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和珠学习兴趣呢,具体是:充满趣味性的导语设计、插入些适当的课外知识、给学生机会复述课文的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模仿表演、与图像相结合学习语文知识。
【关键词】语文课;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中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较之成年人的控制能力欠缺,往往需要兴趣的引导才能形成稳定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味”才会有更大的吸引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和珠学习兴趣,我观摩并实践过一些小小的尝试,现在加以整理如下:
一、充满趣味性的导语设计
语文更多地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亲身体会人生带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从而始终对世界保持一颗好奇、热情的心来寻找思想表达的路径。是集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三者为一体的课程,要做到这一点,导语设计就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忽略的作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集中强调师生要进行互动,并十分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式多趋向于随意性、经验性和强制性,传统的教学理念均采用“授人以鱼”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注重记忆灌输,使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了很大的思维限制。而导致学生从导课部分开始,就局限在教师的思维范围内,定势思维的导语设计,只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课引导语言,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可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进入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能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导入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成功的授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若能一开头就能吸引学生,那么这对整堂课气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导语趣味性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如应用课《要说普通话》的导语是:先讲一则笑话(一位上海女教师因为把“小图片”说成“有肚皮”而闹出笑话)当我讲完这则故事时,同学们哈哈大笑,气氛热烈,于是我问:“这是一则笑话,请同学们想一想造成这笑话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马上回答:“这是不会讲普通话的原因造成的。”“好,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要说普通话》这篇文章,希望同学们今后不要闹出类似的笑话。”这样,学生情绪就高涨了,注意力始终比较集中,学习效果就比较好了。当然,导语的采用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突出趣味性吸引力。
二、插入些适当的课外知识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而课本上的知识却相当有限。另外,在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处于一种不被重视的尴尬地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来提高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些课外知识,如名人轶事、科技动态、文学名著等。这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丰富学生知识,很受学生欢迎。例如: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如果专门讲课文内容未免感到枯燥无味,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解第二段中,插入了有关周恩来的一些小故事。因为当今的学生对周恩来毕竟了解不多,因此,他们听得很入神。周恩来为什么能成为历史的伟人?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而且怀着对周恩来的崇敬之感,就会更加喜爱这篇课文,从而聚精会神地学习。当然插入课外知识要适时适量,不能舍本逐末。
发现学生们挺喜欢看书的,并且都渗透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片段,有些有条件的学生把相关的书籍拿到学校来读,大家课下也喜欢相互传看,看到这种现象,脑子突然灵光闪现,不如把学生的书籍中的课外知识引用到课堂中来!于是,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水浒传》《西游记》《学生优秀作文》等等,甚至有些同学们喜爱的大词典都搬来了;同学们的思维明显的活跃起来,有些同学能够“出口成章!
可见,插入些适当的课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
三、给学生机会复述课文的内容
对于新教材,很适宜采用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的方法。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上的障碍,理解课文的段,听录音简单的讲解。第一节课老师多讲,第二节课学生多讲或者都由学生讲,例如《要说普通话》第二节由学生讲述文中笑话故事再列举日常生活中因普通话说得不准而闹出的笑话故事,于是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绝,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语文课时间有限,讲的同学不多,但可以利用班会课、活动课,让更多的同学复述故事内容,这样可以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
四、引起学生兴趣模仿表演
如《龙宫索宝》,这篇课文着重通过孙悟空的行动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这也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就通知学生好好熟读课文,琢磨孙悟空的语言行动,上课时,让学生上台扮演四老猴和孙悟空,于是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学生模仿表演也很成功。这样学生既对孙悟空的性格有了直观的认识,双锻炼了表演能力。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采用这种方式,但对那些对话的课文,如《变色龙》完全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其实这也是一种表演。
五、与图像相结合学习语文知识
在讲解一些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或游记散文,往往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因为这类的课文大部分按空间的顺序用平实的语言有条不紊地介绍某种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或旅游点,如果只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未免会感到乏味或模糊,对于这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介绍的建筑结构特点或游踪特点,按一定的方位画出平面图,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而要准确地画出平面图,就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读懂课文,于是通过画图学生们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北京亚运村》、《核工记》、《大明湖》等都可要求学生画出平面图。
