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应更加关注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教师应重视预设,在预设延拓中求生成;欣赏学生,在倾听对话中求生成;抓住“疑”点,在质疑探究中求生成。及时捕捉课堂契机,建构和谐开放的生成课堂,让师生在生成中感受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生成 教学资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味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1]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这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因此,如何突破课堂教学既定计划的限制,让语文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意外美丽的图景”,就成了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语文课堂有效生成谈谈看法。
一、重视预设,在预设延拓中求生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预设。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拥有动态生成。预设使教师胸有成竹的从容和灵活机智的创造成为可能。教师是预设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更深更细地研究教材,关注文本和学生。预设个性解读和文本的情感点,预设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情感体验、思维方式,了解其认识的局限性,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引导其探究与发现,让其在自主探究中渐次走进文本。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预设的同时,更追求课堂的有效生成”[3]。教师总是为设计教案而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在教学中总希望学生回答出预设的答案,否则便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搪塞了事。这是因为教师已经被预设束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绝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按既定“轨道”上课,只会使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精彩可言。
“充分预设,宜粗不宜细”。课堂教学毕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有着许多教师无法预见的因素和情境。我认为课前预设不妨简单一些、“粗线条”一些。教师适当地删繁就简或许能为学生的“标新立异”提供空间和可能,为动态生成预留空间,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即所谓的“天高任鸟飞。”
二、欣赏学生,在倾听对话中求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学生本身就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时时生成课堂资源。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教师一定不能独霸课堂,而应时时想到“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融合,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在教学孙犁的《山地回忆》时,分析女主人公妞儿的形象,讲到女孩有意帮助战士,却不直接提出来,而是明知故问,把自己的有意关心化为无意提起。这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之前直爽率真甚至有些泼辣的女孩,突然变得这么拐弯抹角了,不符合她的个性呀?”我便顺水推舟,请两个学生表演吵架及做袜子这两段对话。对话完毕后,全班学生沸腾了。这个妞儿实在令人忍俊不禁,一学生说:“妞儿前后不一的表现正体现了妞儿作为一个农村女孩的羞涩、含蓄、委婉。”这时,另一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妞儿并没有前后不一,在知道了明确的答案后,节奏就变快了,‘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就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似乎不容人考虑,这依然体现了妞儿的直率,而前面几个问题只是她的‘试探’。”语毕,又有一学生说:“我认为妞儿的性格并不害羞,她问战士的几个问题或许是为了缓和之前的尴尬,毕竟一分钟以前两人还吵得面红耳赤呢!这会儿表达关心自然不能被察觉到。”听完这个学生的答案,我感到由衷喜悦。学生竟然能够这样细致入微地感悟文本,并且联系生活,与文本、与生活发生碰撞,激起点点火花。这时候,问题是对是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求证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多么重要。教师多一份欣赏,就激发了学生多一份机智。
三、抓住“疑”点,在质疑探究中求生成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争议、善于争议、乐于争议,应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能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同学,敢于质疑文本,质疑老师和同学的观点和见解,能够在倾听同学或老师的语言表达过程中产生思考,提出问题,在与同学、老师的思维碰撞、争辩中,提出主张。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允许不同声音出现,并及时捕捉学生的问题和质疑,把其变成问题生成资源。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求最恰切的答案,或许会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生成别样的亮点。
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古代女子地位本来就低下,为何兰芝作为一个被休的女子,还会得到县令和太守儿子的青睐呢?学生的这一问让我吃了一惊,我课前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我想回避这个问题,但看到学生一个个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决定调整课堂教学,把球反抛给学生。学生马上进行思考讨论,个个主动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此,他们对刘兰芝的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碰撞,互相启发,其思维、想象、语言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这堂课,我获益良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疑”点,教师应紧紧抓住,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激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瞬间感悟与质疑因为事先缺乏准备而一带而过,那么学生大脑里迸发的智慧火花也会因为教师缺乏诱导而昙花一现,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实则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驾驭课堂的教师应能够敏锐捕捉学生的“疑”点,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教学关键处施加点拨,让学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思考的喜悦和求知的快乐。
“新课程强调学生、教师、文本及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要求充分尊重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和谐构建过程”[3]。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仅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课堂上的每一件突发事,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善加开发利用,努力打造充满艺术性和创造性的鲜活课堂。“映阶碧草自春色”,让语文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走向充满灵性和生机的春天,让师生在动态生成中实现思想的真正涌动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金亦挺.课堂教学中的美丽生成策略[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
