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六大生态系统与世界文化”统整课程,将六大生态系统与其主要对应地区的文化相结合,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球视野的探索学习”过程。温带落叶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和东亚地区,考虑到对应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温带落叶林组对应地区文化聚焦于“北美地区”,以加拿大和印第安文化为代表。
“温带落叶林组”共有28名学生,来自一年级的5个班级,平均每班5~6人,分布较为均匀。分组后授课基本固定在一个教室内,授课教室经过精心设计与布置。教室内有大型纸质大树和藤条枝叶,教室展墙和四周墙壁为北美文化知识和景观标本等,整个教室充满着落叶森林气息。孩子们被大森林的氛围环绕,也是一种浸入式场景学习的搭建。
教学设计:让统整内容搭乘课时“高铁”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理解与学习能力有限,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中弱化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更侧重于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老师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以“了解知识—学习概念—实践感知—活动内化—知识再认识”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具体课程设计框架如图1。
(一)弹性的课程安排
整个统整课程教学活动时长为5周,约25个课时。温带落叶林组分组课程开展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集体大课教学的形式,即全年级学生同上一节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生态系统的基本信息,整体感知全球生态与文化差异。在简单介绍各组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后续的分组课程教学做准备。第二种教学形式为分组教学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意愿填报,从而进入到不同的生态系统小组中进行深入学习。分组教学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上课方式,学生和老师为固定人员,方便学生对知识的连贯深入学习,也利于教师熟悉学生和进行教学组织。第三种是“课程展示”学习形式,即六大生态系统小组集中在一起,以分组表演小节目的形式,展示自己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成长。届时,也会邀请学生家长观看和参与活动,了解孩子们的学习过程。
(二)科学与人文并重:注重素养提升
基于“六大生态系统”这一环保教学主题,老师们降低了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难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概念。孩子们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兼顾课程内容的“科学与人文”性,并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大的教学方向。温带落叶林组教学设计如表1。
小课时的大统整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因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内容不同,教学开展各有差异。在此,笔者选用第二次分组课的第一、二课时“温带落叶林中的食物链”为课例进行分析,如表2。
这节课是温带落叶林组课程中的阶段课。本节课中,学生在已有的落叶林动植物知识基础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讲解和活动,引申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温带落叶林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依存关系,将之前学习的温带落叶林中的动、植物以食物链的形式联结。在现代教学技术的支持下,将语文、英语、科学、信息技术、德育等多学科,围绕“温带落叶林中的食物链”主题进行统整,呈现出跨学科的教学形态。
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和辅助学习者,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比如,教师在“贴一贴”的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在落叶林垂直分布图中贴出动物的生活位置,让学生回顾了上节课的“落叶林动植物”的学习。教师借食物链主题绘本故事《谁吃了幼苗》,将学生们的学习关注点由森林动物巧妙地转移到动物的捕食关系中,从而导出食物链这一概念。老师用“活动 绘本故事”的方式,将学术性的“食物链”概念较为自然的表述出来,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
在食物链绘制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理解的食物链概念基础上,运用思維导图绘制“食物链”,并在原有食物链的基础上扩展成“食物网”,即绘制食物网的思维导图,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由“概念学习”到“真正理解”的转换难度。
学生成长与发展
在记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注重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从最初的一次性评价向定期取样的评价过渡,涉及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主体参与学习评价。
老师们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观察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实践运用三个方面。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常规、课堂专注度与参与情况等;作业反馈,主要从孩子们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创造性两个方面来衡量,比如学习单的填写、思维导图的生成、绘图及绘本的创编等;实践运用的考察,则是体现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任务完成、团队合作及个人探究程度等方面。
教学反思
整个温带落叶组课程设计中,以温带落叶林内部的生态系统知识学习为重点,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增强环保与国际公民意识,渗透“核心素养”教育。本组课程是由笔者和另一位老师负责设计和实施,两位老师分别担任一年级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教学。结合老师们的学科教学优势,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会侧重于学生文本阅读和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些不足,希望在后续的统整课程中进行改善。第一,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缺乏深度学习。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老师们尽可能多的为孩子们提供信息,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加课程容量。相对而言,课程内容挖掘不够深入。第二,缺乏对教学细节的关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次课程中间间隔时间较长,教师对学生教学内容衔接、学生课堂行为、学习疑问等没有及时反馈和有效解决。第三,教学组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和搭档教师作为新岗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南山区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小学)
