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备受人们关注。现在,许多教育刊物、教研活动都在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新教材也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二十几年的教学使我感觉到当前的语文教学还是较为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呢?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的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文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教师,大多是传统的教法,拿起书在讲台上讲,类似一种打针注射式的教学,学生不喜欢,只有消极抵抗。这个责任不在学生,比方说开演唱会,观众不愿意听,难道能怪观众吗?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正是这样一片森林,滋润着你的呼吸,联结着你的心灵世界,走进这片森林吧,成为森林的主人。目前,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项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开始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就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有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批评家的眼光,就像教徒对圣经一样地顶礼膜拜,是断然提不出问题的。
二、不断创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
我看过很多的观摩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有许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探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并不等于学生的创新,这个道理相信谁都会明白的。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的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起不了作用的。因为这些花样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实很多教师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所以他不断地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在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它当然好过“满堂灌”。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是学生成长所必须的,但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使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创新就是空谈,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创新是个体主动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素质教育才得以实行。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学生轻松自由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成长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的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文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教师,大多是传统的教法,拿起书在讲台上讲,类似一种打针注射式的教学,学生不喜欢,只有消极抵抗。这个责任不在学生,比方说开演唱会,观众不愿意听,难道能怪观众吗?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正是这样一片森林,滋润着你的呼吸,联结着你的心灵世界,走进这片森林吧,成为森林的主人。目前,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项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开始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就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有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批评家的眼光,就像教徒对圣经一样地顶礼膜拜,是断然提不出问题的。
二、不断创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
我看过很多的观摩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有许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探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并不等于学生的创新,这个道理相信谁都会明白的。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的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起不了作用的。因为这些花样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实很多教师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所以他不断地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在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它当然好过“满堂灌”。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成绩。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是学生成长所必须的,但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为了创新!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使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创新就是空谈,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创新是个体主动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素质教育才得以实行。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学生轻松自由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成长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