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简单”中的“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c8814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本课堂以生为本,整个课堂尊重本然,和谐自然。学习过程中教师画龙点睛式的指导,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度、深广度和创新度。教师“不现自我”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真实学习,在主题交流中真实体验。
  【关键词】以生为本 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 体验
  2019年9月18日,观摩了广州特级教师何建芬《走月亮》一课,这是一堂生本理念下的学习型课堂教学。何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善于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简单化。本堂课充分体现了何老师的生本课堂理念——以生为本,和谐简单。下面就这堂课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一、“尊重本然”的课堂学习结构,焕发生命的光彩
  何老师将阅读课分为精读、讲读、略读三种课型,本堂课是精读课。课堂学习结构非常简单,一共三个环节:
  一是抓住线索,概括内容。何老师先让学生根据自读情况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说到哪里,就相机让学生板书,梳理出走月亮的线索:溪边——村道——果园——稻田。再让学生根据线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这样说:“我和阿妈走月亮,走过了溪边,走过了村道,来到了果园,来到了稻田,看到了晚上奇妙的景色。”最后点出“奇妙”一词是文章的关键词。像这样找线索再概括的方法,不少教师也会用,但是何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说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自主地进行板书。一开始学生所回答的顺序并未按照课文顺序,概括时要么语言不够简练,要么概括不够全面,但在读读、写写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清了课文线索,简洁有序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这个过程,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是品读画面,说说感受。整个精读过程,就是让学生品读走月亮的四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何老师只用一句话指导:“抓住关键语句,读进去,想开来。”于是,课堂就完全成了学生交流、展示的地方了。因为长期在“生本课堂”上学习,学生们非常熟悉这样的环节,他们自主地分组,组长带着组员喊出了小组的口号,组员一位接着一位有序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期间还有组员的补充,思维的碰撞在这里展露无遗。令笔者深深感动的是每一个学生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都是“小脸通红,小手高举,小嘴不停”,学生真正地站在了课堂的中央。
  三是关注头尾,读写延伸。在这个环节里,需要有写法的点拨,文章开篇何老师抓住了“淘洗”一词,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叫“淘洗”?正所谓疑在学生当疑之处,这就是难点。何老师这样处理:
  【教学片段】
  师:这里为什么叫“淘洗”?你怎么理解的?
  生:月亮很明亮,就像是放在水里洗得很干净。
  师:作者笔下是怎么写的?
  生: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师:你读出了什么?每读一次,都要有所感受。(生交流)
  师:这里有多少个“照亮”?
  生:无数个,因为有个省略号。
  师:是啊,多少个“照亮”就有多少个画面。你的脑海里还有什么样的画面?(生交流)
  师:美好的画面,书中如此,生活中也如此。你和谁一起走月亮,在哪里走月亮,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本课堂以生为本,却也不是完全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何老师把握住了学生学习的疑难之处,在“品读画面,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将学生从课内引到了课外,学生有了正确的引导,不仅能联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而且能内化课文语言,联系生活情境迁移为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课堂上,学生的成长是可以看得到的。
  二、“画龙点睛”的课堂学习过程,奏响教学的华彩
  生本课堂以生为本,教师更多的是用心倾听、适时点拨。何老师在这堂课上非常完美地展示了生本课堂的教师角色,犹如一首乐曲中最动人的音符,在关键之处“画龙点睛”,让整个学习过程惊喜与精彩不断。
  1.点在精彩处,激发思维的灵活度
  【教学片段】
  生:(分享第4自然段)这里用了一个“抱”字,就让语句变得生动起来了。“每一个小水塘”写出了不是一个月亮,这里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师:月亮就在水塘的怀抱里了,一个水塘一个月亮,谁看得最真切,读出这种感觉。(指名读)
  师:想想,该怎么写板书?
  生:板书“小水塘抱月亮”。
  师:奇妙吗?迷人吗?还有没有这样奇妙的景象?
  生:(分享第6自然段)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稻田比作月光镀亮的银毯。这也是拟人化的手法。
  师:谁能读好,把画面读出来。
  生:板书“月光镀亮银毯”。
  这是学生在品画面,说感受,何老师让学生读进去,想开来。在这个片段中,何老师并没有止于“畫面”和“感受”的交流,而是通过点拨“抱”“镀”这些关键的字,引导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拟人化说法的生动性自然而然在学生的朗读中、脑海中变得灵动起来。当学生写下板书时,这些生动的语言就成了学生内化的语言了。
  2.点在深刻处,激发思维的深广度
  【教学片段】
  师:文中的“我”和阿妈还走过了这些地方——村道、果园,继续交流未关注的地方。
  生:(分享第6自然段)秋虫唱着,夜乌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刺声里银光一闪……这里用了“唱着、拍打、跃出”几个动词,让我想到了走过村道时奇妙的画面。
  师:“一闪”,指什么在闪?
