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是人人都在追求的目标。以前许多人常常认为它只是指身体的强健和没有疾病。而现在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的成立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進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家庭小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心理健康课是当前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那么这门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呢?
首先,心理健康课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一是平等性原则。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
二是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三是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四是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五是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六是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只有产生愉快的体验,才能达到训练目的。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不同。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具体来讲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采用故事法。
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是非评价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
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小品表演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
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
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精心设计结束语,升华、启思、充满激励。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掌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该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愿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進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家庭小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心理健康课是当前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那么这门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呢?
首先,心理健康课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一是平等性原则。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
二是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三是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四是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五是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六是娱乐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操作,只有产生愉快的体验,才能达到训练目的。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不同。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具体来讲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采用故事法。
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是非评价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
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小品表演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
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
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精心设计结束语,升华、启思、充满激励。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轻松自然的导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激烈的竞赛,积极参与的小品表演,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掌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该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愿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