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省农村学前教育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两期后,已基本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如何尽快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让农村幼儿受到有质量的早期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在农村幼儿教育多样化办学形式中,以私立幼儿园为主体,因此,从农村幼儿教育办学形式的调查研究中,探索促进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的策略,对促进农村幼儿园稳步发展,使农村幼儿受到有质量的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1 — 0143 — 03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发展普惠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并首次提出到2030年,所有儿童都能获得优质幼儿发展、看护和学前教育,为接受初级教育做好准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新时期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特别提出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阻断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7年,我国又颁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普及地区农村学前教育,阻断代际传递,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我省农村学前教育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两期后,农村幼儿的入园率、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已基本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让农村幼儿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早期教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广大民众对学前教育价值认识水平的限制,我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还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本研究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某县为例,着重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学形式与办学效果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研究,以期为我省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通过对农村幼儿教育办学形式的调查研究,探索有利于农村幼儿园稳步而有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让农村学前儿童受到有质量的早期教育。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取抽样法,选取齐齐哈尔西部地区某县的多所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学前教育管理部门作为被试,确定了三个县6个乡镇的12所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机构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者收集了每个乡镇幼儿教育机构的相关资料,然后访谈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幼儿教育机构负责人、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详细了解当地幼儿的入园率、幼儿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政府投入、教师待遇及机构运作方式,观察并参与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等。对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观察,依据地方制定的幼儿园分级评价标准对这些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进行了初步评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学前教育多样化办学形式的管理逐步规范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幼儿园,基本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原有的家庭作坊式办园、自由组合式办园等不规范的办园行为得到正确引导,对农村幼儿园多样化的办学形式的管理由不视不管,到管理和引导相合,由不规范逐步趨于规范,体现了适应当地农村学前教育需求,多样化办学形式共享。现在农村幼儿教育主要的办学形式为:一是私立幼儿园。这类幼儿园完全由私人出资兴办,幼儿园自负盈亏,通过收取保育费来支撑整个幼儿园的运转。对于这类幼儿园当地的乡镇中心学校加强了监督与管理,并给予相应的专业支持与指导,各项管理逐步规范。二是乡镇中心幼儿园。这类幼儿园由乡(镇)政府或国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出资兴办,幼儿园设备设施及教师队伍状况较好,这类幼儿园也靠收取保育费来支持幼儿园的运转,乡(镇)政府会有后期的资金支持,管理比较规范。三是附属小学的幼儿园和学前班。这类幼儿教育机构附属于小学,管理上分开,幼儿园实施幼儿园园长负责制;学前班进行幼小衔接的教育与管理,由小学校长负责。
(二)农村学前教育多样化办学形式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在我省西部的农村,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不同,每个自然村存在不同风貌,这为农村幼儿教育采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提供了条件,适应和促进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幼儿园举办者能够因地制宜,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利用并依靠本村的现存资源,保证农村幼儿教育符合当地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实际,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育多样化办学形式吸收和利用了社会闲散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困惑,在一定时间内满足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经济困难村屯幼儿的入园率偏低
由于前两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在县城和乡镇建园,基本满足了当地的幼儿入园的需求,但在一些距离乡(镇)中心幼儿园较远、并且在经济发展上相对困难的村屯,仍然存在幼儿入园难的问题,由村民自发组织开办的私立幼儿园在幼儿园的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上无法保证办园质量,让幼儿受到有质量的早期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地方政府对这些经济困难且边远地区的幼儿园资金投入匮乏,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些幼儿入园的接送及安全保障问题。民办幼儿园举办者因赢利问题很少进村办园,即便是在村里办了幼儿园,由于缺乏监管,保教质量也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对于距离乡(镇)较远的特困地区的农民,送孩子到县城或乡镇上幼儿园会造成家庭极大负担,他们没有接送的条件,也没有租房陪读的能力,许多农村贫困家庭只能放弃让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幼儿的入园率低于百分之三十。 (四)地方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重视不够
由于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举办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明确地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没有具体实施方案,没有制定促进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政策和保障措施,缺少对发展区域内边远、经济困难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项投入。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由于县、乡财政本身自给能力不足,财政缺口就比较大,财政能够投入的教育资金主要用于县、乡(镇)公办幼儿园,并且持续支持的能力也不够。至于多数农村民办幼儿园只能是自然生存,自主发展,在缺少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发展无法保障。
(五)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
在调查走访的农村私立幼儿园中,普遍存在教师与幼儿比例过低(根本达不到两教一保、多数私立幼儿园只有一名教师)、幼儿园教师没有编制,个别教师是小学教师退休人员,多数教师没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只是经过短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后上岗,缺少专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临时充当角色,没有长远打算,多数年轻的教师总想有机会去城市工作。由于她们没有也不打算与幼儿园签订长期工作合同,这样办园者给予她们的工资、待遇就相对偏低,也不会给她们购买五险一金,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基本没有,专业成长得不到保障,使得幼儿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稳定性低,严重影响了保教质量,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促进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的策略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国家通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改善了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不同层次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也得到了普遍的专业培训,但农村幼儿园以私立幼儿园为主体,在区域范围内还存在幼儿入园率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这些严重影响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制约了幼儿园的健康发展,使农村幼儿受到有质量的早期教育困难重重。因此,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尽快促进办园质量的提升。
