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藻类生物的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行为,让学生拥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
关键词 培养 学习 分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入手,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以此来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藻类生物”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生物(第四册)》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样性”第四节原生生物界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在生物进化历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细胞水平上,它与细菌相比,由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在器官水平上,与植物界相比,藻类生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在营养方式上,也出现了异养向自养的转折。因此“藻类生物”的学习非常重要;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藻类生物的生活环境;2.藻类生物的形态特征;3.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并转化为保护生物的自觉行动,精心设计了水绵与海带的探究实验,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引入时加入有关“赤潮”的内容,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生态德育观点;增强保护生态的责任感;理解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倡导生态文明;宣传政策法规,形成生态法制观念;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对生物有很浓厚的兴趣,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能自己亲手操做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内容大多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水绵和海带学生都接触过,对它们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在采集水绵过程中,还观察了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其他生物,使学生走出教室,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使学生爱学生物,乐学生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绵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题的重点;
难点: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和叶绿体在细胞质中的螺旋状排列是本节的难点,水绵细胞中的叶绿体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属于微观结构,必须利用显微镜观察先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再借助于水绵结构模式图认识水绵细胞结构。
(四)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观察法与探究法为主,结合多媒体影像资料方式进行教学,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让他们在自然的,亲和的氛围中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此外,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课下采集实验材料、搜集相关知识、课上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前期教学及技术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和各种藻类生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
2.搜集一些有关藻类生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
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藻类生物的视频资料,赤潮图片等;
2.制作PPT;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新鲜的海带、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吸管、镊子等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水绵和海带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2.通过实验和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观察藻类生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熟练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藻类生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形态结构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水藻的形成结构。
实藻类生物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我们早就接触到了藻类生物,我们的实验台上就有两种藻类,小培养皿中的绿色生物就是夏天我们在小溪里看到的绿色的丝状的水绵。另一种大家不仅见过,而且还吃过,它就是海带。还有一种水绵。
我们看到水绵是绿色的,水绵中应该具有那一个结构?
1.体会水绵在手里有一种黏滑的感觉。
2.水绵和其他细菌相比,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不同点:水绵还具有液泡 、叶绿体、细胞核;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水绵是多细胞生物;细菌大多是异养,水绵有叶绿体是自养。
天气晴朗时,池塘里的水绵常常一团团漂浮在水面上,是什么原因呢?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水绵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这些氧气积存在一起将水绵托起,使它们漂浮在水面上.
将水绵和海带进行对比:
从结构上说,海带更高等,刚才大家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水绵的整体结构,它就是由许多圆筒状细从结构上说,海带更高等,刚才大家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水绵的整体结构,它就是由许多圆筒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的,每个细胞形态是相同的,细胞之间没有分化,而海带就不同了,海带也没有根、茎、叶等结构,但细胞之间已经分化,出现了像叶的叶状体和像根的根状物,在结构上比水绵更接近于植物,但在分类上,将它们都归到藻类生物中,它们一定具有属于藻类生物的共同特征,下面看一个短片,根据这个短片的内容和刚才的实验,总结藻类生物的共同特征。
今天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些藻类生物和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像赤潮这样的危害,因此我们以后应该爱护我们的海洋环境,妥善保管好生活垃圾,让赤潮少发生或尽量不发生。
五、点评
(一)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行为,让学生拥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课堂上,关于海带的学习,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并通过组内合作解决的。这样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索新知。
(二)课堂上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相互信任程度加深,合作意识增强,资源得以共享。此外,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心理素质等也得到了加强。通过合作获得了成功,每个人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减少了依赖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注重STS渗透,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交流,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本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有个别学生思维较肤浅,仍然将自己置于合作学习之外,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让学生讨论的时间短,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尝试解决的方法。
(五)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也有待加强。
关键词 培养 学习 分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入手,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以此来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藻类生物”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生物(第四册)》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样性”第四节原生生物界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在生物进化历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细胞水平上,它与细菌相比,由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在器官水平上,与植物界相比,藻类生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在营养方式上,也出现了异养向自养的转折。因此“藻类生物”的学习非常重要;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藻类生物的生活环境;2.藻类生物的形态特征;3.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并转化为保护生物的自觉行动,精心设计了水绵与海带的探究实验,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引入时加入有关“赤潮”的内容,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生态德育观点;增强保护生态的责任感;理解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倡导生态文明;宣传政策法规,形成生态法制观念;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对生物有很浓厚的兴趣,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能自己亲手操做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内容大多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水绵和海带学生都接触过,对它们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在采集水绵过程中,还观察了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其他生物,使学生走出教室,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使学生爱学生物,乐学生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绵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题的重点;
难点: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和叶绿体在细胞质中的螺旋状排列是本节的难点,水绵细胞中的叶绿体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属于微观结构,必须利用显微镜观察先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再借助于水绵结构模式图认识水绵细胞结构。
(四)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观察法与探究法为主,结合多媒体影像资料方式进行教学,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让他们在自然的,亲和的氛围中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此外,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课下采集实验材料、搜集相关知识、课上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前期教学及技术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和各种藻类生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
2.搜集一些有关藻类生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
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藻类生物的视频资料,赤潮图片等;
2.制作PPT;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新鲜的海带、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吸管、镊子等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水绵和海带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2.通过实验和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观察藻类生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熟练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藻类生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形态结构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水藻的形成结构。
实藻类生物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我们早就接触到了藻类生物,我们的实验台上就有两种藻类,小培养皿中的绿色生物就是夏天我们在小溪里看到的绿色的丝状的水绵。另一种大家不仅见过,而且还吃过,它就是海带。还有一种水绵。
我们看到水绵是绿色的,水绵中应该具有那一个结构?
1.体会水绵在手里有一种黏滑的感觉。
2.水绵和其他细菌相比,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不同点:水绵还具有液泡 、叶绿体、细胞核;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水绵是多细胞生物;细菌大多是异养,水绵有叶绿体是自养。
天气晴朗时,池塘里的水绵常常一团团漂浮在水面上,是什么原因呢?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水绵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这些氧气积存在一起将水绵托起,使它们漂浮在水面上.
将水绵和海带进行对比:
从结构上说,海带更高等,刚才大家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水绵的整体结构,它就是由许多圆筒状细从结构上说,海带更高等,刚才大家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水绵的整体结构,它就是由许多圆筒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的,每个细胞形态是相同的,细胞之间没有分化,而海带就不同了,海带也没有根、茎、叶等结构,但细胞之间已经分化,出现了像叶的叶状体和像根的根状物,在结构上比水绵更接近于植物,但在分类上,将它们都归到藻类生物中,它们一定具有属于藻类生物的共同特征,下面看一个短片,根据这个短片的内容和刚才的实验,总结藻类生物的共同特征。
今天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些藻类生物和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像赤潮这样的危害,因此我们以后应该爱护我们的海洋环境,妥善保管好生活垃圾,让赤潮少发生或尽量不发生。
五、点评
(一)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行为,让学生拥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课堂上,关于海带的学习,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并通过组内合作解决的。这样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索新知。
(二)课堂上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相互信任程度加深,合作意识增强,资源得以共享。此外,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心理素质等也得到了加强。通过合作获得了成功,每个人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减少了依赖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注重STS渗透,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交流,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本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有个别学生思维较肤浅,仍然将自己置于合作学习之外,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让学生讨论的时间短,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尝试解决的方法。
(五)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也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