[3]陈力.预案·生成·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5.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生成 教学资源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味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1]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这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因此,如何突破课堂教学既定计划的限制,让语文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意外美丽的图景”,就成了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语文课堂有效生成谈谈看法。
一、重视预设,在预设延拓中求生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预设。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拥有动态生成。预设使教师胸有成竹的从容和灵活机智的创造成为可能。教师是预设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应更深更细地研究教材,关注文本和学生。预设个性解读和文本的情感点,预设学生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情感体验、思维方式,了解其认识的局限性,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引导其探究与发现,让其在自主探究中渐次走进文本。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预设的同时,更追求课堂的有效生成”[3]。教师总是为设计教案而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在教学中总希望学生回答出预设的答案,否则便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搪塞了事。这是因为教师已经被预设束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绝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按既定“轨道”上课,只会使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精彩可言。
“充分预设,宜粗不宜细”。课堂教学毕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有着许多教师无法预见的因素和情境。我认为课前预设不妨简单一些、“粗线条”一些。教师适当地删繁就简或许能为学生的“标新立异”提供空间和可能,为动态生成预留空间,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即所谓的“天高任鸟飞。”
二、欣赏学生,在倾听对话中求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学生本身就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时时生成课堂资源。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教师一定不能独霸课堂,而应时时想到“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融合,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在教学孙犁的《山地回忆》时,分析女主人公妞儿的形象,讲到女孩有意帮助战士,却不直接提出来,而是明知故问,把自己的有意关心化为无意提起。这时,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之前直爽率真甚至有些泼辣的女孩,突然变得这么拐弯抹角了,不符合她的个性呀?”我便顺水推舟,请两个学生表演吵架及做袜子这两段对话。对话完毕后,全班学生沸腾了。这个妞儿实在令人忍俊不禁,一学生说:“妞儿前后不一的表现正体现了妞儿作为一个农村女孩的羞涩、含蓄、委婉。”这时,另一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妞儿并没有前后不一,在知道了明确的答案后,节奏就变快了,‘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就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似乎不容人考虑,这依然体现了妞儿的直率,而前面几个问题只是她的‘试探’。”语毕,又有一学生说:“我认为妞儿的性格并不害羞,她问战士的几个问题或许是为了缓和之前的尴尬,毕竟一分钟以前两人还吵得面红耳赤呢!这会儿表达关心自然不能被察觉到。”听完这个学生的答案,我感到由衷喜悦。学生竟然能够这样细致入微地感悟文本,并且联系生活,与文本、与生活发生碰撞,激起点点火花。这时候,问题是对是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求证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多么重要。教师多一份欣赏,就激发了学生多一份机智。
三、抓住“疑”点,在质疑探究中求生成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争议、善于争议、乐于争议,应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能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同学,敢于质疑文本,质疑老师和同学的观点和见解,能够在倾听同学或老师的语言表达过程中产生思考,提出问题,在与同学、老师的思维碰撞、争辩中,提出主张。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允许不同声音出现,并及时捕捉学生的问题和质疑,把其变成问题生成资源。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求最恰切的答案,或许会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生成别样的亮点。
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古代女子地位本来就低下,为何兰芝作为一个被休的女子,还会得到县令和太守儿子的青睐呢?学生的这一问让我吃了一惊,我课前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我想回避这个问题,但看到学生一个个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决定调整课堂教学,把球反抛给学生。学生马上进行思考讨论,个个主动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此,他们对刘兰芝的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碰撞,互相启发,其思维、想象、语言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这堂课,我获益良多: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疑”点,教师应紧紧抓住,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激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瞬间感悟与质疑因为事先缺乏准备而一带而过,那么学生大脑里迸发的智慧火花也会因为教师缺乏诱导而昙花一现,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实则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驾驭课堂的教师应能够敏锐捕捉学生的“疑”点,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教学关键处施加点拨,让学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思考的喜悦和求知的快乐。
“新课程强调学生、教师、文本及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要求充分尊重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和谐构建过程”[3]。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仅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课堂上的每一件突发事,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善加开发利用,努力打造充满艺术性和创造性的鲜活课堂。“映阶碧草自春色”,让语文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走向充满灵性和生机的春天,让师生在动态生成中实现思想的真正涌动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金亦挺.课堂教学中的美丽生成策略[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
[3]陈力.预案·生成·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