(一)发挥各级政府和幼儿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
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有长远的规划,有计划地加强资金投入与优质幼儿教师的引进,根据实际财力和农村幼儿最低生均教育成本,确定投入比例和最低数额,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稳定的经费来源。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最低工资做出硬性规定,并要求各农村幼儿园将收费总额中的一部分固定用于发放教师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对非正式编制幼儿教师实施岗位津贴。扶持、协助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举办幼儿园。对现阶段农村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机构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并给予严格的指导和监督,在把管理责任逐级下放的同时,加强检查与指导,定期进行评价,通过考核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促进其办园行为的规范化,切实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二)发挥县、乡(镇)优质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前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县、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办园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应重视其在区域内的影响和示范引领作用。行政与业务管理部门可以积极整合、利用区域内优质的幼教资源,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幼儿园建设发展联动机制,形成县带乡、乡带村、村村联合的健康发展格局。其一、配置专(兼)职幼教教研员,明确专人负责,进行科学务实的学前教育指导,坚持跟踪服务、送教下乡、包干到园、指导到园、服务到园。其二、建立农村幼儿园支教制度,推进城乡互动式培训,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县教育中心幼儿园定期深入乡(镇)中心幼儿园指导,开展支教活动。同时,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区域内所有幼儿园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在村级幼儿园实行邻村分片互研、互通、互助。其三、建立岗位轮换机制。规定县幼儿园教师评定职称之前必须有在农村幼儿园工作的经历,进入县担任幼儿园教师之前必须先到农村幼儿园工作一定时间,增加不同区域间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养态度与行为,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保教质量。
(三)利用区域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资源
农村幼儿园应积极与地方高校建立学前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充分利用高校学前专业的教育资源。利用高校专业教师团队的力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送教培训服务,开展乡村支教活动,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开展乡土课程的开发,进行国家有关学前教育政策、文件、规定的解读与宣传,选派优秀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践,派生源地学生回乡支教等。针对幼儿园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向高校专业团队提出支持与帮助,急幼儿园所需,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四)积极参与共建农村幼儿园发展联盟
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政府或主管部门的纽带,积极与区域内优质幼儿园、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机构、幼儿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共建发展联盟。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联盟作为支持农村幼儿园发展的集合体,建立联合组织机构,研究发展规划,制定资源共享策略,確定联合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联盟中师资、设备设施、管理经验等多方面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定期开展针对农村幼儿园建设发展的专项活动,解决发展不同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良性机制,利用各自独特的教育资源,解决自身幼儿园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1 — 0143 — 03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发展普惠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并首次提出到2030年,所有儿童都能获得优质幼儿发展、看护和学前教育,为接受初级教育做好准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新时期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特别提出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阻断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7年,我国又颁发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普及地区农村学前教育,阻断代际传递,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我省农村学前教育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两期后,农村幼儿的入园率、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已基本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让农村幼儿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早期教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广大民众对学前教育价值认识水平的限制,我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还有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本研究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某县为例,着重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学形式与办学效果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研究,以期为我省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通过对农村幼儿教育办学形式的调查研究,探索有利于农村幼儿园稳步而有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让农村学前儿童受到有质量的早期教育。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取抽样法,选取齐齐哈尔西部地区某县的多所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学前教育管理部门作为被试,确定了三个县6个乡镇的12所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机构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者收集了每个乡镇幼儿教育机构的相关资料,然后访谈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幼儿教育机构负责人、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详细了解当地幼儿的入园率、幼儿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政府投入、教师待遇及机构运作方式,观察并参与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等。对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观察,依据地方制定的幼儿园分级评价标准对这些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进行了初步评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学前教育多样化办学形式的管理逐步规范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幼儿园,基本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原有的家庭作坊式办园、自由组合式办园等不规范的办园行为得到正确引导,对农村幼儿园多样化的办学形式的管理由不视不管,到管理和引导相合,由不规范逐步趨于规范,体现了适应当地农村学前教育需求,多样化办学形式共享。现在农村幼儿教育主要的办学形式为:一是私立幼儿园。这类幼儿园完全由私人出资兴办,幼儿园自负盈亏,通过收取保育费来支撑整个幼儿园的运转。对于这类幼儿园当地的乡镇中心学校加强了监督与管理,并给予相应的专业支持与指导,各项管理逐步规范。二是乡镇中心幼儿园。这类幼儿园由乡(镇)政府或国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出资兴办,幼儿园设备设施及教师队伍状况较好,这类幼儿园也靠收取保育费来支持幼儿园的运转,乡(镇)政府会有后期的资金支持,管理比较规范。三是附属小学的幼儿园和学前班。这类幼儿教育机构附属于小学,管理上分开,幼儿园实施幼儿园园长负责制;学前班进行幼小衔接的教育与管理,由小学校长负责。