  生:水面在闪;鱼跃出水面是一闪;鱼鳞在一闪。   师:关注别人没有关注的地方,读进去,想开来,又看到了奇妙的画面。
  生:板书:“唱拍躍闪”。
  师:这就是村道独有的画面。哪里是果园独有的画面?
  生:从果园那边飘来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师:读进去,读出香味来。(生读)
  师:果园是有香味的,这样写,语言更生动。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何老师在学生找到了动词后,引导学生关注“一闪”,让学生尽情地想象什么在闪,让单一的画面变得多样、丰富,而这样的画面正是村道独有的奇妙之处。果园的“香甜”是闻到,并非看到,但作者却写出“是雪梨,还是葡萄,都有”。这样的语言,何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读进去,仿佛闻到了香味,读出来,仿佛满眼的果子。这就引导学生调动了所有感官,深入感受果园的甜香,想象果园丰收的画面。
  3.点在空白处,激发思维的创新度
  【教学片段】
  师:(第8自然段)这里四个“走过”后用上了省略号,纸短话长,作者写不完。你还走过哪些地方?请你补白。
  生:走过放粮食的仓库……走过越秀公园……走过月光下著名的珠江大道…..
  师:用一个词浓缩画面,完成你的板书。
  生:板书“越秀公园水光倒影”“小蛮腰光彩夺目”。
  师:你还读过哪些写月亮的文章?
  生:朱自清《荷塘月色》,品读交流。
  师:你可以这样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美丽”。
  这是对文中省略号的教学,通过补白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我”和阿妈走月亮,走过了很多地方。何老师在让学生在补白的基础上用一个词浓缩画面,这是在之前“品画面”的基础上的提升,之前是“读语言,品画面”,现在是“说画面,炼语言”,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维的训练。《荷塘月色》的课外阅读补充,更是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或许此刻,学生的脑海里,就是那一片月色下的荷塘,或者荷塘里的月色。
  三、“不现自我”的教学指导策略,绽放和谐的色彩
  何老师的生本课堂采取“不现自我”的教学指导策略,主要体现在以学定教和自主合作,习得生成。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是以读引说,以读引思,在何老师的课堂上听到最多的是“读进去,想开来”“交流讨论,说出所思所感”这样的话语,这就是课堂上最简单的指导。那么,“不现自我”指导策略下的教学,学生学得怎么样呢?
  1.小组合作,让学习真实发生
  何老师的课堂是简单的课堂,同时又是热闹的课堂。整堂课上,每一个学生都是跃跃欲试,能说会道。在《走月亮》的课堂交流中,学生们已经非常熟悉分组学习的规则与交流表达的规矩。只要教师一说“小组内交流”,每个小组就轻言轻语地进行交流,他们训练有素,学习真实有效。当第一小组上台交流时,组长带领组员们响亮地喊出小组的口号:“第一小组,一马当先。”于是,在组长的示意下,第一位组员开始进行交流,等第一位学生交流完,组长又示意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组员交流。每个学生交流的内容都不一样,在交流的过程中,组内的组员互相补充,其他学生也可以当堂提问,互相答疑解惑。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由组内交流一小组汇报交流一全班交流,慢慢推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智慧、疑惑、辩论等,都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真实地表现出来。
  2.主题交流,让学生真实体验
  何老师的生本课堂最终指向是学语文、用语文。《走月亮》一课由课文里“我”和阿妈走月亮延伸到生活中。课前,何老师遵从了学生的意愿,结合当时的中秋佳节,先让学生走月亮。课上,就让学生围绕“你和谁一起走月亮,在哪里走月亮,看到了什么画面”作主题交流。学生有的制作了PPT,图文并茂地介绍;有的带来了自己的作品,一幅画、一首诗、一篇小文。这是前置性学习实践的结果。通过课堂上的精读,学生习得的是规范、准确、生动的表达。两者相结合,学生就能将自己的真实体验用最真切的语言表达出来。
  《走月亮》一课是何老师生本课堂的有效实践,简单的设计、开放的过程、自主的习得,给人留下的是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大道至简”,语文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笔者想,何老师很好地给出了答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了学生的发展,最简单,亦最精彩。
其他文献
家长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高质量的成长环境,增强积极因素的影响,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家长工作的第一原则应是幼儿利益至上,家长工作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应以保护幼儿的权益和身心健康为本,永远将幼儿的利益放在成人的视线范围之内,一切以不伤害幼儿的利益为前提。  在家长工作中,做到幼儿利益至上,就要努力避免不良因素对幼儿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当家园之间,甚至家长与家长之间发生冲突时,这一原则显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喜欢独自玩耍,注意力极容易分散,自我保护意识弱,情绪不稳定。本学期初,通过一周的观察,我们发现,一部分小班幼儿适应较快,玩大型户外器材时,经常挑战“新玩法”,着实让老师们“胆战心惊”。而少部分幼儿仍有或轻或重的分离焦虑现象,个别根本无法正常参与游戏。在准备开展户外活动前,教师会抓住“短暂的安静时间”提一些简短要求,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但在活动中,有的幼儿会离开活动场地,玩旁边的
