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整堂课以老师单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由于方法单一,所以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在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中,将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提出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创设问题情景的教学方法是“科學探究”的具体体现。创设问题情景探究式学习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揭示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探究性教学呢?
一、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透过实验展示化学现象,揭示化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调整实验顺序,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创设探究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Na2O2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先做一个”棉花滴水着火”的实验,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后,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究竟加了什么物质?师生共同分析棉花着火是因为反应放出了热量。然后老师告诉学生所加物质是Na2O2。教师引导:Na2O2和H2O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来检验?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又如在Cu与稀HNO3反应的实验教学中,为了明显的观察到NO无色气体,我们可引导学生做如下的改进实验:取一个U型管,在U型管一端塞上一个插有螺旋状铜丝的橡皮塞,往U型管的另一端塞上插有长颈漏斗的橡皮塞,通过长颈漏斗加入稀HNO3,至U型管的左侧完全淹没铜丝.可观察到在铜丝附近有一段无色气体柱.,且U行管左侧液面下降,溶液变蓝色,U型管右侧的长颈漏斗有液柱。这种新鲜的现象就引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学生兴奋不已的时候再设问:从环境保护和验证NO的角度思考,该装置还可做那些改进?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变得浓厚,而且探究问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二、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该精于设计,巧于结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以便培养其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实践性。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反应的知识时,教师可发动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实物,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制电池,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一起探讨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洋溢着饱满的探究热情。又如:在学习白磷的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读以下材料:在二战期间,美国有个侦探小分队发现在一深山里有个隐蔽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十天内摧毁这军火厂,结果小分队只用十几只老鼠在其背上涂了些液体就完成了任务。阅读完这段材料之后提出问题:老鼠背上涂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它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看了这个故事会非常惊讶,很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学习磷的性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这种问题情景是由知识的实际运用而创设的,由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所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创设问题情景
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旧知识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首先要找到知识间前后的逻辑关系,然后以此作为生长点设计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后,设计如下问题:苯的分子式为C6H6,分子结构如何?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吗?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以探究苯的性质。又如在“苯酚”的教学中,为了探究苯酚的性质,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有关醇的知识然后再设问:羟基与烃基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醇,那么羟基和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否还是醇?如果不是的话,那么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属于什么类别的化合物?其官能团与醇类相同吗?其性质如何?与醇类有何区别?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以探究苯酚的性质。
四、通过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冲突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化学课堂上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与老师产生争议是难免和正常的。老师要因势利导创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教学。例如:探究乙烯的性质时将乙烯通入溴水后溴水褪色。于是大多数同学认为是乙烯的作用而使溴水褪色,但少数同学回答却是不一定。原因是制取乙烯时产生的副产物SO2也可使溴水褪色。这种有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到底乙烯能不能使溴水褪色,怎样才能验证乙烯能使溴水褪色?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后,老师展示正确的设计装置。于是学生的思维的整体性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变开阔了,探究问题的欲望增强了。
实践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实施探究性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
一、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透过实验展示化学现象,揭示化学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调整实验顺序,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创设探究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Na2O2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先做一个”棉花滴水着火”的实验,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后,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究竟加了什么物质?师生共同分析棉花着火是因为反应放出了热量。然后老师告诉学生所加物质是Na2O2。教师引导:Na2O2和H2O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来检验?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展开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又如在Cu与稀HNO3反应的实验教学中,为了明显的观察到NO无色气体,我们可引导学生做如下的改进实验:取一个U型管,在U型管一端塞上一个插有螺旋状铜丝的橡皮塞,往U型管的另一端塞上插有长颈漏斗的橡皮塞,通过长颈漏斗加入稀HNO3,至U型管的左侧完全淹没铜丝.可观察到在铜丝附近有一段无色气体柱.,且U行管左侧液面下降,溶液变蓝色,U型管右侧的长颈漏斗有液柱。这种新鲜的现象就引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学生兴奋不已的时候再设问:从环境保护和验证NO的角度思考,该装置还可做那些改进?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变得浓厚,而且探究问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二、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该精于设计,巧于结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以便培养其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实践性。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反应的知识时,教师可发动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实物,或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制电池,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一起探讨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洋溢着饱满的探究热情。又如:在学习白磷的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读以下材料:在二战期间,美国有个侦探小分队发现在一深山里有个隐蔽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十天内摧毁这军火厂,结果小分队只用十几只老鼠在其背上涂了些液体就完成了任务。阅读完这段材料之后提出问题:老鼠背上涂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它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看了这个故事会非常惊讶,很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学习磷的性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这种问题情景是由知识的实际运用而创设的,由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所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创设问题情景
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旧知识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首先要找到知识间前后的逻辑关系,然后以此作为生长点设计问题。例如在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后,设计如下问题:苯的分子式为C6H6,分子结构如何?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吗?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以探究苯的性质。又如在“苯酚”的教学中,为了探究苯酚的性质,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有关醇的知识然后再设问:羟基与烃基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醇,那么羟基和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否还是醇?如果不是的话,那么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属于什么类别的化合物?其官能团与醇类相同吗?其性质如何?与醇类有何区别?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以探究苯酚的性质。
四、通过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冲突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化学课堂上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与老师产生争议是难免和正常的。老师要因势利导创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教学。例如:探究乙烯的性质时将乙烯通入溴水后溴水褪色。于是大多数同学认为是乙烯的作用而使溴水褪色,但少数同学回答却是不一定。原因是制取乙烯时产生的副产物SO2也可使溴水褪色。这种有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到底乙烯能不能使溴水褪色,怎样才能验证乙烯能使溴水褪色?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后,老师展示正确的设计装置。于是学生的思维的整体性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变开阔了,探究问题的欲望增强了。
实践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实施探究性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