“温带落叶林组”共有28名学生,来自一年级的5个班级,平均每班5~6人,分布较为均匀。分组后授课基本固定在一个教室内,授课教室经过精心设计与布置。教室内有大型纸质大树和藤条枝叶,教室展墙和四周墙壁为北美文化知识和景观标本等,整个教室充满着落叶森林气息。孩子们被大森林的氛围环绕,也是一种浸入式场景学习的搭建。
教学设计:让统整内容搭乘课时“高铁”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理解与学习能力有限,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中弱化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更侧重于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老师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以“了解知识—学习概念—实践感知—活动内化—知识再认识”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具体课程设计框架如图1。
(一)弹性的课程安排
整个统整课程教学活动时长为5周,约25个课时。温带落叶林组分组课程开展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集体大课教学的形式,即全年级学生同上一节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生态系统的基本信息,整体感知全球生态与文化差异。在简单介绍各组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后续的分组课程教学做准备。第二种教学形式为分组教学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意愿填报,从而进入到不同的生态系统小组中进行深入学习。分组教学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上课方式,学生和老师为固定人员,方便学生对知识的连贯深入学习,也利于教师熟悉学生和进行教学组织。第三种是“课程展示”学习形式,即六大生态系统小组集中在一起,以分组表演小节目的形式,展示自己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成长。届时,也会邀请学生家长观看和参与活动,了解孩子们的学习过程。
(二)科学与人文并重:注重素养提升
基于“六大生态系统”这一环保教学主题,老师们降低了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难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概念。孩子们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兼顾课程内容的“科学与人文”性,并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大的教学方向。温带落叶林组教学设计如表1。
小课时的大统整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因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内容不同,教学开展各有差异。在此,笔者选用第二次分组课的第一、二课时“温带落叶林中的食物链”为课例进行分析,如表2。
这节课是温带落叶林组课程中的阶段课。本节课中,学生在已有的落叶林动植物知识基础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讲解和活动,引申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温带落叶林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依存关系,将之前学习的温带落叶林中的动、植物以食物链的形式联结。在现代教学技术的支持下,将语文、英语、科学、信息技术、德育等多学科,围绕“温带落叶林中的食物链”主题进行统整,呈现出跨学科的教学形态。
在设计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和辅助学习者,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比如,教师在“贴一贴”的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在落叶林垂直分布图中贴出动物的生活位置,让学生回顾了上节课的“落叶林动植物”的学习。教师借食物链主题绘本故事《谁吃了幼苗》,将学生们的学习关注点由森林动物巧妙地转移到动物的捕食关系中,从而导出食物链这一概念。老师用“活动 绘本故事”的方式,将学术性的“食物链”概念较为自然的表述出来,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接受。
在食物链绘制实际操作过程中,在理解的食物链概念基础上,运用思維导图绘制“食物链”,并在原有食物链的基础上扩展成“食物网”,即绘制食物网的思维导图,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由“概念学习”到“真正理解”的转换难度。
学生成长与发展
在记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注重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从最初的一次性评价向定期取样的评价过渡,涉及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主体参与学习评价。
老师们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观察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实践运用三个方面。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常规、课堂专注度与参与情况等;作业反馈,主要从孩子们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创造性两个方面来衡量,比如学习单的填写、思维导图的生成、绘图及绘本的创编等;实践运用的考察,则是体现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任务完成、团队合作及个人探究程度等方面。
教学反思
整个温带落叶组课程设计中,以温带落叶林内部的生态系统知识学习为重点,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增强环保与国际公民意识,渗透“核心素养”教育。本组课程是由笔者和另一位老师负责设计和实施,两位老师分别担任一年级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教学。结合老师们的学科教学优势,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会侧重于学生文本阅读和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些不足,希望在后续的统整课程中进行改善。第一,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缺乏深度学习。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老师们尽可能多的为孩子们提供信息,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加课程容量。相对而言,课程内容挖掘不够深入。第二,缺乏对教学细节的关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次课程中间间隔时间较长,教师对学生教学内容衔接、学生课堂行为、学习疑问等没有及时反馈和有效解决。第三,教学组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和搭档教师作为新岗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南山区南方科技大学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