职业的特性决定我们这群幼师在工作中不离孩子左右。但能否看见、看懂孩子,却并不是每名幼儿教师都擅长的。我所理解的观察一定是基于爱,基于和孩子“在一起”。  和孩子们“在一起”绝不仅仅是指身体相邻,更多应该是从心底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独特与不同,鼓励、支持他们的奇思妙想与无限创意,用等待与包容陪伴他们的成长!  只有建立了心与心的连接,才能真正和孩子们“在一起”,一起开心,一起伤心,一起游戏,一起挑战
下午四点。  日光。蝉扰。  茶几上,有一部手机。  她点开屏幕按下女医师的电话号码,感觉自己离死神只剩下几秒钟的距离。  窗外,是燥热的盛夏,光影穿过茂密的梧桐树叶,照耀在公寓二樓的窗户玻璃上,反射出灼目的光,蝉鸣不绝于耳,窗台上,有一株盛开的罂粟花。  她掐住自己的喉咙,爬向沙发,蝉鸣淹没了她的恐惧,她倒在了茶几下面,透过沙发底部的空隙,她看见那罐腌制橄榄突然滚动起来,咕噜噜滚到了客厅墙角的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我们开始正视幼儿的“学习问题”,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学会了转换视角看待儿童的学习,转变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变成以儿童为主体的“学”。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不同幼儿都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或快、或慢、或模仿、或创造,但是他们都在沿着自己的路线摸索着、前进着。所以我们坚信:幼儿能在生活、游戏中尝试自主学习建
“教育诊断”栏目:  您好!  最近遇到让我很困惑的一件事。  事情是这样的。园内评优课,J老师设计组织了大班节奏活动“玛丽波尔卡”,其中有幼儿自主探索为乐曲配相应打击乐器的环节。第一次试上课后,她对我说:“配乐器时有断顿的那几个乐句预设配圆舞板,可是小朋友觉得配小铃、铃鼓都可以,又不能否定他们的想法,我怎么把他们引导过来呢?”又说:“我怎么觉得我们的探索都是假探索,弄到最后还是得听老师的。”  
【摘要】本文基于儿童的研究,拟从儿童的立场给学生想要的卡通板块拓展阅读。首先基于前测,了解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其次基于后测,把握学生发展的需求点,并以此不断改进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前测  学习后测  学习的起始点发展的需求点  一、研究设想  所谓主题拓展阅读,就是围绕单元某一方面拓展延伸的阅读。此次课例研究主题是五年级下册Unit7 Chinese festiv
2016年10月29日~30日,近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充分研讨“童年与教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350名与会者献上了高品质的学术盛宴。在共7个时段的研讨中,有近30位专家学者参与,呈现了多样的方法和多维视角,反映了专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教育关怀。我们也欣喜地发现,理论研究和交流已经不再是曲高和寡,实践工作者也急需理论的滋养和指引,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交流。下面将这次论坛的
【摘要】简便运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也是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和题型的千变万化导致教学时困难重重。本文以“乘法分配律”为例,从模型建构的角度探讨如何化解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找到简便运算教学的基本方法模型。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 模型建构 简便运算  简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整个小学运算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要求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育的关键诉求,将思维可视化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隐性思维显性化、知识建构模型化。将大脑中的思维“画”出来(“画数”),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容易被理解、被记忆,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动性。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 画数 图示及图示组合 分数教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育的关键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