉贤相的后代,于是加封了孙叔敖的子孙。优孟模仿孙叔敖的故事,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剧的雏形。这个事例说明,戏剧是从模仿开始的。  其实,不光是戏剧,我们学习写作的过程,应当说也是始于模
期刊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现在,农村中学学生在写作文时就像记流水账,句子不通顺;内容不真实;主题不新颖。究其原因:首先,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新事物的接触和了解很少,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其次,农村的孩子课外阅读太少,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少,导致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高,出现了没有写作素材根本无从下手或者有素材也无话可说的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期刊
“课堂目标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课题究竟有何意义和价值,此课题是否有必要“非进行到底”不可?又能否得出具体详实的实验结果?这是我们课题组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目标教学”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在素质教育中完全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具有其相应的地位和价值,这是不用实验就可以确定的。就如其他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一样,相互交融,共同发挥促进教育教学的作用。一般来说,好的方法都具有
期刊
鲁迅曾说过:“写完至少看两遍,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修改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修改标题  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追怀往事而写下的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这些散文曾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定名为《朝花夕拾》。这样一改使标
期刊
随着新课程实践向纵深发展,“教书”这一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单纯传授、讲析,而是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的综合;“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而是所有的书,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特别是生活这部大书。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也必然发生巨变,如何在新的背景下创新备课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新备课方式,发表一下粗浅的看法。  新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何谓体验?在心理学中,体验作为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阅读体验,是在阅读的瞬间在心灵上引起的各种快感,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