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很多学生—不重视文言文的学习,认为文言文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并且费力费时。他们的这种认识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理所当然地想学文言文就在于死记硬背、费力费时。那么怎样才能使文言文教学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好文言文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即因文设计教法才是科学有效的。它应与现代文教学一样:“教无定式,但又有法”。下面主要从课堂教学方面谈谈我因文设计的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苏轼词《观刈麦》一诗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不是仅仅描写收麦的繁忙景象,抒发了对收获的赞美之情?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观刈麦”为题?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2.活变题目,以点带面。在上《爱莲说》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先把题目改为《-----的荷花》,请同学们在横线上用课文中找出的描写荷花词句填补题目,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等”,加深印象。这样点面结合,注重了阅读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创设情景,酝酿情感。为使学生尽快地感知教材,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一课时,挂出一幅主帅雪中送别图,插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配乐朗读,通过凄凉的送别配音,声情并茂的朗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快地把学生引入那份愁楚、哀伤、悲凉的气氛之中。
二、课堂的“主旋律”,引人入胜
1.一线串珠,倒析因果。 如《捕蛇者说》的教学,在完成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扣住题目中的“说”字切入文章,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①题目可以理解为说说捕蛇人的事,请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文章写了有关捕蛇人的哪些事,并尝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最终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一个道理,作者借捕蛇人的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③作者写这篇《说》,仅仅是为了说明“赋敛有甚是蛇”这样一个道理吗?请找出表明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的写作目的呢?④如果作者来到我们中间,读了这篇《说》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联系生活,缩小距离
文言文和现代文相辅相成,学生生活中就存在许多耳熟能背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就会大大消除。如上《出师表》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3.巧用媒体,奇思妙想。教学《归园田居》,先让学生认真朗诵,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使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沿着诗句徐徐展开,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扩大时空范围,拓宽思路,开掘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像中闪现智慧的光芒。
4.辩论观点,抛砖引玉。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后,展开辩论。在授《愚公移山》时,关于愚公该不该移山建房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赞扬愚公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二种是批评愚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愚昧。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
三、结语的“终曲”,耐人寻味
1.活用成语,留给启示。为帮助学生养成完整而严格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印象,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讨论:蔡桓公因为什么导致病入膏育?学生明确“讳疾忌医”。那这个成语将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深思呢?这样总结学生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探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展示一般,明确其典型意义。
2.巧变结局,另辟蹊径。在讲析《黔之驴》一文结局时,打破常规,变换角度,试想一头驴被莫名其妙的运入黔地,驴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但却被强加上了千古骂名,我们是不是应该为驴子打抱不平呢?为此我让学生写一篇以“为驴伸冤”为话题的习作。这种打破常规的教法,比较容易引发超常逆向思维的效应,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尽管教无定法,但我们始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热情,参与程度与思维深度决定着文言文学习收获大小,教师一定要精心策划,以新激趣,以人为本,适时引导,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让中国古典文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打造出一片文言文教学的碧海蓝天!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很多学生—不重视文言文的学习,认为文言文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并且费力费时。他们的这种认识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理所当然地想学文言文就在于死记硬背、费力费时。那么怎样才能使文言文教学生动活泼、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好文言文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即因文设计教法才是科学有效的。它应与现代文教学一样:“教无定式,但又有法”。下面主要从课堂教学方面谈谈我因文设计的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苏轼词《观刈麦》一诗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不是仅仅描写收麦的繁忙景象,抒发了对收获的赞美之情?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观刈麦”为题?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2.活变题目,以点带面。在上《爱莲说》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先把题目改为《-----的荷花》,请同学们在横线上用课文中找出的描写荷花词句填补题目,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等”,加深印象。这样点面结合,注重了阅读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创设情景,酝酿情感。为使学生尽快地感知教材,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一课时,挂出一幅主帅雪中送别图,插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配乐朗读,通过凄凉的送别配音,声情并茂的朗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快地把学生引入那份愁楚、哀伤、悲凉的气氛之中。
二、课堂的“主旋律”,引人入胜
1.一线串珠,倒析因果。 如《捕蛇者说》的教学,在完成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扣住题目中的“说”字切入文章,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①题目可以理解为说说捕蛇人的事,请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文章写了有关捕蛇人的哪些事,并尝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最终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一个道理,作者借捕蛇人的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③作者写这篇《说》,仅仅是为了说明“赋敛有甚是蛇”这样一个道理吗?请找出表明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他的写作目的呢?④如果作者来到我们中间,读了这篇《说》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联系生活,缩小距离
文言文和现代文相辅相成,学生生活中就存在许多耳熟能背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就会大大消除。如上《出师表》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3.巧用媒体,奇思妙想。教学《归园田居》,先让学生认真朗诵,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使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沿着诗句徐徐展开,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扩大时空范围,拓宽思路,开掘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像中闪现智慧的光芒。
4.辩论观点,抛砖引玉。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后,展开辩论。在授《愚公移山》时,关于愚公该不该移山建房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赞扬愚公知难而进,持之以恒的精神;第二种是批评愚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愚昧。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
三、结语的“终曲”,耐人寻味
1.活用成语,留给启示。为帮助学生养成完整而严格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印象,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讨论:蔡桓公因为什么导致病入膏育?学生明确“讳疾忌医”。那这个成语将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深思呢?这样总结学生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探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展示一般,明确其典型意义。
2.巧变结局,另辟蹊径。在讲析《黔之驴》一文结局时,打破常规,变换角度,试想一头驴被莫名其妙的运入黔地,驴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但却被强加上了千古骂名,我们是不是应该为驴子打抱不平呢?为此我让学生写一篇以“为驴伸冤”为话题的习作。这种打破常规的教法,比较容易引发超常逆向思维的效应,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尽管教无定法,但我们始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热情,参与程度与思维深度决定着文言文学习收获大小,教师一定要精心策划,以新激趣,以人为本,适时引导,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让中国古典文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打造出一片文言文教学的碧海蓝天!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