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思品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认知能力,道德体验能力和行为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充分发挥思品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呢?笔者试就三方面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1明理--提高道德认识的能力
引导明辨是非是“明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已有的明辨是非能力,转化为对道德问题探讨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
如在教学《劳动最光荣》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植树。在劳动中,有的学生不怕吃苦,表现得很积极,有些学生怕脏怕累,在劳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谈谈劳动的感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一致认为,劳动创造了财富,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这次劳动和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讨论,学生初步认识到.从小应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动情--提高道德体验能力
小学生爱听故事,易被生动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在教学中教师可把一些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使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促进思想认识的升华。在教学《为人诚实正直》时,我请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彭总和一名大队干部,学生的情感随着彭总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同时也为那个大队干部的报喜而非哀,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彭总为人诚实、正直,自觉抵制浮夸风。同时也认识了社会上那些吹吹拍伯,不敢说真话,不敢伸张正义的人的卑鄙。在活动情节当中,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动了真情,从而使道德体验能力得到了增强。
3导行--提高行为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
品德行为是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它是思品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由于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致使其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注重对行为深层次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行为的选择能力。如教《尊重别人讲礼貌》,当学生懂得尊重别人讲礼貌是文明的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怎样待人接物。接着让学生开展“争戴文明花”,“比谁最爱讲礼貌”等竞赛,同学们争做尊重别人,懂礼貌的好学生,一些过去有些不文明、不尊重别人行为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改正错误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行为的选择能力。
在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除做到上述“明理”、“动情”、“导行”之外,在落实效果和真正把握好“尺度”上也是至关重要的。
1落实“三个实效”。一是明理到位,达到该明的“理”真正明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二是激发真情,每教课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有机地采用一些教学手段,达到真正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真情;三是有效地指导道德行为。教师应针对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处处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形象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学生日后成为各级各类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矗 2、处理好“两种教材”的关系。教学中要本着用好教材的精神,首先必须运用好主教材--教科书,凭借主要教材,层层深入地强化对学生的教育、感染。
如果忽视发挥主教材的功能,热衷使用大量活教材,则会严重影响课堂有限时间内整体效率的提高,当然在根据要求和学生实际充分运用主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充实挖掘一些内容,扩展教育因素,有机地用好活教材。
2把握好“一个规律”。成功的教法都离不开一定的过程规律。以明理而言,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明理”教学中必须遵循不同的阶段,精心设计问题,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再回归到具体,由浅入深的方法增强教学的多层次性并扩大立体受众面。此外,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过程,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发现、分析、归纳、总结,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而入手,弄清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借鉴西方小学生能力与素质综合培养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把握思品学习的规律,以促使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
1明理--提高道德认识的能力
引导明辨是非是“明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已有的明辨是非能力,转化为对道德问题探讨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
如在教学《劳动最光荣》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植树。在劳动中,有的学生不怕吃苦,表现得很积极,有些学生怕脏怕累,在劳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谈谈劳动的感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一致认为,劳动创造了财富,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这次劳动和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讨论,学生初步认识到.从小应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动情--提高道德体验能力
小学生爱听故事,易被生动的故事情节所打动,在教学中教师可把一些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使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促进思想认识的升华。在教学《为人诚实正直》时,我请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彭总和一名大队干部,学生的情感随着彭总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同时也为那个大队干部的报喜而非哀,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彭总为人诚实、正直,自觉抵制浮夸风。同时也认识了社会上那些吹吹拍伯,不敢说真话,不敢伸张正义的人的卑鄙。在活动情节当中,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动了真情,从而使道德体验能力得到了增强。
3导行--提高行为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
品德行为是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它是思品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由于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致使其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注重对行为深层次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行为的选择能力。如教《尊重别人讲礼貌》,当学生懂得尊重别人讲礼貌是文明的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怎样待人接物。接着让学生开展“争戴文明花”,“比谁最爱讲礼貌”等竞赛,同学们争做尊重别人,懂礼貌的好学生,一些过去有些不文明、不尊重别人行为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改正错误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行为的选择能力。
在思品课的教学实践中除做到上述“明理”、“动情”、“导行”之外,在落实效果和真正把握好“尺度”上也是至关重要的。
1落实“三个实效”。一是明理到位,达到该明的“理”真正明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二是激发真情,每教课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有机地采用一些教学手段,达到真正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真情;三是有效地指导道德行为。教师应针对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处处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形象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为学生日后成为各级各类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矗 2、处理好“两种教材”的关系。教学中要本着用好教材的精神,首先必须运用好主教材--教科书,凭借主要教材,层层深入地强化对学生的教育、感染。
如果忽视发挥主教材的功能,热衷使用大量活教材,则会严重影响课堂有限时间内整体效率的提高,当然在根据要求和学生实际充分运用主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充实挖掘一些内容,扩展教育因素,有机地用好活教材。
2把握好“一个规律”。成功的教法都离不开一定的过程规律。以明理而言,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明理”教学中必须遵循不同的阶段,精心设计问题,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再回归到具体,由浅入深的方法增强教学的多层次性并扩大立体受众面。此外,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过程,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发现、分析、归纳、总结,从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而入手,弄清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借鉴西方小学生能力与素质综合培养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把握思品学习的规律,以促使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