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沦落为“空白课程”。[1]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落实,如何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孩子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现将自身通过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共同学习与提高。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师;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3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但是,在现有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非学科类课程,其受教师、家长、学生的关注度明显不够,活动课程管理在思维上难于超越学科课程管理模式,封闭有余而开放不足。[2]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没有现有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传统的经验,没有专业的师资,“积极开发,全面铺开”流于形势,我们看到的只是活动开展那“欣欣向荣”的假象。
面对现有的情况,有人感言“综合实践活动爱你不容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了教师厌烦,学校领导想重视而又无奈的“鸡肋”课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对习惯于按照确定性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的教师而言,是有极大的挑战性。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明确课程目标,确定研究方向
综合实践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需要在教师在引导下,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导方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与此相关的实践性的问题探究。但就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很多教师对其了解得并不透彻,他们往往将其理解为简单的活动课,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设计,目的不明确,带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已经制定了系统的目标,我们还需要再去建立别一个体系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建立的目标体系是在《纲要》的总目标之下,建立科学的、更细致、更易实施、更具体的目标,即让总目标能合理而科学地分解成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每一个子目标又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从而保证总目标的实现。没有总目标,我们就不知道方向或是达成度;只有总目标而没有子目标,我们就无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脚踏实地地实现总目标。所以,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而在各年级的子目标下,我们还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体现的能力差异、态度差异等个体及班级普遍存在的差异,进行目标调控。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取向不同,但学生在过程中所要达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还是大体一致的。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堂结构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上,依旧重复着“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模式,他们较难轻易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因此很多小学的综合实践课被教师莫名地变为课外辅导课,这使得综合实践课程与其它课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增加了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对综合实践课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学生会产生厌烦和惧怕的情绪。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 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逼”着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引导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的,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每年的学雷锋活动中,我校都会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送清洁,负责为老人们搞清洁工作,让他们生活舒心;送快乐,负责向老人了解生活情况,为他们解决心中的困惑,减少他们心中的孤独感,带去了欢声笑语;送爱心,孩子们节约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准备了小点心。活动后,老人们恰似返老还童,快乐得手舞足蹈。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真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需要一份真爱。只有爱的奉献,才会有爱的收获。让活动通过“行”来晓“理”出“情”,似“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丰富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三、根植地方特色,构建研究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对我们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它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是一门对知识综合利用的实践性课程。同时,它立足于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它没有固定的教材,汲及面广、牵涉人多,因此,以丰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依托会更好地切入综合实践这个有机整体。
我校利用开学前的教研时间,组织从事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为课程开发核心组成员,首先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理念培训学习,然后再引导教师共同探讨,结合生情,针对地方特色,确立了“热爱学校亲近社区”的主题,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条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式、资源引发式、探究活动式、体验感悟式、问题生成式、自主发现式等产生研究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三年级以体验为主要研究方法,让学生在自我感知和情感体验,懂得热爱生活,爱护环境。四、五、年级以探究、合作、应用设计为主要研究方法,让学生选择学校、社区领域中感兴趣的话题,制定研究方案,通过观察、访问、实验、收集资料和统计处理等方式,获取问题的解决、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实际操作等能力。通过这种主题式的实践研究,整合了学校、社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综合实践课程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无穷魅力,她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迎着初升的太阳,怀着收获的渴望,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虽然尝试的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阳光普照。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9
[3]胡岩.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师;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3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但是,在现有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非学科类课程,其受教师、家长、学生的关注度明显不够,活动课程管理在思维上难于超越学科课程管理模式,封闭有余而开放不足。[2]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没有现有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传统的经验,没有专业的师资,“积极开发,全面铺开”流于形势,我们看到的只是活动开展那“欣欣向荣”的假象。
面对现有的情况,有人感言“综合实践活动爱你不容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了教师厌烦,学校领导想重视而又无奈的“鸡肋”课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对习惯于按照确定性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的教师而言,是有极大的挑战性。如何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明确课程目标,确定研究方向
综合实践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需要在教师在引导下,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导方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与此相关的实践性的问题探究。但就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很多教师对其了解得并不透彻,他们往往将其理解为简单的活动课,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的设计,目的不明确,带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已经制定了系统的目标,我们还需要再去建立别一个体系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建立的目标体系是在《纲要》的总目标之下,建立科学的、更细致、更易实施、更具体的目标,即让总目标能合理而科学地分解成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每一个子目标又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从而保证总目标的实现。没有总目标,我们就不知道方向或是达成度;只有总目标而没有子目标,我们就无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脚踏实地地实现总目标。所以,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而在各年级的子目标下,我们还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体现的能力差异、态度差异等个体及班级普遍存在的差异,进行目标调控。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取向不同,但学生在过程中所要达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还是大体一致的。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堂结构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上,依旧重复着“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模式,他们较难轻易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因此很多小学的综合实践课被教师莫名地变为课外辅导课,这使得综合实践课程与其它课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增加了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对综合实践课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甚至学生会产生厌烦和惧怕的情绪。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 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逼”着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引导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的,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每年的学雷锋活动中,我校都会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送清洁,负责为老人们搞清洁工作,让他们生活舒心;送快乐,负责向老人了解生活情况,为他们解决心中的困惑,减少他们心中的孤独感,带去了欢声笑语;送爱心,孩子们节约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准备了小点心。活动后,老人们恰似返老还童,快乐得手舞足蹈。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印象深刻,回味无穷,真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需要一份真爱。只有爱的奉献,才会有爱的收获。让活动通过“行”来晓“理”出“情”,似“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丰富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三、根植地方特色,构建研究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对我们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它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是一门对知识综合利用的实践性课程。同时,它立足于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它没有固定的教材,汲及面广、牵涉人多,因此,以丰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依托会更好地切入综合实践这个有机整体。
我校利用开学前的教研时间,组织从事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为课程开发核心组成员,首先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理念培训学习,然后再引导教师共同探讨,结合生情,针对地方特色,确立了“热爱学校亲近社区”的主题,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条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式、资源引发式、探究活动式、体验感悟式、问题生成式、自主发现式等产生研究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三年级以体验为主要研究方法,让学生在自我感知和情感体验,懂得热爱生活,爱护环境。四、五、年级以探究、合作、应用设计为主要研究方法,让学生选择学校、社区领域中感兴趣的话题,制定研究方案,通过观察、访问、实验、收集资料和统计处理等方式,获取问题的解决、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实际操作等能力。通过这种主题式的实践研究,整合了学校、社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综合实践课程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无穷魅力,她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迎着初升的太阳,怀着收获的渴望,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虽然尝试的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阳光普照。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9
[3]胡岩.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