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金玉老师针对当今语文教革现状作了精辟概括:"虚教课文,虚以实践,虚做作文",并且指出"不设考纲,只重标准;不考教材,只用教材;不重形式,只求有效"的解决对策。(《语文教学与通讯》(2008年第9B)"三虚"现象的存在,足以反映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学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为了考试,为了升学,教师只得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怎么考就怎么教,考哪儿就教哪儿。在一定程度上,语文教学的"三虚"就有了滋长的土壤,"三虚"一泛滥,语文教学的思想就扭曲了。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教学要把读书、作文、做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公民(这是叶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和核心)。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叶老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和训练目标的看法有着特定的内容。他认为"在现代社会里,语文这个工具,应该是每个公民所共有的工具,是社会的’公器’,人人都应该得到应得的成就,决不允许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因此,学校各个学科教学甚至整个社会都应关心语文教学。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语文"思想。这种"大语文"观,首要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为了考试,把课文支解,把易考的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消化,不体验,学生学得一摊死水;为了考试,背作文,记框框,套素材,变样式,学生一味拿来,满头雾水,学生的思想思维得到钳制,又怎能谈得上会学?"语文思想的缺失,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根本。在教师眼里只有知识、能力、文本和教条,教师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学生成了思想乞丐、精神奴隶。"我国中小学教师缺少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地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言蔽之,缺乏思想。"(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数理化教师如果缺乏思想,还有实实在在的学科知识做支撑;语文教师缺乏思想,就等于一个人没有脊梁,这不仅给语文教学,还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后果。"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认清两个问题: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课堂教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科其实没有相对应的学科,它所对应的是听说读写以及言语作品;或者说,它有许许多多对应的学科,凡与听说读写与言语相关的都是语文对应的学科。"(王荣生《语文课程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包含的层面又是比较多的,既对应着"言语材料",又对应着"听、说、读、写"的言语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达到语文课程的目标。认清课文课程是什么,广大语文教师就能树立"一种文化的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语文教育中的"三虚"现象就能得到一些控制。
语文课程教什么?这实际上是一种对教学的"体察"、"体悟"。《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课程理念应是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魏书生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把语文课程今为三块来教:"活的知识,似死似活的知识,死的知识"。他主张把"活的东西教活,把死的东西教死",这种教育理念让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又培养了语感。"三虚"现象中暴露的"为了考试而教,为了成绩而学",放弃对文本的解读,梳理考点死记硬背的问题有悖于语文课程改革思想的抹杀。语文的教学如果跟着考试的指挥捧走,缺乏语文思想的指导,语文课就会变成"政治课"、"放羊课"、"应试课"、"满堂灌"。
弄清了这两个基本问题,领会其实质,谈语文思想的培养才有根基。怎样培养呢?认真学习,扎实研究,丰富实践。
认真学习,落到实处就是一个字"钻":钻理论、钻教材、钻教法。杜威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在学习上不肯钻研的人是不会提出问题的;在事业上缺乏突破力的人是不会有所创新的。只有在学习上吸收,在吸收上积累,思想的境界才能提升。要学大家之法,读百家之书,方能悟出境界。学习于漪,魏书生,洪镇涛、李镇西等大家的思想;学习"情感派、思维派、管理派、情境教学派,识字教学流派"的思想精髓。曾听洪镇涛先生导学《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洪老师先是声情并茂的颂读,接着是学生揣摩感情的读,再是学生自由的朗读,整堂课以朗读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悟情、悟理,积累语文素养。课堂上与会者第一次领略到读的魅力,听众近乎就是反动派,教者就像是闻一多在面对特务们怒斥。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读得声情并茂,在读中传递了师生对文本的体验。反思老套路的教学模式,这种思想就值得我们一用,并在实践中消化。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时常学习,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自身的素养就会提升,上课就越轻松。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学生也是教师的影子。只有做一个有思想,有素养的教师,也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素养的学生。
扎实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贵’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教书十载,不如思考一时。部分教师往往忙碌于教学事务,而放弃思考的时间,教学越教越退化;而思考型的教师,总能常教常新。思考实际上是给倦怠的心灵输送养料。在教学中坚持思考,语文教育的思想就能丰富起来。"第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重大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朱永新语)。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语通》上连续刊载的"创意教学六十例谈",就是语文教师从问题场中研究语文教学思想的典范。我们无法成为大家,亦不能著书立说,但定能成为一个有研究型的教师。
丰富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主要人才的摇篮。"创新要靠实践,实践中才能创新。催生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实践精神、求实精神,要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践运用教育思想。就像一个炼钢厂,把采集来的材料要经过煅烧才能炼出好钢。这种锻烧就好比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思想才能丰富,课堂才能高效,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提升。教师实践重要,而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更重要。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才多,语文才回归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本位上来。
有了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教改中语文教育的"三虚"现象才能不会泛滥成灾。而正确的语文思想的习得又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教者一路收获思想的种子,还语文教学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与通讯》(2008年第9B)
