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情感,而知识的掌握,往往需经历一个探究与领悟、思考与内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疑惑,或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有助于他们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深研细究,去伪存真,印证思维。
一、于新旧知识矛盾冲突时,存疑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新旧知识之间或学生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成为学生认知活动的内部矛盾,因而产生疑窦,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探寻答案的学习活动成为必然。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组织学生计算下面几题: + 、 - 、 + + 、 - -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算“ + ”,由于部分学生受原有知识的影响,机械地模仿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算出这样的结果:“ + ﹦ ﹦ ﹦ ”或“ + ﹦ ﹦ ﹦1”。对此,教师可不急于对该式的正误与否下结论,而是相机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引导他们对“和”与两个“加数”的大小进行比较,让他们发现“加数”与“和”之间的不合理,从而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再借助拼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①为什么“ ”和“ ”不能直接相加?②怎样解决分数单位不同的问题?③通分后的计算方法如何?最后引导学生顺利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创设“尝试—存疑—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思维敏捷,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于知识与生活经验矛盾冲突时,实践探究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材料的特点,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故布疑阵,在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间制造“矛盾”,造成一种急欲求证问题答案、检验答案准确性的心理趋势,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胆探究,广开思路。
如教学“角的性质”时,可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透过一个10倍放大镜观察一个30°的角,你所看到的角是多少度?②在纸上、桌面上、黑板上各画一个30°的角(各个角的两边长度不一),这三个角中,哪个角最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问题一经提出,就巧妙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他们议论纷纷,都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学生根据简单的生活经验(放大境能放大物体的图像,桌面上、黑板上所画角的边比纸上所画角的边要长)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这时,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证明自己的判断?”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实际测量印证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通过创设“判断—探究—总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究中总结出结论:“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角的边的长短、粗细无关,角的大小由角的张口大小决定”。通过教师的巧妙安排,设疑激趣,学生因“疑”生“议”,因“疑”求证,使知识结论在实践探究中水落石出。
三、于寻求方法优化时,思辨探究
某些算法多样化的题目,学生往往会有“神来之笔”。碰到这种情况,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模糊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通过引导回答者本人以及其他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由补充,逐步弄清问题的答案。在这一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发展水平。
如學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我特意安排以下题目:“一块长6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木块,把它切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题目一经出示,学生便跃跃欲试,板演的学生列出了如下算式:“(3×5+5×4+4×3)×2×2-(6×5+5×4+4×6)×2”。有学生提出了异议:“题目中没有说明是怎样切开长方体的,这样列式不正确。”我问了一句:“不正确吗?”学生马上更正:“是回答不够具体!应该有三种不同的切法。”我故弄玄虚:“有三种不同的切法,老师怎么就想不出来呢?还是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不少学生还在练习纸上比划着如何切开长方体,最后讨论出另外两道算式,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然而,我并不满足,特意跟学生玩起砌积木游戏,引导学生观察砌好积木后原来每个小长方体各个面的变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领会到每拼合一次将减少接触的各面,由此迁移到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体后,将比原来增加两个切面。我因势利导:能否用这个原理解决刚才的题目?学生兴致盎然,根据三种不同的切开情况列出了三道相应的简便算法,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于概念辨析时,溯本探究
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与严密性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具有严密的思维、正确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采取延迟判断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去伪存真,认识问题的本质,并对伙伴的回答作出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的认识,教师可安排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出示下图 ,让学生猜一猜遮住的是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七嘴八舌: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长方形、正方形。教师可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只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然后把图形拉成 ,学生一下子想到了要排除直角三角形,教师请学生解释排除直角三角形的理由,学生得意地说:“从边的数量可以排除这不是直角三角形”。接着再提出另一个问题:现在你能确定所遮住的是什么图形吗?学生都摇头:有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或者直角梯形。当图形变成 时,学生一下子笑了出来:“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与图形不符;直角梯形有一条斜边,如果遮住的是那条斜边,这个图形就变成了一个五边形,它也不可能是直角梯形了,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长方形。”学生细致的观察、合理的判断、严密的思维在这里得到了彰显。最后,组织学生综合复习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印象特别深刻。