语文课堂中的趣味可有多种方式,凡此种种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趣味要用得适时适量,否则就有舍本逐末的危险。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海姆·G·吉诺特《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美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语文课;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中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较之成年人的控制能力欠缺,往往需要兴趣的引导才能形成稳定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味”才会有更大的吸引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和珠学习兴趣,我观摩并实践过一些小小的尝试,现在加以整理如下:
一、充满趣味性的导语设计
语文更多地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亲身体会人生带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从而始终对世界保持一颗好奇、热情的心来寻找思想表达的路径。是集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三者为一体的课程,要做到这一点,导语设计就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忽略的作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集中强调师生要进行互动,并十分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式多趋向于随意性、经验性和强制性,传统的教学理念均采用“授人以鱼”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注重记忆灌输,使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了很大的思维限制。而导致学生从导课部分开始,就局限在教师的思维范围内,定势思维的导语设计,只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课引导语言,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可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进入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能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好的导入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成功的授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若能一开头就能吸引学生,那么这对整堂课气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导语趣味性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如应用课《要说普通话》的导语是:先讲一则笑话(一位上海女教师因为把“小图片”说成“有肚皮”而闹出笑话)当我讲完这则故事时,同学们哈哈大笑,气氛热烈,于是我问:“这是一则笑话,请同学们想一想造成这笑话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马上回答:“这是不会讲普通话的原因造成的。”“好,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要说普通话》这篇文章,希望同学们今后不要闹出类似的笑话。”这样,学生情绪就高涨了,注意力始终比较集中,学习效果就比较好了。当然,导语的采用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突出趣味性吸引力。
二、插入些适当的课外知识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而课本上的知识却相当有限。另外,在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处于一种不被重视的尴尬地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来提高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些课外知识,如名人轶事、科技动态、文学名著等。这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丰富学生知识,很受学生欢迎。例如: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如果专门讲课文内容未免感到枯燥无味,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讲解第二段中,插入了有关周恩来的一些小故事。因为当今的学生对周恩来毕竟了解不多,因此,他们听得很入神。周恩来为什么能成为历史的伟人?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而且怀着对周恩来的崇敬之感,就会更加喜爱这篇课文,从而聚精会神地学习。当然插入课外知识要适时适量,不能舍本逐末。
发现学生们挺喜欢看书的,并且都渗透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片段,有些有条件的学生把相关的书籍拿到学校来读,大家课下也喜欢相互传看,看到这种现象,脑子突然灵光闪现,不如把学生的书籍中的课外知识引用到课堂中来!于是,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水浒传》《西游记》《学生优秀作文》等等,甚至有些同学们喜爱的大词典都搬来了;同学们的思维明显的活跃起来,有些同学能够“出口成章!
可见,插入些适当的课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
三、给学生机会复述课文的内容
对于新教材,很适宜采用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的方法。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上的障碍,理解课文的段,听录音简单的讲解。第一节课老师多讲,第二节课学生多讲或者都由学生讲,例如《要说普通话》第二节由学生讲述文中笑话故事再列举日常生活中因普通话说得不准而闹出的笑话故事,于是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绝,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语文课时间有限,讲的同学不多,但可以利用班会课、活动课,让更多的同学复述故事内容,这样可以调动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
四、引起学生兴趣模仿表演
如《龙宫索宝》,这篇课文着重通过孙悟空的行动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这也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在讲解这篇课文之前,就通知学生好好熟读课文,琢磨孙悟空的语言行动,上课时,让学生上台扮演四老猴和孙悟空,于是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学生模仿表演也很成功。这样学生既对孙悟空的性格有了直观的认识,双锻炼了表演能力。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采用这种方式,但对那些对话的课文,如《变色龙》完全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其实这也是一种表演。
五、与图像相结合学习语文知识
在讲解一些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或游记散文,往往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因为这类的课文大部分按空间的顺序用平实的语言有条不紊地介绍某种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或旅游点,如果只让学生读课文,学生未免会感到乏味或模糊,对于这类课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介绍的建筑结构特点或游踪特点,按一定的方位画出平面图,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而要准确地画出平面图,就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读懂课文,于是通过画图学生们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北京亚运村》、《核工记》、《大明湖》等都可要求学生画出平面图。
语文课堂中的趣味可有多种方式,凡此种种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趣味要用得适时适量,否则就有舍本逐末的危险。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海姆·G·吉诺特《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美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