[2]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3] 《语文课程标准》
[4] 王荣生《语文课程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5] 中国教育副会长朱永新的教育思想
[6] 特特级教师洪镇涛的讲课记录
[7] 叶圣陶老师的教育思想
[8]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教学要把读书、作文、做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公民(这是叶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和核心)。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叶老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和训练目标的看法有着特定的内容。他认为"在现代社会里,语文这个工具,应该是每个公民所共有的工具,是社会的’公器’,人人都应该得到应得的成就,决不允许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因此,学校各个学科教学甚至整个社会都应关心语文教学。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语文"思想。这种"大语文"观,首要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为了考试,把课文支解,把易考的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消化,不体验,学生学得一摊死水;为了考试,背作文,记框框,套素材,变样式,学生一味拿来,满头雾水,学生的思想思维得到钳制,又怎能谈得上会学?"语文思想的缺失,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根本。在教师眼里只有知识、能力、文本和教条,教师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学生成了思想乞丐、精神奴隶。"我国中小学教师缺少的主要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地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言蔽之,缺乏思想。"(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数理化教师如果缺乏思想,还有实实在在的学科知识做支撑;语文教师缺乏思想,就等于一个人没有脊梁,这不仅给语文教学,还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后果。"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认清两个问题: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课堂教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科其实没有相对应的学科,它所对应的是听说读写以及言语作品;或者说,它有许许多多对应的学科,凡与听说读写与言语相关的都是语文对应的学科。"(王荣生《语文课程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语文课程包含的层面又是比较多的,既对应着"言语材料",又对应着"听、说、读、写"的言语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达到语文课程的目标。认清课文课程是什么,广大语文教师就能树立"一种文化的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语文教育中的"三虚"现象就能得到一些控制。
语文课程教什么?这实际上是一种对教学的"体察"、"体悟"。《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课程理念应是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魏书生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把语文课程今为三块来教:"活的知识,似死似活的知识,死的知识"。他主张把"活的东西教活,把死的东西教死",这种教育理念让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又培养了语感。"三虚"现象中暴露的"为了考试而教,为了成绩而学",放弃对文本的解读,梳理考点死记硬背的问题有悖于语文课程改革思想的抹杀。语文的教学如果跟着考试的指挥捧走,缺乏语文思想的指导,语文课就会变成"政治课"、"放羊课"、"应试课"、"满堂灌"。
弄清了这两个基本问题,领会其实质,谈语文思想的培养才有根基。怎样培养呢?认真学习,扎实研究,丰富实践。
认真学习,落到实处就是一个字"钻":钻理论、钻教材、钻教法。杜威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在学习上不肯钻研的人是不会提出问题的;在事业上缺乏突破力的人是不会有所创新的。只有在学习上吸收,在吸收上积累,思想的境界才能提升。要学大家之法,读百家之书,方能悟出境界。学习于漪,魏书生,洪镇涛、李镇西等大家的思想;学习"情感派、思维派、管理派、情境教学派,识字教学流派"的思想精髓。曾听洪镇涛先生导学《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洪老师先是声情并茂的颂读,接着是学生揣摩感情的读,再是学生自由的朗读,整堂课以朗读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悟情、悟理,积累语文素养。课堂上与会者第一次领略到读的魅力,听众近乎就是反动派,教者就像是闻一多在面对特务们怒斥。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读得声情并茂,在读中传递了师生对文本的体验。反思老套路的教学模式,这种思想就值得我们一用,并在实践中消化。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时常学习,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自身的素养就会提升,上课就越轻松。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学生也是教师的影子。只有做一个有思想,有素养的教师,也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素养的学生。
扎实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贵’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教书十载,不如思考一时。部分教师往往忙碌于教学事务,而放弃思考的时间,教学越教越退化;而思考型的教师,总能常教常新。思考实际上是给倦怠的心灵输送养料。在教学中坚持思考,语文教育的思想就能丰富起来。"第一线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重大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朱永新语)。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语通》上连续刊载的"创意教学六十例谈",就是语文教师从问题场中研究语文教学思想的典范。我们无法成为大家,亦不能著书立说,但定能成为一个有研究型的教师。
丰富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主要人才的摇篮。"创新要靠实践,实践中才能创新。催生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实践精神、求实精神,要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践运用教育思想。就像一个炼钢厂,把采集来的材料要经过煅烧才能炼出好钢。这种锻烧就好比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思想才能丰富,课堂才能高效,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提升。教师实践重要,而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更重要。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才多,语文才回归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本位上来。
有了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教改中语文教育的"三虚"现象才能不会泛滥成灾。而正确的语文思想的习得又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教者一路收获思想的种子,还语文教学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与通讯》(2008年第9B)
[2]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3] 《语文课程标准》
[4] 王荣生《语文课程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5] 中国教育副会长朱永新的教育思想
[6] 特特级教师洪镇涛的讲课记录
[7] 叶圣陶老师的教育思想
[8]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