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点滴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成功秘诀的名言w=x y z。其中w代表成功,x代表科学的方法,y代表不懈的努力,z代表少说空话。可见科学的方法对于成功多么的重要,学习语文也同样如此。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近年来,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示精神的过程中,伴随着汉语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母语水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忧虑。从学校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传来消息,鉴于中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学校结合实际。
  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探索出新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谈谈我的看法:
  一、语文的教学离不开真诚的情感投入
  做一切工作都需要投入感情,而且由于教学工作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所讲的作品又都是感情的结晶,所以教师的感情投入就显得尤其重要。实际土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情感倾向,这不仅是工作态度问题也是工作方法问题。
  首先,语文教师要钟情于本质丁作,像敬爱父母一样对教学作付出一片孝敬之心。先秦的庄子说过:“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当教师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时,才可能使教学过程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其次,语文教师一定要钟情于作家人物,替他们倾吐心声,也就是要进人他们作品中的感情世界,这样才能讲出感情来,也只有讲出感情来,才能感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同时,语文教师还要钟情于自己的学生,把他们视同于自己的亲人朋友,给学生提供大胆讲话、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环境。这样做才能建立起平易而亲密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氛围。这同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语文的教学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主要靠一支笔一张嘴,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要深化教学改革,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案例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强调教学互动。教师要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逐步建立教学素材库,包括教学图片、音像资料、案例库等,组织“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读书征文”等大型教学活动,开展文书写作、思维训练、听说训练等教学实训,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语文的教学应敢于革新考核方式
  不再拘泥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看重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测试。在“常用应用文写作”部分将平时的项目练习和综合考查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实用性应用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语交际”采用教学实训成绩加日试成绩的方法,注重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考查。另外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教学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尽力使学生的成绩具有说服力,能真实体现其在说和写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语文的教学“口语交际”凸现寓教于乐
  当下,全球化程度越高,语言交际功能越显重要,但实际情况却不容客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相对薄弱,因此应在语文新改革中把“口语交际”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以实际训练为主,必要的理论知识为辅,这就要求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设计教学。在“口语交际基础训练”中,在“发声训练”部分设计绕口令练习,在思维训练“部分设计了故事接龙、成语逆向思维、应变能力的实例练习,在“心理素质”训练中加入了心理測试,在“听说训练’中设计闹语辨析,弦外音辨析,文章问答等项目,在“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给学生设计演讲题,组织演讲比赛,设计辩论主题,把正常赛制简单化,把课堂变成辩论赛场。项目训练和教学游戏让学生们自觉地把课堂变成了竞技场,积极投身其中,在学中玩,在玩中提高自身沟通交际的技能,教师成r导演,学生则成了课堂的主角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五、语文的教学确立学生是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观念的主要问题在于将学生认定为个被教育者,一个教育对象,而不是一个教育服务的对象,这样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关系的不平衡:例如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就很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很明显,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构建的,教师占据了课堂的全部,它没有足够顾及学生的权利和实际情况,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权利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才能得不到表现,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其主体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识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这意味着把学生从教师权威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将传统的向教师、教材倾斜变为向学生倾斜,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鼓励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做到“目中有人”。
  而对于教师来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教师身份,教师自我意识的改变和调整,更新教育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的化身,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而应作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共同去面对、去探讨一个学习对象;教师不再作知识的灌输者,而应作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可以说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教”与“学”成功的关键。这是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严峻挑战,任重而道远,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在未来的教学中,要继续深化改革,通过跟学生的沟通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不断精选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新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料库和试题库。在不放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最大化的凸现“实用型”原则,让学生从愉快的学习经历中掌握实用性技能。
其他文献
【摘要】七年级语文过渡教学是困扰初中语文教师的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讨,即:(1)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起“大语文”的语文学习意识;(2)引导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3)教师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创新创活教学方法。  【关键词】七年级 语文 过渡教学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于环境,教材,教师及学习方法等方面较以前有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感到无从把握
【摘要】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领悟诗歌的相关知识,逐步提升他们赏析诗歌的能力,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诗歌赏析 想象 思维  诗歌赏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并净化其内心世界,长期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学生一道放飞思维。  一、诗歌的起源  文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不越来越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提上了教育的日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采取有效手段实现有效教学。本文中,笔者就着重分析了一些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措施,希望能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措施 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断冲击着传统教学。小学语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零点或交点问题是解题的常规途径,通过对函数求导,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就容易得出题中参数的取值范围.但若只是单一地利用导数而忽略原函数的结构特点,就容
期刊
课堂导入是进入一堂新课的前奏或者说是铺垫,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传统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一上课,直接板书课题,现在,有很多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这一课有关的资料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其好处自不必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所教的课文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
期刊
【摘要】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的落实,是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然而,三维教学目标能否尽快地取得成效,能否对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运用、整合,这就取決于教师对它的认知程度了。本文将针对三维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实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学的目标就是其核心所在,它不仅引领着教学活动,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任。除此之外,教学目标
教学语言美是教师教学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教学语言美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和教学效果。同时,语文学科是一门容形象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也是一门最具美的潜质的学科。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用自己具有个性化风格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学生的心灵情操。这种具有美感的语言风格又会成为教师教学风格的一部分。语文教师怎么做才能让每节课都充满魅力、让学生有如
期刊
【摘要】新课标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小学教师每天都是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的自律性还没那么高,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去学习,所以营造一个使学生觉得开心快乐的课堂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快乐教学 小学语文 课堂应用  快乐教学是最近几年提出的教学策略,但是快乐教学的理论思想却早已在教育历史上形成。我国春秋末期的教育学家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