一、于新旧知识矛盾冲突时,存疑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新旧知识之间或学生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成为学生认知活动的内部矛盾,因而产生疑窦,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探寻答案的学习活动成为必然。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组织学生计算下面几题: + 、 - 、 + + 、 - -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算“ + ”,由于部分学生受原有知识的影响,机械地模仿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算出这样的结果:“ + ﹦ ﹦ ﹦ ”或“ + ﹦ ﹦ ﹦1”。对此,教师可不急于对该式的正误与否下结论,而是相机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引导他们对“和”与两个“加数”的大小进行比较,让他们发现“加数”与“和”之间的不合理,从而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再借助拼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①为什么“ ”和“ ”不能直接相加?②怎样解决分数单位不同的问题?③通分后的计算方法如何?最后引导学生顺利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创设“尝试—存疑—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聚精会神、思维敏捷,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于知识与生活经验矛盾冲突时,实践探究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材料的特点,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故布疑阵,在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间制造“矛盾”,造成一种急欲求证问题答案、检验答案准确性的心理趋势,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胆探究,广开思路。
如教学“角的性质”时,可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透过一个10倍放大镜观察一个30°的角,你所看到的角是多少度?②在纸上、桌面上、黑板上各画一个30°的角(各个角的两边长度不一),这三个角中,哪个角最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个问题一经提出,就巧妙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他们议论纷纷,都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学生根据简单的生活经验(放大境能放大物体的图像,桌面上、黑板上所画角的边比纸上所画角的边要长)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这时,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证明自己的判断?”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实际测量印证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通过创设“判断—探究—总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究中总结出结论:“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角的边的长短、粗细无关,角的大小由角的张口大小决定”。通过教师的巧妙安排,设疑激趣,学生因“疑”生“议”,因“疑”求证,使知识结论在实践探究中水落石出。
三、于寻求方法优化时,思辨探究
某些算法多样化的题目,学生往往会有“神来之笔”。碰到这种情况,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模糊态度,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通过引导回答者本人以及其他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由补充,逐步弄清问题的答案。在这一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其思维发展水平。
如學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我特意安排以下题目:“一块长6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的长方体木块,把它切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题目一经出示,学生便跃跃欲试,板演的学生列出了如下算式:“(3×5+5×4+4×3)×2×2-(6×5+5×4+4×6)×2”。有学生提出了异议:“题目中没有说明是怎样切开长方体的,这样列式不正确。”我问了一句:“不正确吗?”学生马上更正:“是回答不够具体!应该有三种不同的切法。”我故弄玄虚:“有三种不同的切法,老师怎么就想不出来呢?还是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不少学生还在练习纸上比划着如何切开长方体,最后讨论出另外两道算式,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然而,我并不满足,特意跟学生玩起砌积木游戏,引导学生观察砌好积木后原来每个小长方体各个面的变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领会到每拼合一次将减少接触的各面,由此迁移到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体后,将比原来增加两个切面。我因势利导:能否用这个原理解决刚才的题目?学生兴致盎然,根据三种不同的切开情况列出了三道相应的简便算法,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于概念辨析时,溯本探究
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与严密性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具有严密的思维、正确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采取延迟判断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去伪存真,认识问题的本质,并对伙伴的回答作出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的认识,教师可安排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出示下图 ,让学生猜一猜遮住的是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七嘴八舌: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长方形、正方形。教师可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只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然后把图形拉成 ,学生一下子想到了要排除直角三角形,教师请学生解释排除直角三角形的理由,学生得意地说:“从边的数量可以排除这不是直角三角形”。接着再提出另一个问题:现在你能确定所遮住的是什么图形吗?学生都摇头:有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或者直角梯形。当图形变成 时,学生一下子笑了出来:“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与图形不符;直角梯形有一条斜边,如果遮住的是那条斜边,这个图形就变成了一个五边形,它也不可能是直角梯形了,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长方形。”学生细致的观察、合理的判断、严密的思维在这里得到了彰显。最后,组织学生综合复习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印象特别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