(二)农村学前教育多样化办学形式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在我省西部的农村,由于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不同,每个自然村存在不同风貌,这为农村幼儿教育采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提供了条件,适应和促进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幼儿园举办者能够因地制宜,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利用并依靠本村的现存资源,保证农村幼儿教育符合当地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实际,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育多样化办学形式吸收和利用了社会闲散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困惑,在一定时间内满足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经济困难村屯幼儿的入园率偏低
由于前两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在县城和乡镇建园,基本满足了当地的幼儿入园的需求,但在一些距离乡(镇)中心幼儿园较远、并且在经济发展上相对困难的村屯,仍然存在幼儿入园难的问题,由村民自发组织开办的私立幼儿园在幼儿园的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上无法保证办园质量,让幼儿受到有质量的早期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地方政府对这些经济困难且边远地区的幼儿园资金投入匮乏,也没有能力解决这些幼儿入园的接送及安全保障问题。民办幼儿园举办者因赢利问题很少进村办园,即便是在村里办了幼儿园,由于缺乏监管,保教质量也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对于距离乡(镇)较远的特困地区的农民,送孩子到县城或乡镇上幼儿园会造成家庭极大负担,他们没有接送的条件,也没有租房陪读的能力,许多农村贫困家庭只能放弃让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幼儿的入园率低于百分之三十。 (四)地方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重视不够
由于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举办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明确地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没有具体实施方案,没有制定促进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政策和保障措施,缺少对发展区域内边远、经济困难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项投入。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由于县、乡财政本身自给能力不足,财政缺口就比较大,财政能够投入的教育资金主要用于县、乡(镇)公办幼儿园,并且持续支持的能力也不够。至于多数农村民办幼儿园只能是自然生存,自主发展,在缺少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发展无法保障。
(五)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
在调查走访的农村私立幼儿园中,普遍存在教师与幼儿比例过低(根本达不到两教一保、多数私立幼儿园只有一名教师)、幼儿园教师没有编制,个别教师是小学教师退休人员,多数教师没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只是经过短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后上岗,缺少专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临时充当角色,没有长远打算,多数年轻的教师总想有机会去城市工作。由于她们没有也不打算与幼儿园签订长期工作合同,这样办园者给予她们的工资、待遇就相对偏低,也不会给她们购买五险一金,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基本没有,专业成长得不到保障,使得幼儿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稳定性低,严重影响了保教质量,制约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四、促进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的策略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国家通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改善了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不同层次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也得到了普遍的专业培训,但农村幼儿园以私立幼儿园为主体,在区域范围内还存在幼儿入园率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这些严重影响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制约了幼儿园的健康发展,使农村幼儿受到有质量的早期教育困难重重。因此,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尽快促进办园质量的提升。
(一)发挥各级政府和幼儿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
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有长远的规划,有计划地加强资金投入与优质幼儿教师的引进,根据实际财力和农村幼儿最低生均教育成本,确定投入比例和最低数额,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稳定的经费来源。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最低工资做出硬性规定,并要求各农村幼儿园将收费总额中的一部分固定用于发放教师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对非正式编制幼儿教师实施岗位津贴。扶持、协助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举办幼儿园。对现阶段农村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机构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并给予严格的指导和监督,在把管理责任逐级下放的同时,加强检查与指导,定期进行评价,通过考核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促进其办园行为的规范化,切实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二)发挥县、乡(镇)优质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前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县、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办园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应重视其在区域内的影响和示范引领作用。行政与业务管理部门可以积极整合、利用区域内优质的幼教资源,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幼儿园建设发展联动机制,形成县带乡、乡带村、村村联合的健康发展格局。其一、配置专(兼)职幼教教研员,明确专人负责,进行科学务实的学前教育指导,坚持跟踪服务、送教下乡、包干到园、指导到园、服务到园。其二、建立农村幼儿园支教制度,推进城乡互动式培训,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县教育中心幼儿园定期深入乡(镇)中心幼儿园指导,开展支教活动。同时,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区域内所有幼儿园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在村级幼儿园实行邻村分片互研、互通、互助。其三、建立岗位轮换机制。规定县幼儿园教师评定职称之前必须有在农村幼儿园工作的经历,进入县担任幼儿园教师之前必须先到农村幼儿园工作一定时间,增加不同区域间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养态度与行为,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保教质量。
(三)利用区域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资源
农村幼儿园应积极与地方高校建立学前专业学生实践基地,充分利用高校学前专业的教育资源。利用高校专业教师团队的力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送教培训服务,开展乡村支教活动,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开展乡土课程的开发,进行国家有关学前教育政策、文件、规定的解读与宣传,选派优秀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践,派生源地学生回乡支教等。针对幼儿园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向高校专业团队提出支持与帮助,急幼儿园所需,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四)积极参与共建农村幼儿园发展联盟
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政府或主管部门的纽带,积极与区域内优质幼儿园、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机构、幼儿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共建发展联盟。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联盟作为支持农村幼儿园发展的集合体,建立联合组织机构,研究发展规划,制定资源共享策略,確定联合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联盟中师资、设备设施、管理经验等多方面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定期开展针对农村幼儿园建设发展的专项活动,解决发展不同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良性机制,利用各自独特的教育资源,解决自身幼儿园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侯庆海〕